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0篇
  免费   1284篇
  国内免费   1906篇
测绘学   379篇
大气科学   677篇
地球物理   1188篇
地质学   5384篇
海洋学   571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61篇
自然地理   645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300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291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500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379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60年   2篇
  1954年   5篇
  1947年   2篇
  1945年   5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中2个强风暴单体的形势背景、强对流发生条件、强风暴单体演变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过程属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上干下湿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SI指数能够很好地预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该次过程中强对流风暴表现为由右移超级单体和左移超级单体组合而成的复合体;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65 kg/m2有利于冰雹的产生;S波段雷达出现中气旋特征时应关注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992.
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不同类型云的辐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云分类产品和2B-FLXHR-LIDAR辐射产品4 a(2007-2010年)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单层云(高云、中云、低云)和3种双层云(如:高云与中云共存、高云与低云共存以及中云与低云共存)在南半球中高纬度(40°-65°S)的云量、云辐射强迫和云辐射加热率。其中云辐射加热率定义为有云时的大气加热率廓线与晴空大气加热率廓线的差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盛行单层低云和单层中云,其云量分别为44.1%和10.3%。并且,中云重叠低云在双层云中云量也是最大(8.7%)。不同类型云的云量也显著影响着其云辐射强迫。单层低云在大气层顶、地表以及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分别是-64.8、-56.5和-8.4 W/m2,其绝对值大于其他类型云。虽然单层的中云在大气层顶和地表的净辐射强迫也为负值,但其在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为正值(2.3 W/m2)。最后,讨论了不同类型云对大气中辐射能量垂直分布的影响。所有类型云的短波(或长波)云辐射加热率都随高度升高表现为由负值转为正值(或由正值转为负值)。对于大部分云,其净云辐射加热率主要由长波云辐射加热率决定。这些研究结果旨在为模式中云重叠参数化方案在区域的适用性评估及改进提供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18~19日和2017年7月19~20日发生在昆明城区局地性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昆明局地性强降水过程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有,两次过程的主要大尺度影响系统是青藏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以及低层切变线。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洋面的水汽在辐合区交汇,产生强烈的水汽辐合,并在昆明地区附近形成深厚的水汽辐合层,是这两次局地大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特征。两高辐合区对暖湿不稳定气流辐合抬升作用,触发昆明地区产生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云团,强降水出现在TBB等值线梯度比较大的区域。MβCS云团不断生消,也引发了两次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不同点有,2013年过程由于登陆台风影响,使得水汽辐合更持久,加之上升运动也较强,因此过程降水持续时间也较长,达17小时。在强降雨开始前,昆明地区上空存在明显的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聚过程。2017年过程降水对流性更强,最大雨强70mm·h-1以上。   相似文献   
994.
目前中国地学领域对网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网络研究方法尚未得到应用的同时,许多地理现象尚未寻找到合适的抽象网络模型,不断拓展和应用有效的网络分析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百度迁徙平台获取的春运人口流动大数据,构建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的有向加权城市网络,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向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测度方法,对该城市网络的节点重要性和功能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析其呈现的二维空间特征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并与已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有向转变中心性和控制力方法,可有效提取有向加权网络的层级结构、功能分异和非均衡性等特征,不但可区分典型城市、枢纽城市、门户城市与边缘城市等不同的城市类型,还可以识别城市的集聚与扩散特征,从而获得比无权无向网络更为丰富和具有实践意义的信息参考,是一种有效的地理网络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95.
任唤麟 《地理科学》2017,37(10):1560-1568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旅游资源。基于其特殊性,以其各遗产点的价值评价作为整个遗产的价值评价;借助层次分析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通过设定评分标准与评价等级,构建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实证分析认为提出的方法与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价资源价值,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各遗产点价值均在优良等级及以上,其中27.3%为五级(特品级)资源,59.1%为四级资源,13.6%为三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领先开发或重点开发、分区开发及加强遗产点历史文化挖掘与宣传普及等策略。  相似文献   
996.
中日戰爭發生后,中央氣象研究所奉令西遷。留駐漢口期内,該所特派專人假武昌神學院施行高層氣流之探测。統計自二十六年十月一日開始,同年十二月四日停止,實得有效氣球觀測次數如下:  相似文献   
997.
那琳  杨钟健 《地质论评》1945,10(Z2):179-181
中瑞科学考察团刊物第十六种第三组地质学第六种, 龙德地质鑛物系报告之八十八:一九四一此为那琳发表(一九三七)Geology of Weastern Quruq Tagh后之又一巨作,原书于一九四一年出版·今年春评者始獲在纽约天然历史博物馆拜读,国内同人,想尚未见,因作短评,以为介绍。  相似文献   
998.
基于MODIS数据中国天山积雪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1-2015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气象数据,通过几何校正、去云预处理,应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算法等获取中国境内天山山区积雪覆盖面积数据,分析了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内积雪面积呈单峰变化,9月开始积累,次年1月达峰值,3月气温回暖消融加速,至7月最小。春秋季波动较大但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夏季积雪面积最小,冬季最大且呈减小趋势。(2)2001-2015年积雪覆盖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积雪覆盖率最大值的波动比最小值的波动更加剧烈。(3)积雪覆盖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 500 m区域积雪覆盖率低于10%,海拔>4 500 m以上区域平均可达70%,为常年稳定积雪区。积雪覆盖率在西北坡最高,南坡最低。(4)年均气温升高是积雪覆盖面积减小的主因,年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保持一致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99.
中亚天山山区冰雪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邓海军  陈亚宁 《地理学报》2018,73(7):1309-1323
冰川和积雪是构成山区固体水库的主体,对区域水资源稳定性具有调节功能,但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中亚天山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分别从冰川、积雪、水储量、径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选取阿克苏河、开都河及乌鲁木齐河3个典型流域,研究天山山区冰雪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冰川退缩速率与面积的函数关系为fx) = -0.53×x-0.15R2 = 0.42,RMSE = 0.086),说明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同时,中低海拔区域的冰川退缩速率大于高海拔区域;② 2003-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的递减速率为-0.7±1.53 cm/a,天山中部区域的递减速率最大,这一结果与该区域冰川急剧退缩相吻合;③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冰雪融水径流增加是这3个典型流域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阿克苏河增幅最大(达0.4×108 m3/a)。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3个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与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少、厚度变薄及平衡线海拔升高的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山区固态水体储量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柴达木地块在中生代以前的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系统论述了柴达木在中生代以前的发展演化。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系克拉通基底,基底存在双重结构,包括元古宙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柴盆周边老山出露有下元古界区域热变质作用形成的达肯达坂群和金水口群,以及中上元古界的小庙群、冰沟群和丘吉东沟群。柴盆基底,在多登——小柴旦一线可能存在一个东西向的“中央断裂带”,断裂带西北部的基底塑型强、埋深大,新生界地层发育;而东南部基底具刚性,埋深较浅,第三系不发育,地表主要为第四系盖层。自显生宙以来柴达木的演化,是与新元古代联合古陆的裂解,再到二叠纪中期北半球劳亚古陆的形成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一致的,寒武纪时,柴达木地块还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后逐渐向北漂移,至二叠纪时已位于北纬12.7&#176;。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形成,特别是中生代后逐渐演化为现今盆—山模式,主要是受到周边断裂带的控制,即柴北缘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因此,柴达木地块的演化,是在与周边地块不断适应、调整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