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80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风力作用下沙粒蠕移概率的转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立了沙粒从蠕移状态向静止、跳跃转化以及继续滚动的概率模型.根据滚动沙粒简化的运动方程,结合两个关键随机变量-沙床表面风速和床面位置参数,求出了静止概率、滚动概率、跳跃概率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时间求极限得到稳定情况下沙粒处于三种运动状态的概率.利用沙粒蠕移概率除蠕移概率和跃移概率之和,得到沙粒相对蠕移概率,并以此反映蠕移输沙量占总输沙量的比例.计算结果表明,三种转移概率是时间、沙床表面风速和沙粒直径的函数.静止概率随时间增大而增大,但随粒径增大而减小;滚动概率随时间的变化根据粒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粒径较小,滚动概率随时间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极大值;粒径较大时,滚动概率随时间的增大逐渐增大,不存在峰值.跳跃概率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三种概率达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时间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少.同粒径的沙粒在相同的时间内,三种转移概率会趋于定值.稳定概率和相对蠕移概率由沙床表面风速分布和粒径大小来确定,具有很大的取值范围;静止稳定概率和跳跃稳定概率随粒径的增大分别增大和减小;而滚动稳定概率随粒径的增大逐步先增大后减小.在一定风速条件下,相对蠕移概率随风速和方差的变化都不大,沙粒粒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2.
以往对沙波的研究多针对河流中下游、河口海岸段的细沙(粒径D<1 mm),而长江上游等卵砾石输移河段(D>2 mm)是否会出现沙波以及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尚需开展进一步研究。通过长江上游九堆子、筲箕背等卵石滩的现场踏勘,观察到明显的天然沙波形态。采用中值粒径D50=1.8 mm和5.3 mm的天然沙和D50=4.8 mm的轻质沙进行水槽试验,成功模拟出砾石沙波。根据恒定均匀流条件下,产生沙波的比降、水位、流量等水流条件及试验沙的粒径、比重,提出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公式。结果表明,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可以用量纲起动功率w* 、R/D及比降S表达,并据此提出判别系数GDcr。当研究河段的卵砾石输移带上的水流条件满足判别系数GDcr,则可以判断能够产生沙波现象。  相似文献   
83.
彭文昌  李永山 《中国沙漠》2016,36(3):805-813
河流悬移质泥沙的输移方式按照水沙来源可以分为水沙同源与水沙异源两大类。黄河内蒙古段水沙来自不同的区域,冲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陇西黄土高原区,而径流则主要来自唐乃亥以上的山区,呈现异源特性。通过分析内蒙古河段石嘴山与巴彦高勒水文站1951-2003年的水文数据,发现期间共发生了13次大流量和29次高含沙事件且大流量、高含沙量同时出现现象很少,多呈现大流量、低含沙量,或者小流量、高含沙量的态式。同时,通过改变传统流量-含沙量幂函数公式Ci=aQb(Ci为悬移质浓度,Q为流量)的参数项,建立了2种水沙异源情况下流量-含沙量的公式。  相似文献   
84.
盖霞  田利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2):352-359
本文基于角钢新型非线性材料本构模型对多维地震激励下输电塔倒塌破坏进行模拟研究。基于ABAQUS中RIKS算法得到不同长细比角钢的屈曲承载力,并通过承载力试验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基于角钢滞回性能试验结果,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角钢新型非线性材料本构模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建立输电塔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动力显式分析方法,对多维地震激励下输电塔倒塌进行模拟,总结输电塔的极限承载力、杆件屈曲情况和倒塌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多维地震激励下输电塔抗倒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孙涛  陶建华 《海洋学报》2003,25(3):104-112
在近岸缓坡浅水海岸,波浪破碎产生沿岸流是近岸海域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的影响重大,在高阶近似抛物化缓坡方程求解大面积波浪场基础上,建立了波浪作用下污染物输移扩散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不同坡度均匀斜坡地形上具有不同波高、周期的规则波及不规则波浪作用下污染物输移扩散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波浪作用下沿岸流分布规律影响,所得结论认为地形坡度及入射波高对污染物输移扩散的影响较大,波浪作用将使缓坡海滩上污染物的输移扩散平行岸线方向.  相似文献   
86.
破波带内外都有质量输移流存在,其对破波带内污染物输移有怎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实验以及考虑质量输移流的对流扩散数学模型研究了平直斜坡上破波带内质量输移流对污染物输移影响。数学模型包括波浪模型、近岸流模型以及对流扩散模型。首先建立了破波带内污染物输移数学模型,其中波浪场基于波能守恒方程来计算,波导流场基于Longuet-Higgins提出的辐射应力模拟,污染物对流扩散方程中考虑了质量输移流的影响,并利用算例验证该数学模型。其次简要介绍了平直斜坡上破波带内污染物输移实验,并分析了污染物输移特性。连续投放污染物会形成污染带,本文分析了两种波况下不同时刻污染带与岸线夹角的变化,以及污染物在垂直岸线和沿岸线方向的输移速度,结果表明对两种波况来说在初始10-40s污染团向岸线方向输移速度分别约为0.05m/s、0.017m/s,之后速度分别减小为0.001m/s、0.011m/s。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考虑质量输移流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更为吻合。因而,通过实验以及数模研究表明破波带内质量输移流对破波带内污染物在垂直岸线方向的输移有重要影响,而对沿岸方向的输移则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7.
SP25影像拷贝机是一种由逻辑器件组合进行多闭环控制的综合自动控制系统,其功能完备,操作方便,但故障率较高。本文在对其主要控制原理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维修工作实际,对该设备的自动输片系统、自动曝光系统、自动均光系统等主要功能单元的常见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8.
探明强降雨下泥沙输移突增的关键特征因子及其临界条件对预防泥沙灾害及减少水土流失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取典型的四川紫色土试验区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分类统计对比分析方法,对试验站近10年降雨径流输沙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强降雨情况下次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等对泥沙输移突增的影响,找出导致泥沙输移突增的关键特征因子及其临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紫色土区强降雨情况下泥沙输移突增的关键特征因子为次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最大径流模数;同时各关键因子的临界值分别为降雨强度5.3 mm/h,次降雨量130 mm,以耕作方式为主的坡地最大径流模数临界值为6 000 dm3/(km2·s),以种植林草为主的坡地最大径流模数临界值为3 000 dm3/(km2·s)。  相似文献   
89.
张新林  赵媛  许昕  王长建 《地理研究》2016,35(8):1457-1469
引入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概念,对2000-2012年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输流地与汇流地优势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 输流地、汇流地的数量及优势度随时间不断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② 输流地优势度集聚性先降低后升高,热点区在西北部区域,空间上表现出向东南—西北方向分布,最后呈现出接近南北方向偏移;汇流地优势度空间上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热点区在东部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移动趋势。③ 天然气资源流通条件及产量是输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汇流地天然气资源消费、天然气工业及流通条件是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程度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90.
Numerous estuaries of the world have been strongly modified by human activities.These interferences can make great adjustments of not only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but also the collective behavior of the estuary.This paper provides a typical case of a heavily modified coastal plain estuary of Sheyang on the China coast,where a sluice barrage was built in 1956 to stop the intrusions of storm surges and saline water.Four sets of instrumented tripods were simultaneously deployed along a cross-shore transect to continuously observe near-bed flow currents and sediment transport.The in-situ surveys lasted over a spring and neap tide cycle when a strong wind event occurred in the neap tide.Comparisons of flow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between tide-dominated and wind-dominated condition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pisodic wind events in flows and sediment transport.The wind-induced currents,bottom stresses,and sediment transport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when wind was present than corresponding quantities induced by the tides.The long-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induced by winds exceeds the cross-shore component,especially near the river mouth bar.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noticeable importance of wave-dominated coastal processes in shaping topographic features.A regime shift of estuarine evolution under highly intense human forcing occurs from fluvial to marine processes.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estuarine system should focus on the restoration of estuarine processes,rather than the present focus on inhibition of marine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