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9篇
  免费   932篇
  国内免费   1690篇
测绘学   349篇
大气科学   641篇
地球物理   746篇
地质学   4196篇
海洋学   569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389篇
自然地理   415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63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393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2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山地区保存和出露很好的太古宙基底岩石。文章报道了2件魏庄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分别为(2867±5)Ma和(2768±5)Ma,变质作用时代分别为(2775±6)Ma和(2775±56)Ma。结合已发表数据,魏庄片麻岩原岩形成时代可大致分为2867~2928 Ma和2765~2768 Ma两个阶段;榆树庄片麻岩原岩形成于2829~2897 Ma、2752~2778 Ma和2723 Ma;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2838~2845 Ma、2747~2794 Ma和2730 Ma。尽管三者岩性上存在差异,但原岩形成的期次和时代相当,指示它们在成因上可能存在联系。鲁山多地陆续发现2.8~2.9 Ga的岩石,表明该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中太古代基底。通过与胶东、霍邱等地对比,笔者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可能存在中太古代的古老陆块,其重要的初生地壳生长事件发生在2.9~3.0 Ga。  相似文献   
152.
西北印度洋中脊玄武岩源区地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球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库(Pet DB)中有关卡尔斯伯格洋脊(CR)、北中印度洋脊(NCIR)及南中印度洋脊(SCIR)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了玄武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沿脊轴的变化,旨在探讨玄武岩源区地幔的(不)均一性及岩浆作用过程的差异。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R、NCIR及SCIR玄武岩组成相近,仅在个别脊段表现有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异,玄武岩整体与N-MORB组成特征相近,与先前通常认为的典型印度洋中脊玄武岩不同。玄武质岩浆主要源自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的熔融,岩浆源区主要由两个地幔端元构成,即以亏损型地幔(DMM)为主(69%),其次为富集型地幔(EMⅡ,27%)。富集组分可能源自古老陆壳物质的混染。自CR经NCIR到SCIR整个印度洋中脊西北分支玄武岩的Sr、Nd及Pb同位素组成表现出均一性,表明岩浆源区地幔组成相近。在SCIR 19°S附近脊段岩浆源区地幔存在有不均一性,有EMⅡ型地幔端元混入的迹象。在CR 3.5°N附近脊段,玄武岩明显富集K、Ba、La及U等微量元素,但由于缺少同位素数据,源区地幔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大比例尺的调查填图及密集采样和精细室内分析是CR深入研究的基础,同时加强Sr、Nd、Pb及Re、Os、Be等同位素分析测试,可提供揭示CR地幔不均一性的可靠依据,而厘清印度洋型地幔对CR的影响程度则有助于深入认识地幔不均一性的成因及地幔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3.
基于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中科2号"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幼虫期壳长的遗传力。通过平衡巢式交配实验设计构建了7个半同胞和21个全同胞"中科2号"海湾扇贝家系。在家系幼虫期的第1天和第6天分别测定每个全同胞家系的30个幼虫个体的壳长。利用SAS 9.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壳长遗传力。分析结果显示,"中科2号"海湾扇贝幼虫1日龄和6日龄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51和0.58。t检验显示两个日龄壳长遗传力的估计值均不显著(P0.05),且6日龄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随日龄增长可能存在较大母性效应。较大的加性遗传方差表明选择育种对于"中科2号"海湾扇贝的早期生长尚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54.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几何学,研究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两期断裂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具有构造体系转换界面和构造反转界面,沙河街组顶部是构造体系转换的关键界面,早期以北东向伸展为主,晚期以南北向伸展兼右旋走滑为主;南堡凹陷3号构造主断层具有长期发育、旋回式活动特征,东西向断层具有活动时间晚、强度稳定特征,存在3类区域构造样式和12类局部构造样式;沙河街组一期断裂影响程度较小,造成深部断层具有较好的断层封闭性,而东营组二期断裂向下断入沙河街组一段内且与砂体连通,在伸展期极易开启并造成油气沿着浅部断层向上运移,深部油气聚集成藏非常有利,也为油藏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55.
王贝  李鹏  刘智贤  程龙  闫磊  王卫军 《地质通报》2016,35(9):1479-1487
西藏谢通门县一带区域上属于冈底斯花岗岩带南亚带,侵入岩极其发育,目前填绘有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岩体。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12个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数据,在原划归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岩体中解体出侏罗纪侵入体,按其岩石类型特征,归并为早侏罗世东热村序列和中侏罗世东嘎乡序列。其中,在约拉嘎莫岩体中获得锆石U-Pb同位素年龄166.9±2.8Ma,时代为中侏罗世巴柔期。  相似文献   
156.
粗差探测是评价船载重力测量数据成果质量的重要内容。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场技术提供了海域全覆盖的重力场数值模型,其精度水平已满足探测船载重力测量数据粗差的精度要求。以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场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窗口移动中误差模型探测船载重力测量粗差的数据处理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以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场数值模型作为背景场,计算船载重力测点处的测高重力值的差值,以差值作为输入量,等权构建中误差背景场,以开窗中误差背景场作为参考,按照平差思想探测船载重力测量数据的粗差。实验结果表明,依据本文方法能有效探测船载重力测量数据的粗差。  相似文献   
157.
从来自深海沉积物的太平洋火色杆菌(Flammeovirga pacifica)的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全长为1 875 bp的α-淀粉酶基因amy608.该基因在数据库中找不到具有同源性的序列,而所编码的Amy608蛋白与已注册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仅为56%,但具有α-淀粉酶水解活性所必需的保守基序DXEXD.进化树分析表明其属于糖苷水解酶13(GH13)家族第二亚家族.构建了p ColdΙ-amy608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组Amy608蛋白的异源表达,并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了纯化.酶学性质分析表明,重组酶Amy608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0℃,在40℃保温4 d后,仍保留70%以上的酶活,显示出良好的中温热稳定性;最适p H值为7.0,p H值范围在6~9时仍保留60%以上的酶活力,表明该酶具有较宽的p H值作用范围.Ca2+、Na+、K+对α-淀粉酶Amy608有激活作用,尤其是Ca2+可使酶活显著提高40%.薄层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该酶水解可溶性淀粉的最终产物以葡萄糖为主,表明该酶是一个糖化型淀粉水解内切酶.这些结果表明Amy608为GH13家族第二亚家族中一个新型的α-淀粉酶.  相似文献   
158.
中高山地区作业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飞行器需要有高原适航性。通过对比空中国王350ER在起降条件、最大升限、最大续航能力及高原机动能力等特点,提出了在中高山地区的低高度、大比例尺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飞行器的选型原则及飞行方法。通过甘肃某测区的实际测量飞行验证了该原则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AS350B3型直升机在中高山地区作业时表现出的实际飞行性能满足在该类型区域低高度、大比例尺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9.
The Yangbishan iron–tungsten deposit in the Shuangyashan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Jiamusi Massif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rare earth element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the scheelite show that it formed in a reducing environment and inherited the rare earth element featur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neissic granite associated with the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show that the magma formed in this reducing environment and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metamorphosed shale that contained organic carbon and was enriched with tungsten. In addition, in situ Hf isotopic analysis of zircons from the gneissic granite indicates that they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a predominantly Paleo–Mesoproterozoic crustal source. According to LA-ICP-MS zircon dating, the Yangbishan orerelated gneissic granite has an Early Paleozoic crystallization age of 520.6 ± 2.8 Ma. This study, together with previous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massifs of northeastern China, including Erguna, Xing'an, Songliao, Jiamusi, and Khanka massifs, belonged to an orogenic belt that exist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iberian Craton during the late Pan-African period. The significant continental movements of this orogeny resulted in widespread magmatic activity in northeastern China from 530 Ma to 470 Ma under a tectonic setting that transitioned from compressional syn-collision to extensional postcollision.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