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7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南海和厦门湾表层水中210Po和210Pb的粒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水中210Po和210Pb在不同粒级颗粒物中的体积比活度高低顺序为:(<0.4μm)>(0.4~2.0 μm)>(2.0~10 μm)>(>10μm).210Po、210Pb主要存在于<2.0 μm粒级颗粒物中.厦门湾210Po体积比活度高低顺序为:(2.0~10 μm)>(<1.2μm)>(>10μm)>(1.2~2.0 μm),210Po主要存在于>2.0μm粒级颗粒物中.南海不同粒级颗粒物中210Pb的质量比活度差异不大,0.4~2.0 μm和2.0~10 μm粒级210Po质量比活度约为10μm粒级210Po比活度的3倍.厦门湾210Po的质量比活度比南海相应粒级210Po低约1个数量级,且各粒级间差异不大,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物在210Po和210Pb清除过程中的作用不同.210Po和210Pb的固-液分配系数(Kd)及分馏因子(α)进一步证实南海0.4~2.0 μm粒级颗粒物对210Po的清除能力比其它粒级颗粒物更强,而>10μm粒级颗粒物对210Pb的清除能力比其它粒级颗粒物更强.不同粒级颗粒物中210Po与210Pb之间的不平衡状况揭示了不同粒级颗粒物不同的来源,为210Po/210Pb不平衡示踪颗粒物来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2.
研究了具有不同到达率的带有启动时间及不耐烦策略的多级适应性休假M^X/G/1排队模型,通过嵌入马尔可夫链方法推导出稳态队长的母函数、等待时间的LST(先到先服务规则),并验证了稳态队长和稳态等待时间具有随机分解性,而且给出了忙期、全忙期及在线期均值。  相似文献   
53.
大西洋温盐循环的演变:早渐新世北大西洋深水开始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和大洋盆地形状的急剧变化标志了新生代的开始。不断增加的证据表明了在早新生代(约55 Ma)的极端温暖时期,主要存在于南大洋的深水层形成了与现代模式根本不同的循环模式,并在北大西洋北部及南大洋形成了深水层。早新生代模式向两极模式的转变出现于何时?该转变的主要作用力如何?巴拿马地峡(4·2 Ma)的形成被认为是代表了深水循环向两极模式转变的最后作用,它使湾流将盐度较高的暖水带到北半球高纬形成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现代NADW由来自Nordic海和拉布拉多海的深水组成。然而,通常认为北大西洋的深水形成的最初阶段只有Nordic海…  相似文献   
54.
不同排列方式和间隙比下双圆柱流致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ALE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将圆柱体振动模型简化为平面双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系统,进行了计算参数无关性分析。对不同θ角和间隙比T下的双圆柱流致振动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单圆柱振动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不同θ角和间隙比T下中心圆柱的升阻力系数、流场分布和运动轨迹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小间隙比下由于两圆柱间的相互干扰,改变了中心圆柱的尾涡结构,导致了升力和阻力系数随不同θ角而发生变化;小间隙比下由于两圆柱间的相互干扰影响,均使中心圆柱的轨迹在不同θ角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顺流向的振动频率与单圆柱振动时相比出现了多倍频,导致其运动轨迹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5.
克隆获得了与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C-type lectin 3同源的C-型凝集素LvLec2基因序列,并通过Real-time PCR研究了其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简称LPS)、灭活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和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刺激后的转录表达变化。结果表明,LvLec2编码157个氨基酸,含有1个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简称CRD),其CRD结构域中具有决定糖结合特异性的基序"EPS"(Glu118-Pro119-Ser120)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vLec2与已发表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C-型凝集素亲缘较远。LPS、灭活溶壁微球菌和WSSV刺激后,LvLec2基因在肝胰脏中的转录表达有明显的变化但表达模式不同。LvLec2可能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了对虾对病原的识别或防御。  相似文献   
56.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向变化较大,新元古代晋宁期为北东向,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晚中生代为北北东向;每一期断裂带都有它们自己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指示意义。文中认为,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带不能混为一谈。新元古代晋宁期的北东向断裂带南段基本上以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向北东延至皖南伏川断裂带,具有板块(或地体)边界断裂的性质;加里东期以近东西向祁门—歙县断裂带为代表,其西段被后期牵引成北东向,造成两侧的变质基底特征明显不同;二者均不属于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是晚中生代北北东向的赣东北—五城—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控制了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及燕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57.
扫描2022年芦山MS 6.1地震和马尔康MS 6.0地震震前不同震级档调制比图像,同时给出震前b值分布图像,结果表明:2次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不同震级档调制比均出现高值异常。最小扫描震级越高,调制比扫描结果越稳定清晰,调制比高值异常出现时间越晚,同时最小扫描震级越高,异常范围、幅度也越大,异常与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关联性越强。调制比异常的幅度和范围与应力水平有关,2次地震震前震中附近均出现低b值区域,且马尔康MS 6.0地震震中附近调制比异常和低b值异常都比芦山MS 6.1地震更突出,推断马尔康MS 6.0地震孕震区应力水平可能高于芦山MS 6.1地震孕震区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58.
山东招远—掖县地区金矿床的矿物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控矿构造与主矿化阶段的矿物共主组合及其在金矿床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可将招掖地区金矿床的矿物分带分为正向垂直分带和逆向分带。金矿床中的黄铁矿晶体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带。  相似文献   
59.
60.
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镶嵌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针对不同时相遥感图像镶嵌中的技术难题开发的一整套数字镶嵌方法。采用递推式灰度调整、滑动窗口探测最佳拼接点及对其两侧作加权灰度圆滑方法, 以消除被镶嵌图像之间因色调差异造成的接缝;采用在相邻图像重叠区内选取控制点并按控制点追踪进行镶嵌方法, 以提高镶嵌的几何精度;还采取了单元镶嵌法, 以解决遥感图像数据量庞大而计算机容量有限的矛盾。用上述技术和作者开发的相应软件, 成功地制作了长江中下游等多个地区的TM影像镶嵌图, 受到应用人员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