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野外实测地质大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表明:龙门山北段泥盆系平驿铺组和侏罗系沙溪庙组是两个最重要的含油砂地层,它们呈北东向带状展布,组成两条区域性油砂带.两条油砂带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分别与矿山梁-天井山-二郎庙冲断背斜亚带和下寺-金子山-青林口山前带叠置.两条构造-地层带的构造样式分别制约了两条油砂带的成藏方式和成藏过程,反映了油砂带与区域构造-地层带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根据龙门山北段油砂特征以及区域构造-地层带对油砂带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首次将龙门山北段划分出2条区域性油砂成矿带,即矿山梁-天井山-二郎庙油砂成矿带和金子山-青林口-厚坝油砂成矿带.研究区油砂烃源岩具有多层位特征,油源十分丰富.泥盆系平驿铺组和侏罗系沙溪庙组具有良好的储层物性,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各种不同的构造类型对油砂、沥青脉的成藏方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矿山梁-天井山-二郎庙油砂成矿带中印支期形成的褶皱与高孔隙度中、粗砂岩的良好配置、金子山-青林口-厚坝油砂成矿带中印支期形成的逆冲断层在喜山期重新活动以及喜山期形成的节理发育带与高孔隙度中、粗砂岩的良好配置是油砂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喜山期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的构造掀斜、山前剥蚀、断裂输导和上覆泥岩封盖以及泥盆系平驿铺组隆升剥蚀是油砂得以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龙门山北段油砂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2.
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遗迹产地,长期以来的发掘工作发现了丰富的恐龙化石种属。2021年,在广元市旺苍县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上段发现了一组以蜥脚类恐龙为主,虚骨龙类、肉食龙类、剑龙、龟类等为辅的化石,为目前国内罕见的化石种群丰富、密集度大、分布集中的恐龙化石埋藏点。通过地质填图、剖面揭露、化石统计、微相分析等手段,综合分析了岩性组合、构造特征等因素,认为研究区的碎屑物源来自龙门山、大巴山、米仓山方向,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河道微相和河道间微相;埋藏特征显示研究区内化石为异地埋藏,但未经过远距离搬运。旺苍县恐龙化石的发现再次证实四川盆地具有考察、研究和发掘恐龙化石的优越条件,研究可为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古环境与古生态变迁、盆地恐龙的系统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克拉通破坏对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的成矿作用有着深刻的影响。相对于胶东矿集区,其他克拉通破坏型金矿矿集区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部的吉南矿集区更是缺乏典型矿床的研究。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吉南矿集区板庙子金矿区出露的闪长玢岩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同时对成矿Ⅲ阶段的重晶石矿物进行了流体包裹体、H-O-S同位素组成分析。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在具有明显振荡环带的岩浆锆石中获得133.3±0.9Ma加权平均年龄,表明闪长玢岩的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同时根据锆石CL图像下极弱的阴极发光特征识别出一组加权平均年龄为130.6±1.0Ma的热液锆石,说明岩浆侵位结晶后遭受热液蚀变改造,由此限定了板庙子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闪长玢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Y,富集Sr,具有高钾钙碱性,Mg#>60,Na2O/K2O>1,表现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岩浆来源于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与地幔橄榄岩反应;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以及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结合区域的岩浆活动资料,表明该闪长玢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的强烈伸展构造背景。重晶石矿物H-O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建造水和变质水的混合;重晶石矿物S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大洋水和海相蒸发岩。综合板庙子金矿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以及成矿流体/物质来源的特点,提出板庙子金矿属于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并阐述了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及其在早白垩世引起的拆沉作用是克拉通破坏型金矿成矿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依据对庙岛群岛基岩裂隙水进行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探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东部沿海基岩海岛的地下淡水蘑菇体新模式。以新构造控水为指导思想,探讨了基岩海岛裂隙水的赋存条件及富集规律,指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方向,并且结合生产实际,比较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区变质岩海岛找淡水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5.
植物考古学界多以研究古代农业经济及其发展演变为主,鲜有对其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个灰坑内出土植物遗存的组合特点和量化特点分析,探讨了古代植物的医药功能。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联合发掘的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H85是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坑底的生土台结构和烧烤草拌泥处理壁面的现象显示其早期功能可能与居住有关。前人仅对H85 B12层以上出土植物遗存进行过研究,研究显示第⑧~B12层与居住生活关系密切。此次采集的浮选土样合并相同单位后共计21份,不仅包括第①~B12层样品,还包括最底层的第B14层样品(采样缺少B13层)。此次浮选发现了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大豆(Glycine max)、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草木樨属(Melilotus sp.)、胡枝子属(Lespedeza sp.)、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夏至草(Lagopsis supina)、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以及植物鳞茎(bulk)等20余个种属的植物遗存。H85最底层比较集中地发现了禾本科(Gramineae)杂草、猪毛菜、植物鳞茎、夏至草、秃疮花和泥胡菜等植物。其中,夏至草、秃疮花、泥湖菜的药用价值需要被重视,可能与调节妇女生理机能密切相关,禾本科杂草暗示了铺垫坑底行为的存在,据此推断H85不仅作为房子被使用过,并且其功能可能还具有一定特殊性,这是初次对史前人类的原始医疗情况进行探讨,从医药考古的角度看具有重要意义。量化统计分析还显示,粟、黍是重要的日常口粮,大豆应被利用,胡枝子属、草木樨属这样的小型豆科植物可能与牲畜饲料关系密切。综上,H85出土植物遗存不仅反映了遗迹功能,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杨官寨先民在饮食、家畜饲养和原始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06.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识别出了嘉陵江组层序关键界面。以岩性、测井资料、地层叠置结构关系、沉积相序变化为依据,将庙高寺—二里场地区划为2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和15个五级层序。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横向发育稳定,TST时期形成开阔台地相,HST时期形成局限台地相;纵向上,两个三级层序的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厚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7.
本文对天目山龙王庙地剖面样品的测试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古地磁揭示,该剖面主要属布容正极性世,地层年代属于Q3-Q。4 相似文献
108.
陕西风县八卦庙金矿是近期探明的特大型金矿。经研究发现它的成因与脆韧性剪切和岩浆热液蚀变有关。在八卦庙矿区至二里河铅锌矿一带发育了一条脆韧性剪切带,它控制了金矿体在走向(NWW-SEE)上的分布。金矿主要产在剪切带的脆韧性剪切条带和后期脆性剪切形成的碎裂告内;NE向在行小型断裂及其NE向节理控制了后期岩浆热液蚀变形成的矿脉的分布。在北矿带这些矿脉叠加在脆韧性剪切形成的NWW向展布的金矿体之上,形成富矿带。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更为精细地刻画出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笔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上沙溪庙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案,并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搭建。在此基础上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编图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发现川西坳陷中段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可以划分为1个长期和4个中期(M1,M2,M3,M4)沉积期。M1和M2沉积期,研究区以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M3和M4沉积期,研究区转变为以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砂体的展布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大邑—温江地区和中江地区,前者砂体主要发育于M1,M3,M4 3个中期旋回,后者砂体主要发育于M1,M2,M3 3个中期旋回。 相似文献
110.
2007年5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部门建议.选定内蒙古达来庙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项目作为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系统应用的试点项目,全面开展了矿调数据库的建设。根据矿调工作的特点.项目利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完成了①地质填图野外数据PRB库;②实际材料图数据库;③地质矿产图空间数据库;④地球化学数据库;⑤地球物理数据库;⑥遥感数据库;⑦综合成果数据库和⑧大比例尺综合图数据库的建设,从而实现了将矿调工作原始资料、成果资料集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同一平台下的全部数字化。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