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5篇
  免费   1451篇
  国内免费   1261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480篇
地球物理   591篇
地质学   5108篇
海洋学   63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502篇
自然地理   327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371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409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77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4篇
  1943年   3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对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主要在碳酸盐岩脉中沿愈合裂缝呈带状分布,烃类包裹体在荧光下呈黄白色--蓝白色,说明研究区油气成熟度相对较高;由包裹体均一温度实测结果可知,该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峰值分别为70℃~80℃和130℃~140℃;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25~22 Ma(东营末期—馆陶早期),第二期为8~5 Ma(明化镇中期)。  相似文献   
122.
123.
国道108线广元段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复杂、重载作用及施工质量未能保证,桥梁裂缝病害较为普遍。文章简要介绍了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按裂缝病害的成因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桥台填土上部不密实引起的裂缝病害、桥台填土整体不密实引起的裂缝病害及地基土不均匀引起的裂缝病害。分别提出3种加固对策:即压浆、预应力对穿锚索锚梁及高压旋喷技术对上述病害进行治理。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这3种措施的有效性,为公路桥梁类似裂缝灾害提供了实践经验。这3种治理措施的优点为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但是桥梁病害的治理往往为隐蔽工程,施工难度较大、检测困难。对于压浆和高压旋喷加固工程,必须进行取芯检测,而预应力对穿锚索锚梁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水平孔的倾斜度,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24.
中国南方震旦纪碎屑岩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胶结和固结、重结晶、交代作用及自生矿物形成等,泥质岩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和成岩过程中粘土矿物的转化。其成岩过程可分为同生、成岩、后生、表生四个成岩作用阶段。在沉积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处在盆地的不同部位,出现了不同的岩石类型,往往呈现各自的成岩作用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5.
福拉凹陷下白垩统Abu Gabra组发育有湖相好—极好烃源岩,但热演化程度低、成藏主控因素不确定,勘探潜力不明。通过地层层序划分、构造分析、沉积相分析,认为张剪性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福拉凹陷的构造与沉积发育,下白垩统Abu Gabra组发育有一定规模有效生烃凹陷,可形成Abu Gabra组烃源岩层,Abu Gabra组自储自盖,Bentiu组储、Aradeiba组盖及Aradeiba组自储自盖等3套生储盖组合,其中第二套储盖组合为该凹陷不同于六区其他凹陷的良好储盖组合。紧邻生烃凹陷、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带,如中部滚动背斜—断鼻、南部次凹西缘断鼻、南部断阶带断鼻、北部次凹东缘断鼻等构造带是有利的成藏带。继承性发育的Fula1号滚动背斜、Fula2号断鼻构造具有多套储盖组合,勘探风险低,为有利的勘探目标。这些认识为福拉凹陷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且其研究方法及思路也为新区油气勘探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6.
许文良  杨德彬  裴福萍  于洋 《岩石学报》2009,25(8):1947-1961
本文对太行山南段符山高镁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其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研究,对符山高镁闪长岩的成因和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符山闪长岩体是由一套含橄榄石角闪闪长岩-角闪闪长岩-闪长岩构成.含橄榄岩包体的寄主岩--角闪闪长岩中的锆石可划分为两种:一是代表寄主岩浆结晶的锆石:内部结构均匀、呈条带状吸收、自形-半自形晶形,具有较高的Th/U比值(1.10~4.08),其206Pb/238U年龄介于123~128Ma之间,12个点的加权平均值为125±1Ma,这表明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二是捕获或继承锆石:具有核边结构、吸收程度不均匀、呈浑圆状和自形-半自形两种,它们的Th/U比值介于0.32~2.03之间,构成了3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2503±11Ma、2181±26Ma和1778±36Ma.该类岩石的SiO2和MgO含量分别介于56.69%~59.21%和3.60%~6.33%之间;且以高:Mg#(0.51~0.64)、富Na(Na2O/K2O大于1)、高Cr(93.1×10-6~420×10-6)、Ni(35.1×10-6~137×10-6)为特征.该类岩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87Sr/86Sr)I、εNd(t)值和(206Pb/204Pb)I分别变化于0.70581~0.70641、-8.30~-16.56和17.052~17.512之间.综合上述特征,同时结合地幔橄榄岩包体的特征和古元古代捕获锆石的大量存在,认为符山高镁闪长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拆沉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其后经历了与地幔橄榄岩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27.
常甜甜 《地质与勘探》2022,58(4):905-916
近年来,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的油气勘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对于哈日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相关研究甚少,已不能满足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本研究基于钻录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分析哈日凹陷油气成藏的烃源岩、储层、圈闭等条件,总结油气成藏条件配置关系,以期为哈日凹陷的后续油气勘探及地质研究提供依据。哈日凹陷主要发育三套烃源岩,其中银根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极高,成熟度较低,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巴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高成熟,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巴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熟-高成熟,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储层类型为砂(砾)岩常规储层、碳酸质泥岩非常规储层和火山岩储层,且均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其中砂、砾岩储层和灰质泥岩储层物性最好,白云岩储层和火成岩储层次之,目前主力油藏主要集中在砂、砾岩储层和灰质泥岩储层这两种类型中。哈日凹陷主要发育两套岩性圈闭,即巴一段砂岩岩性圈闭和巴二段泥岩岩性圈闭,形成了源内(准)连续成藏模式和近源不连续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8.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带形成时期的历史动力环境,地壳结构及性质、壳体演化过程的特点,以及壳体增生扩展过程等,阐明了它是由于东亚陆缘扩张所成。并探讨了该陆线扩张带的形成与壳体演化运动的关系及其扩张机因。研究表明:亚洲陆缘扩张带的形成机理,并非“洋壳俯冲、弧后引张”所致。它们主要是陆缘壳体上的大陆类型活动区(华夏地洼型造山带),在其发展的余动期,由于陆缘扩张及陆壳薄化所致。作者认为,从壳体大地构造学这一新思路入手,对该陆缘扩张带成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该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9.
樊太亮 《地球学报》1998,19(3):308-314
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纪-古生代层序地层格架中,发育着6个可作为生油层的大型密集段或复合密集段。密集段在层序格架中有4种叠置型式,即进积组合,退积组合,加积组合和上超组合。不同的叠置型对应于不同的海平面变化过程。相应地,密集段的发育规模及时空展布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在退积层序组合和进积层序组合中,密集段垂向上相互叠置,侧向上彼此邻接,构成层数与厚度复杂多变的复合密集段,是盆地中的主力生油层。  相似文献   
130.
The features of 30-60-day convection oscillations over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were investigated, along with the degree of tropical-subtropical linkage between the oscillations over the WNP during summer 1998. It was found that 30-60-day oscillations were extremely strong in that summer over both the subtropical and tro]~ical WNP, providing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subtropical oscill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ropical oscillations. Furthe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30-60-day oscillations propagate westwards over the subtropical WNP and reach eastern China. In addition, 30-60-day oscillations in the subtropics are affected by thos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tropical WNP through two mechanisms: (1) direct propagation from the tropics into the subtropics; and (2) a seesaw pattern betwee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with the latter being predomin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