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786篇 |
免费 | 5350篇 |
国内免费 | 62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47篇 |
大气科学 | 3239篇 |
地球物理 | 5643篇 |
地质学 | 14544篇 |
海洋学 | 3462篇 |
天文学 | 622篇 |
综合类 | 2633篇 |
自然地理 | 48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7篇 |
2023年 | 1557篇 |
2022年 | 1856篇 |
2021年 | 1940篇 |
2020年 | 1532篇 |
2019年 | 1790篇 |
2018年 | 1352篇 |
2017年 | 1396篇 |
2016年 | 1457篇 |
2015年 | 1606篇 |
2014年 | 2227篇 |
2013年 | 1715篇 |
2012年 | 1975篇 |
2011年 | 1955篇 |
2010年 | 1794篇 |
2009年 | 1804篇 |
2008年 | 1748篇 |
2007年 | 1517篇 |
2006年 | 1445篇 |
2005年 | 1333篇 |
2004年 | 1165篇 |
2003年 | 1155篇 |
2002年 | 1075篇 |
2001年 | 992篇 |
2000年 | 806篇 |
1999年 | 669篇 |
1998年 | 663篇 |
1997年 | 577篇 |
1996年 | 620篇 |
1995年 | 605篇 |
1994年 | 460篇 |
1993年 | 413篇 |
1992年 | 380篇 |
1991年 | 315篇 |
1990年 | 289篇 |
1989年 | 270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50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46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23篇 |
1975年 | 12篇 |
1964年 | 21篇 |
1957年 | 11篇 |
1954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2005—2010年台风突变路径的预报误差及其环流背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主要分析了2005-2010年西北太平洋上台风突变路径的预报误差及其相联系的环流形势.通过分析北折和西折两种突变路径发现,中央气象台对西折突变路径的24和48 h预报接近平均预报水平;北折突变路径突变时刻,24 h预报的距离误差达到145.6 km,比平均预报误差增加了29.3%,48 h预报的距离误差达317.3 km,比平均预报误差增加了68.3%.从突变路径的物理机制方面分析突变路径预报的难点.将台风附近气流分解成低频和高频两部分,合成分析发现两类突变路径的风场区别不仅表现在低频尺度上副热带高压的西伸程度,还表现在天气尺度上台风附近的风场分布. 相似文献
104.
105.
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全新世以来,冰川呈加速退缩趋势。冰川地貌是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枪勇冰川发源于卡鲁雄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雨影区,雅鲁藏布江以南,冰川末端在海拔5000 m附近,冰川面积约为6.63 km2。枪勇沟从外至内共保存有4期冰碛垄,其中以"大枪勇错"外侧的新冰期冰碛垄最为高大,终碛垄高约30 m,且形态清晰。文章基于野外观察及谷歌影像(Google Earth)上冰碛垄的分布范围,恢复并计算了新冰期时枪勇冰川面积约为10.0 km2,较现代冰川扩张了1.5倍。采用VOLTA模型计算了现代冰川的体积为0.21±0.04 km3,平均厚度约为31.7 m。基于纵剖线模型模拟了新冰期冰川表面高程,新冰期冰川平均厚度约为58.5 m,冰川体积约0.59±0.12 km3,是现代冰川体积的2.8倍,体积减小较面积退缩更为剧烈。利用积累区面积比率法(Accumulation Area Ratio Method,简称AAR),采用AAR值为0.7±0.05,基于现代冰川表面高程和模拟的新冰期冰川表面高程,计算现代冰川和新冰期冰川的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简称ELA)分别为5780±70 m和5660±100 m,新冰期时平衡线高度降低了约120 m。而不利用模型恢复新冰期表面高程时,平衡线降低值为240 m,可能高估约120 m。新冰期时,枪勇冰川扩张受区域降温控制,冰川前进可能是对4.2 ka冷事件的响应。冰碛垄形成时代和大枪勇错孢粉数据表明,冰川可能在2.5 ka左右已经退缩,2.2 ka时退缩加剧。 相似文献
106.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资源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本文对传统覆盖度模型进行改进,并结合比例模型的公平性指数等方法,对2018年南昌市辖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在乡镇/街道上的分布特征与布局效率进行了探索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小学现有办学规模与江西省基本办学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各辖区中小学班额人数皆超过标准;②居民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在乡镇/街道层面上存在差异,小学与中学教育资源获取便捷性较高的乡镇/街道分别位于西湖区与青山湖区、东湖区与红谷滩新区;③中小学服务区覆盖度与重复度均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特征,教育资源布局的覆盖率与重复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④南昌市中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聚集特征远高于小学,近半数乡镇/街道的中学空间布局属于高覆盖效率型和高重复型,且基本聚集在中心城区范围内;⑤中小学教育资源在乡镇/街道尺度上的总体空间布局效率呈显著差异,以偏差布局类型为主,教育资源分布均衡性较差,中小学服务区高覆盖高重复或低覆盖低重复的偏差状况较为显著,综合服务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7.
四川长宁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与娄山褶皱带结合部位,受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影响,其地表构造呈一系列平缓、低陡的背斜与向斜相间样式排列.此类断褶构造格局为油气及盐矿储存创造了良好条件,长宁地区盐矿赋存丰富,其中双河盐矿长期注水采卤(阮祥等,2008). 相似文献
108.
利用GMS-5卫星水汽通道资料分析了1995年夏秋季热带对流层中上层水汽场的分布及其变化。分析表明:南印度洋-澳大利亚-南城市平洋地区是夏秋季对流层中上层最好干的地区,赤道太平洋、北太平洋是相对干区;夏秋季南亚和中国南部是对流层中上层最潮湿的地区,夏季比秋季更潮湿,反映出季风在这一地区的活动特点,月平均水汽场从8月到9月,高湿带观点华北平原突然南跳到南海海面,表明对流层中上层的水汽场在9月份发生突变,比大气环流的10月突变早1个月完成;青藏高原夏季东南部为湿区,秋季西北部为湿区。 相似文献
109.
This paper presents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ore-forming fluid migration driven by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hermally-induced buoyancy force in the Chanziping ore district in South
China. A series of numerical scenarios are consider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meteoric water precipita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aults,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thermal input on the ore genesis. Our computations
reveal that the downward basinal fluid flow driven by extensional stress mixes with the upward
basal fluid driven by the thermal input from depth at the junction of two faults at a temperature of about
200 C, triggering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Chanziping uranium deposit. 相似文献
110.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round temperatures monitored at four observation site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t the depth of 12~20 m increased 0.2~0.4 K and the permafrost thickness decreased 4~5 m from the base in Xidatan Site from 1975 to 1989; and the ground temperature at the depth of 6~15 m increased 0.2~0.4 K in Kunlun Pass Site from 1982 to 1997. Contrast observations show that a sand cover, 15~20 cm in depth, can result in a ground temperature decrease of 0.1~ 0.2 K in MS66 Site; and a removal of vegetation can result in a ground temperature decrease of some 0.2 K in Hoh Xil Site. The monitor demonstrates that many factors that control permafrost developing have duality, e.g., sand and vegetation are able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ground temperature. These factors, in conjunction with permafrost behaviour, play different rol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permafrost and it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perties taking the viewpoint of dynam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