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9篇
  免费   810篇
  国内免费   686篇
测绘学   167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1040篇
地质学   1292篇
海洋学   498篇
天文学   128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翁衡毅 《大气科学进展》2003,20(2):303-309,T002
用一个有外强迫的、简单的动力系统研究气候系统中的准两年振荡(平均周期长度比两年稍长或稍短的准周期振荡)。结果显示,准两年周期性源于该系统对于受H年周期调制的季节强迫的非线性响应。当系统的非线性固定时,准两年震荡的周期长度和振幅随季节变化的强度和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的强度而变化。这可能是造成气候中准两年震荡的性质有的空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2.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99~200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研究,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S波介质品质因子Q,俯冲带研究,地幔间断面的研究,地球物质性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各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得到的结果.从这4年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国的科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些原有领域中的研究更加深入; 开辟了新的方向;研究方法更先进.   相似文献   
993.
提出一种新的数值微分运算方法,即错格实数傅里叶变换微 分法. 该方法的运算速度 比错格复数傅里叶变换数值微分解法快0.33倍;因为该微分算法在整个微分运算过程中保留 了奈奎斯特分量,使得它比普通分格的实数傅里叶变换数值微分算法的精度高,稳定性好. 将该方法和Cagniard De Hoop解析法在求解半无限空间地震波动的问题中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新微分法的精度和解析方法的精度相同. 在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的结 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研究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问题的有效的数值微分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基于简化的Pride理论模拟声电效应测井响应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声电效应测井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波列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忽略声电效应测井 时转换电场对声场的影响,并将电场视为似稳场.采用点声源模型,依据Biot理论得出了井外 孔隙介质声场的表达式,运用这些表达式和似稳电场近似方法,导出了声电效应测井时转换 电场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出的转换电场波形中,有伴随斯通利波的电场、伴随纵波和横波的 电场、和临界折射电磁波场.在25kHz以下的频率范围内,依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声电转换 波波形与依据完整Pride理论计算的波形一致.  相似文献   
995.
两相饱和介质半无限空间位错位移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弹性位错理论是研究地震震源正演和反演的重要工具之一. 单相介质位错理论求得的地面变形场是稳定的、不变的,而实际地震后的地面变形场是变化的. 本文利用集中力作用下无限空间中两相饱和介质Green函数的柱函数表达式,通过弹性运动方程积分解的Helmholtz方程的Hansen矢量变换,再叠加自由表面影响场的方法求得两相饱和介质半无限空间位错位移场. 本文结果结合Nur的DD模式,在进水排水的假说下能解释地震后地面变形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6.
烃类储集层是一种复合多相介质,在固体颗粒的空隙中含有气体或液体. 研究弹性波在该类地层中的传播规律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特别对于全波列声波测井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孔隙弹性介质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本文采用改进显式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取代常用的空间域四阶和时间域二阶的速度 - 应力有限差分算法,算法的空间域为八阶、时间域为二阶. 虽然计算的时间步长略小于空间域四阶的情形,但高阶有限差分算法可以选择较粗糙的网格,因此补偿了计算的低效;同时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的空间频散性比低阶算法小. 利用该算法计算了一个两层模型的波场,同时还模拟了等效弹性和孔隙弹性模型中波的传播. 结果表明慢波及其影响明显,尽管慢波衰减很快,但被某一界面反射后,转换形成的P波和S波仍以正常的方式传播,且比慢波衰减小.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基于高斯线调频连续小波变换,提出了能够反映震源区或近场区小地震波形在震源深度、震源尺度、震源破裂机制、地震波传播途径、地震波衰减等方面的差异特征信息的特征指标,即小波变换的时频能量衰减因子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选取了震源破裂机制有明显差异特性的天然地震、爆破或塌方资料以及非强地震孕震区同一地点发生的多次小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地震与爆破或塌方记录的连续小波变换时频能量衰减因子有明显区别;正常地震活动背景下地震记录的连续小波变换时频能量衰减因子变化比较稳定;利用该方法,通过对某一地区的连续观测,可望为强震预测提供有效判据。  相似文献   
998.
地壳介质的流变性与孕震模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民  李丽 《地震地质》2003,25(1):1-10
在分析归纳中国大陆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 ,特别是地壳介质的流变特征 ,进而探讨了震源深度分布的物理解释和孕震环境。文中应用中国陆区地热研究中的有关成果 ,推导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的深度 ,给出东部地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深度为 2 0~ 2 5km ,西部地区为 35~ 4 5km ,这一结果显示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与我国东、西部震源深度的下界面基本一致 ,且中国大陆地震的深度大体上终止于壳内脆韧性转换带。从而表明 ,壳内脆韧性转换带有可能是控制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的主要原因。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大陆强震的震源模型 ,讨论了大陆地震的孕震过程和有关机理问题  相似文献   
999.
青海高寒湖沼景观区是风成沙沉降区,由于风成沙的干扰,水系沉积物-0目的粒级段多数元素异常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研究表明,风成沙扰动层的元素分维呈现突变特征.根据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优势粒级混合扰动特征,计算了粒级因素系数,试验结果说明粒级因素系数可以较好地描述风成沙混入量特征.用突变理论的折叠突变势函数公式,计算了组分扰动因素系数,计算结果与扫面试验结果非常吻合.高寒湖沼景观区域化探采样介质以-4(或-10)~+40目为宜.  相似文献   
1000.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学祥 《世界地质》2003,22(4):380-384
对南极气温资料、环南极海冰资料、太平洋海温资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资料的模拟验证,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与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在时间上有对应关系。南极半岛海冰减少是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德雷克海峡的海冰起重要作用。这一综合检验结果给出以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两年周期的太平洋海温振荡使日食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12~24个月的位相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