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艰难的返程     
历时54天、接力往返3000多千米,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成功穿越了雪坝丘陵密布的"魔鬼地带"和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克服了低温酷寒、高原缺氧、连续的地吹雪和白化天,以及不断出现的车辆故障等一系列困难,成功完成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上的昆仑站的各项建设考察任务,并于2月8日傍晚艰难返回中国南极中山站。  相似文献   
122.
这是一个难忘的南极夏季,濒临南大洋普里兹湾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随着2011年2月底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返航,这里又恢复了平日的寂静,就在撤离的1周前,他们完成了1个战略和战术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漂亮行动。  相似文献   
123.
吕纯操 《极地研究》1994,6(2):71-73
1991年12月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使用LacosteG型重力仪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一国际重力点[IGSN71]联测至中山站,两点间重力差达2154mgal,测得中山站重力基础点值为982571.348±0.15mgal。  相似文献   
124.
2013年4月13日,参加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师张楠、博士生范晓鹏和胡正毅3名队员顺利完成中国深冰芯钻探任务,返回长春。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2年11月5日从广州出发,先后到达了南极昆仑站和中山站,共历时156天。期间4次成功穿越西风带,总航程29 000多海里,其中冰区航行6 000余海里,并首次到达南纬75°7.2′,开创了中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的新纪录。2013年1月21日,随着长达3.83m的第一支深冰芯从冰芯筒完整地取出,中国深冰芯钻探项目正式宣告开始。此次任务的完成也标志着中国南极深冰  相似文献   
125.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2):42-47
再见,回想一生的地方!2006年2月24日,风暴骤然远去,南极宁静得像刚刚出世的婴儿。我们约好临行前去告别中山站附近陪了我们60多天的冰川,那是冰雪的精灵在湛蓝的海面写下的诗句。它们有的豪放,像直指长天的寒剑;有的柔情,像飘逸的荷花仙子;更有的像是郑和大将军,面向北方,守卫着人类最后的一片净土。“雪龙”船就停在不远的海面上,它告诉我们这一刻不会凝固,我们还将回到人头攒动的城市,我们还要继续忍受日夜不休的汽车噪声,我们还要去货仓爆满的超市购物,我们还要参加激烈的职称晋级考试,我们还要在电脑上敲打文字然后去医生那里检查颈椎病…  相似文献   
126.
杨威 《海洋世界》2006,(9):36-41
“雪龙”船上过大年之一——年前的“雪龙”船上最热闹由于各自承担的考察任务不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44名队员在监守的4个岗位开展工作。25名队员在长城站,11名队员在南极上货糊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剩下大部分队员分散在中山站和“雪龙”船上。也就是说,在风雪南极,22次考察  相似文献   
127.
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20多年来,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相继建成,这三个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既为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平台,又为我国进行对外科学交流打开了重要窗口。2004年10月25日从上海出发的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又在为我国的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准备。  相似文献   
128.
午后极光强度与行星际磁场的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7年和199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IMF)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IMF各分量、以及时钟角之间的相关进行了定量研究. 统计表明,630nm的强度Ir随IMF Bx的增大而减小,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3;而557.7nm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其相关系数要低得多. 630nm的强度随IMF By的变化曲线为一"V"形结构,其谷底在By=-3nT附近;557.7nm的强度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谷底的位置在By=-2nT附近. 极光强度随IMF Bz的变化曲线为一倒着的"Z"字形结构. 630nm的强度随IMF的模B的增大而增强,其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而557.7nm与B之间的相关性要差得多. 极光强度随IMF时钟角的变化曲线为一倒"V"结构,其反转点在θ=130°附近.  相似文献   
129.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3台LaCoste-Romberg型弹簧重力仪(G-589、ET-20和ET-21)在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的长期重力潮汐观测资料,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上精密测定了中山站和长城站的重力潮汐参数,其中主波振幅因子的标准偏差优于0.5%.各潮波的观测振幅在中山站比在长城站的小得多,两站周日潮(O1)的观测振幅因子相差约7%,而半日潮(M2)的观测振幅因子相差超过40%,气压和温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很明显.海潮负荷对两台站潮汐观测的影响非常显著,采用Schwiderski全球海潮模型对观测结果作海潮负荷重力改正.结果表明,经海潮改正后,各潮波的观测残差有较大幅度的减小,但是,由于采用的海潮模型没有顾及台站近区的海潮负荷效应,所以,O1 波的振幅因子对相应理论潮汐模型值之间存在大约4%(中山站)和9%(长城站)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0.
本文首次报道东南极中山站沿岸潮间带冰融期砂和砾质砂中微小型硅藻的分布、种类组成及各站位间种类组成的相似性。中山站潮间带微小型硅藻主要分布在中山湾B站,1989年1月和1990年2月每克砾砂细胞丰度分别在0.8×103~3651×103个和4.5×103~2618×103个,并具有细胞个体小、丰度大等特点,其优势种为冰川舟形藻Naviculaglaci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