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46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巴西国有石油巨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2008年8月11日宣布说,该公司日前在位于本国东南部海滨的桑托斯盆地的盐下层系地层内再次获得了重要的轻质石油发现。  相似文献   
82.
《海洋世界》2005,(10):1-1
先是“卡特里娜”飓风使美国东南部墨西哥湾沿岸遭受重创,而后新的飓风“丽塔”已升级为五级飓风,墨西哥湾沿岸再次如临大敌。飓风袭击如此频繁,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为尽可能减少飓风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消除飓风或降低飓风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3.
1管理体制根据土地所有权的不同,加拿大的土地可以分为公有土地(Public Land)和私有土地(Private Land),公有土地为各级政府机构所有。在安大略,由省政府掌握的公有土地又被称为皇家土地(Crown Land),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私有土地为个人所有,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相似文献   
84.
一、美国土地管理的基本情况美国国土面积9,631,420平方公里(只含5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不包括关岛、波多黎各等海外飞地),其中陆地面积9,161,92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69,497平方公里。人口约2.99亿(2006年4月)。地形大致分为4个区: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地(丘陵和低山),东南部为沿海平原,中部为广阔的中央平原,西部为落基山脉,丘陵平地约占本土面积的2/3。  相似文献   
85.
该区花岗质岩石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通过对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1],所获得年龄为(313±5)Ma~(323±4)Ma,属于晚石炭世侵入体;前进场和达青二长花岗岩各单元岩体均侵入了该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岩,侵入接触关系明确,红柱石角岩发育。测得前进场岩体和达青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80.8±3.6)Ma和(281.5±0.5)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乌兰陶勒盖正长花岗岩岩体获得了259Ma、羊角林高勒二长花岗岩为246~216Ma的U-Pb同位素年龄,说明在晚二叠世—三叠世又有一次侵入高峰。石炭—二叠纪裂谷发育时期,部分跨入三叠纪,先后有3次侵入高峰,即晚石炭世的石英闪长岩、早二叠世的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晚二叠世—三叠纪的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86.
泥石流、滑坡、崩塌是发生在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及半山区的主要地质灾害。这其中又以泥石流为首,滑坡次之。它们的发生除与地质地貌等因子有关外,降水是主要的诱发因子。经分析研究发现诱发吉林省的泥石流和滑坡不仅与当日降水有关,而且还与前期降水及前期累积雨量有关,在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灾害的气象等级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87.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地与山岭构造是太平洋东西两岸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它们的形成与演化有着其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和深刻的构造背景。分别阐述了这两个地区盆岭构造的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构造岩浆组合、基底与深部构造特征、不同类型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时空演化、成因机制、耦合样式、演化历史,对这两个盆岭地区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岩石学、年代学、成因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基本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存在许多相似处,包括:(1)中、新生代均属太平洋构造域,均受太平洋构造体制制约;(2)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的开始时间相同,均为中侏罗世,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宽度相近;(3)板块俯冲角度均在早、晚白垩世之交发生变化,从低角度转为高角度,导致弧后进一步伸展垮塌、岩石圈减薄;(4)均程度不等地发育了科迪勒拉型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5)伸展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形成背景相似,盆岭空间相伴,成因相关,时间相近。正是这些相似性,使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和北美西部盆岭构造的对比成为可能。同时,两岸盆岭构造也存在若干差异,如:(1)岩石组合差异;(2)形成时代差异;(3)地幔柱活动差异;(4)俯冲带位置迁移差异;(5)基底固结程度与变质核杂岩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的不同地域特色和地质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88.
归纳并总结了前人对碎斑熔岩的产出位置、产状特征、分带性、岩石结构、岩石类型归属、成岩温度及长石矿物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认识,对碎斑熔岩的构造属性、碎斑熔岩与火山碎屑沉积岩、花岗斑岩存在的演化关系及碎斑结构成因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原来的碎斑熔岩在空间上应为火山口附近至火山颈相或火山通道相区间的过渡性岩石类型,而不是某一种岩性,应根据岩石特征和野外产状分别归为熔岩或花岗斑岩的岩石名称,这种过渡岩石类型作为整体可考虑定名为碎斑熔岩体。  相似文献   
89.
Seasonal drought is a common occurrence in humid climates.The year 2003 was the driest year during the period 1985-2011 in southeastern China.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impact of the exceptional drought in 2003,compared with eddy flux measurements during 2004-11,on the dynamics of evapotranspiration (ET) and related factors,as well as their underlying mechanisms,in a subtropical coniferous plant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It was found that daily ET decreased from 5.34 to 1.84 mm during the intensive drought period and recovered to 4.80 mm during the subsquent recovering drought period.Path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T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canopy conductance and deep soil water content (50 cm) during the intensive drought and recovering drought periods,respectively.The canopy conductance offse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ir vapor pressure deficit on ET when suffering drought stress,while the canopy conductance enhance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ir temperature on ET during the late growing season.Because the fine roots of this plantatio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hallow soil,and the soil water in the upper 40 cm did not satisfy the demand for ET,stomatal closure and defoliation were evident a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drought stress.  相似文献   
90.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30~60 d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炜  周顺武  智海 《气象》2014,40(5):530-540
根据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低频降水特征,并重点讨论了30~60 d低频降水正、负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1998年高原东南部降水存在10~20、20~30以及30~60 d周期的低频振荡,其中30~60 d振荡的正(负)位相基本对应着降水的盛(间歇)期。(2)在降水正(负)位相期间,高原南侧存在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而日本海上空维持着一个异常低频反气旋(气旋),受高原南侧低频气旋(反气旋)东北侧的偏南(北)气流以及日本海上空低频反气旋(气旋)西南侧的偏南(北)气流的共同影响,高原东南部为明显的低频水汽辐合(散)区。(3)在低频降水正位相期间,高原地区经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到南海均为低频热源区;负位相,热源、汇低频分量的分布与正位相基本相反。(4)1998年夏季存在从西太平洋经长江中下游西传至高原地区的30~60 d整层积分水汽通量辐合(散)和100 hPa低频辐散(合),且西传至高原东南部时基本与高原东南部30~60 d低频降水的正(负)位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