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3篇
  免费   1296篇
  国内免费   1887篇
测绘学   829篇
大气科学   1198篇
地球物理   905篇
地质学   4330篇
海洋学   926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565篇
自然地理   45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454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1篇
  1982年   2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8篇
  1964年   8篇
  1946年   11篇
  1942年   7篇
  194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非线性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几类非线性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质 ,利用 Riccati不等式和某个不等式得到了保证方程振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42.
基于二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及其在珠江口水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水中悬浮物、污染物和水分子等的散射和吸收物理机制建模是实现水污染定量遥感的有效途径.基于一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简单易行,但在浑浊度较大时其精度不高.在基于一次散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多次散射的能量组成特点,提出再考虑二次散射可使模型的精度显著提高且不至于使模型过于复杂;导出了二次散射的补偿因子,同时给出了考虑二次散射因子的简单计算方法.将该模型应用于珠江口水域的水污染遥感的结果表明,较之基于一次散射的模型,考虑二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在精度上有明显改进.遥感提取结果显示,珠江口水域重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伶仃洋东北部,香港维多利亚港和深圳湾.  相似文献   
43.
研究协方差阵Σ的二次型容许估计问题。设 y1,y2 ,… ,yniid,n≥ 2 ,y1与 p维正态分布N (β,Σ )有相同的前四阶矩。其中β =(β1,β2 ,… ,βp)′∈ Rp与Σ =(σij) p× p >0均未知。记 y =△ (y1,y2 ,… ,yn)′。在二次损失 L (d ,Σ ) =tr(d -Σ) 2下给出Σ的二次型估计 a S2 + nby-y-′是容许估计的必要条件为 :(n - 1) a + b + 2 max(a,b)≤ 1。此必要条件比张立振等协方差阵的二次型容许估计中的必要条件有了明显的加强  相似文献   
44.
ODP164航次期间,在布莱克海岭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在海底200mbsf至450mbsf海底似反射层(BSR)之间。在横跨BSR的深度里,没有出现沉积间断。只是BSR层受到了Cape Fear盐底辟(一种刺穿构造)的干扰。在该地区,自生碳酸盐矿物(白云石、菱铁矿)少量的出现在沉积物中,仅占几个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45.
46.
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98年秋季(10、11月)、1999年春、秋季(4、5、10月)5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区微、次表层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概况,讨论了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因海况及季节不同,富集因数(EF)与其他海区的有所差别;无论夏季或秋季,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中无机氮都以NH4-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余水层则以NO3-N为主要存在形态。结果还表明,微表层、次表层海水中NH4-N与BOD5、COD测值都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PO4-P和SiO3-Si含量均无相关,说明大亚湾海区水中含氮有机物较含磷有机物丰富。  相似文献   
47.
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是体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一个侧面。在布莱克海岭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区域里(ODP994#、995#、997#)就利用这点来评价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三个独特的成岩分带:(1)在上部20mbsf (bsf:below seafloor,海底以下深度)处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没有显示成岩作用的存在。这个区域的方解石FOC和8180值(PDB)反映了海相碳酸盐的特点,是与海水平衡的条件下沉淀形成的;(2)在20mbsf和100mbsf深度,方解石的FOC值明显呈现负数(低至-7.0‰),自生白云石较普遍可见(2—40wt%),δ^13C值在3.6‰~13.7‰之间;(3)在,100mbsf以下,白云石从含量丰富减低至微量分布,而分散状的菱铁矿成为主要出现的矿物。菱铁矿的δ^1C和δ^18O值分别在5.0‰~10.9‰、2.9‰~7.6‰之间变化。把溶解无机碳(DIC)的δ^1C剖面分布特点和孔隙水的浓集梯度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和δ^18O值对比,我们发现,自生碳酸盐矿物在一个独特的深度区域里形成,呈带状分布。在20mbsf深度及以下,无机碳的δ^13C DIC出现最小负值(≤-38‰)、方解石白云石出现δ^13C负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孔隙水碱度的增加、硫酸盐的亏损和孔隙间Ca^ 2 、Mg^ 2 离子的减少一起发生的,这表明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白云石的形成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开始(21mbsf左右)而在100mbsf附近深处大量出现。菱铁矿的形成很显然是在120~450mbsf之间发生,这个区间在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物区域内和上部(赋存区域200—450mbsf)。菱铁矿的δ^13C和δ^18O值从它们出现的薄层一直到沉积物底部都几乎一致。然而,现在孔隙水中的δ^13C DIC仅仅与120~450mbsf间的菱铁矿的δ^13C值相似。此外,从菱铁矿中计算出来的与之平衡的δ^18O值与120~450mbsf区段处菱铁矿的δ^18O测量值很好地匹配起来。该区段以高碱度(40-120mm)、低Ca^ 2 、Mg^ 2 浓集度为特征,这符合菱铁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48.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地形地貌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测年以及地震地层学等方法。论述了南海北部120-150m水深范围内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古海岸线这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及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49.
南海中部海区次表层NO2^——N的最大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嘉东 《台湾海峡》1992,11(2):138-145
本文根据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获得的NO_2~--N及有关参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NO_2~--N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NO_2~--N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54μmol/L之间,其中小于0.05μmol/L的测定值约占测定总数的82.1%,而大于0.05μmol/L测定值基本上出现在50~150m层。文中还对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密度跃层的终年存在、铵的氧化和浮游植物的代谢过程是调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0.
二次特征值问题 (QEP)的主要的求解方法之一是转化为广义特征值问题 (GEP) ,然后用求解广义特征值的方法 (比如 QZ方法 )求解。本文研究由此获得的计算解的范数意义下的最佳向后扰动分析 ,所得结果是 Tisseur最近所得结果的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