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0篇
  免费   642篇
  国内免费   1069篇
测绘学   428篇
大气科学   865篇
地球物理   494篇
地质学   1837篇
海洋学   378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288篇
自然地理   20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6篇
  1965年   5篇
  1950年   4篇
  1948年   6篇
  1947年   5篇
  1946年   10篇
  1945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1 毫秒
991.
B_2孔揭示海河口地区全新世海侵层厚达19.2m,自下往上依次出现潮间滩、近岸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湾、河口砂坝及河口边滩六个亚相,下部两个亚相呈海进层序,上部四个亚相呈海退层序。除河口边滩亚相底界外,其他所有亚相间的界面均为不连续面,显示海侵层为不连续沉积。研究表明该不连续沉积与海面波动有关.在全新世海侵高峰后,海面一直处于幅度不大(约1m 左右)的振荡运动状态,一次振荡波就在海岸线上留下一道贝壳堤,近5000余年来发生了5次振荡波,在海退平原中就有5道贝克堤与之对应。B_2孔海退层序中曲不连续面与贝壳堤基底侵蚀面相对应,也与振荡波的上升坡段相对应。海退层序所表现出来的海岸向海推进现象不是海面大幅度下降的反映,而主要是河口区沉积物迅速加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2.
早第三纪早期巽他陆块向东南延伸到西苏拉威西,具克拉通性质的马来半 中国板块没有延伸到或赶出巽他大陆的婆罗洲地块,这里的前始新世露头主要是白垩系岩石。巽他大非克拉通性质的东南半岛以深水沉积物,混杂夫积和蛇绿岩岩套为特征  相似文献   
993.
设有线性模型Y=xβ+ε,这里Y是一个m维随机向量,x是一个已知m×p阵,ε是一个m维随机误差向量,E_ε=0,V_(αγε)=σ~2Im,β和σ~2>0都是未知的。设我们得到子样Y_1,Y_2,…,Y_n,由于某些原因,Y_i(i=1,2,…,n)的某些分量得不到,我们称此为不完全样本。本文得到了所有β的可估线性函数、所有叶估线性函数的LSE以及基于残差的σ~2的无偏估计在完全样本与不完全样本下相同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4.
995.
文中总结了海洋压力监测仪器实验室校准的不确定度来源项,结合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以实例阐述了海洋压力监测仪器实验室校准的不确定度的分析评定。  相似文献   
996.
关于显生宙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年代、幅度和作用机制尚在争议.当人们能够通过地震剖面的地层记录客观地识别被不整合面分割开的沉积体时,必须根据经验研究和模式比较,来确认这些沉积体与海平面的相关关系.为了评估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大洋钻探计划150航次于1993年5月28日至7月25日重返新泽西滨外区调查.  相似文献   
997.
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传播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平洋相反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到达西太暖池区,再从西太暖池沿赤道传到东太平洋,可使ENSO向反位相发展。该异常信号沿赤道东传过程中热带西南太平洋也会出现类似的温跃层异常变化,但是随着异常信号东移和从南太平洋东边界10°S左右传来的反异常信号入侵,热带西南太平洋的异常信号逐渐减弱并消失。稳定性分析表明,北太平洋较大面积区域存在斜压不稳定性或正压不稳定性,有利于ENSO相关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以Rossby波形式有效地西传;而在南太平洋,不稳定区的面积较小,且主要局限于海盆东侧,因而传播较弱,这样就造成了ENSO信号在太平洋南、北半球的非对称传播。一般来说,ENSO信号主要在以赤道波导区、东边界、北太平洋纬向区域和西边界组成的回路中循环,在南半球的传播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8.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的趋势,且白昼期间POC含量高于晚间,说明研究海域POC含量与生物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初级生产力水平在1d之中变化达5倍,垂直分布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叶绿素a的变化相对应.短时间(2h)培养获得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长时间培养(24 h)的结果,证实部分新固定的碳被优先呼吸排出.结合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颗粒态234Th输出通量及输出界面颗粒物中的POC/PTh比值,可计算出真光层 POC的垂向输出通量为16.0mmol/(m2·d),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贡献的数量分别为13.3和2.7mmol/(m2·d).POC输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ThE比值)平均为0.31,真光层POC停留时间平均为11d.上述结果与Aksnes和Wassmann[1]的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但与其他大多数模型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9.
以西巴兰线为界,南海南部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单元。西部为巽他大陆已消亡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开始在始新世(约46Ma),停止在19—21Ma(磁异常6),海底扩张比中国大陆架晚得多。破裂间断持续约3—5Ma,是以中中新世不整合面为标志,在沙捞越陆地也存在。裂谷后地层的年代约始于16Ma,覆盖在裂谷地形之上。东部为会聚边缘,在中中新世演变为碰撞带。 巽他陆架除局部深盆地外,具有统一的约30km的厚度,并延伸到约200m的水深。陆坡狭窄。从陆隆(危险区)的水深从500m变化到大陆-大洋过渡带的3.5km水深,宽度为170至330km。 拉让三角洲延伸到陆架和陆坡。其后裂谷沉积物覆盖在危险区裂谷期的最高地形。在东部,后裂谷沉积物较薄,仍然没有完全覆盖裂谷期的地形。单面山地貌显然支持南沙群岛的碳酸盐岩隆结构,其陆坡在2—3km水深突然抬升。 沙巴和文莱边缘曾经是会聚的碰撞带。陆地地质指示中生代蛇绿岩基底。主要碰撞特征是,西科迪勒拉山主要由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砂质的浊积岩组成,在西克拉克山主要是渐新世至早中新世(32—18Ma)的岩石,其幕式抬升发生在14—8Ma的整个上中新世和上新世。2km深的西北婆罗洲海槽可能是会聚阶段的残留,而且也是碰撞的前渊。 石油丰富的巴兰三角洲,形成于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和剥蚀,其范围甚至延伸至西北婆罗洲海槽。有证据表明被动边缘的陆隆(危险区)已经俯冲在沙巴之下,并引起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因此,西巴兰线将西部的消亡被动边缘与东部的碰撞带截然分隔,现在显然表现为一条大的右旋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1000.
由于南华山北麓断裂带的新活动,使得南华山北麓菜园—乱堆子16公里范围内的21条冲沟发生明显断错,显示出左旋位移指向。本文研究了这些断错冲沟的地质地貌表征、断错冲沟的发育过程和断错量,并根据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14)C年龄和区域冲沟的溯源侵蚀速率,计算出晚更新世以来南华山北麓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为4.3毫米/年;同时,量测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震中区地震断层的最位移量为6.9米。根据以上资料,估算出南华山北麓断裂带8.5级强震的重复率约为16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