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4篇
  免费   1003篇
  国内免费   649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187篇
地质学   1888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295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文章在铅同位素示踪的有关理论和隐伏矿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以甘肃省鹰嘴山金矿区为例,提出了利用铅同位素进行隐伏矿深度、形态与资源量预测的方法.在鹰嘴山金矿区共采样122个,分析结果显示:①地表铅同位素勘探线剖面的V1与V2值在矿体及其相邻蚀变带均出现了明显的负异常,并接近区域地壳平均值,且显示出一个明显的变化规律,即自东至西,矿体的V1与V2值存在着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②V2平均值从122线的43.57(蚀变带上)到46线下降至35.67,标志着矿体的揭示深度从东到西存在着由浅至深的变化规律.从116线到90线,矿体V2平均值从40呈线性下降至36.62,表明116线以东进入隐伏区,90~116线达到矿体出露的中上部,而80线以西出露的矿脉已代表了矿体的下部,并趋向于尾部.③从46线向东到116线,地表可见矿体向下的延深变大,从200 m增大到1 049 m,说明矿体整体西高东低,向东侧伏(隐伏).④矿区总平均隐伏系数Rs为3.68,46线至116线,矿体的预测资源量为42.5 t,表明鹰嘴山金矿床应为大型-特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2.
大兴安岭北端的龙沟河、二十一站等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与斑岩型铜金矿化关系密切。这些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属橄榄玄粗岩系列。其SiO_2含量介于61.37%~66.59%,Al_2O_3含量为15.35%~17.06%,MgO含量介于2.02%~3.47%,Mg~#指数高达44~59。(La/Yb)N介于16.85~81.73之间,δEu介于0.68~0.93,给出强分异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埃达克岩的特征一致。Ba、Sr和LREE强烈富集, Nb和Ta强亏损,Rb和Ti弱亏损;岩石Yb含量介于0.31~1.32μg/g,Y含量介于4.32~12.07μg/g,贫Yb低Y特征显著; Sr/Y介于67.74~220.60,高Sr低Y特征清楚。上述特征也与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由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分别于古生代末期和二叠纪-中侏罗世闭合,因此,所研究的埃达克岩应形成于中朝-蒙古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是碰撞造山带加厚下地壳拆沉-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   总被引:36,自引:18,他引:18  
张旗  王焰  潘国强  李承东  金惟俊 《岩石学报》2008,24(6):1193-1204
花岗岩源岩是花岗岩研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花岗岩的源岩问题.花岗岩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说法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花岗岩不可能是幔源的,花岗岩都是壳源的,既然没有了幔源,也就无所谓壳幔混合源,因此,壳源本身也失去了意义.流行的花岗岩源岩组分混合计算的方法缺少理论依据,可变的因素太多,计算的结果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作者指出,对花岗岩来说第1位重要的是源区特征,它决定了花岗岩的基本面貌;其次是部分熔融程度、压力、温度和挥发分加入的情况;岩浆混合的意义可能是第3位的;而结晶分离作用可能是没有地位的.文中按照Nd-Sr同位素比值将花岗岩大致分为3个源区:即B、C和BC源区.B源主要由洋壳组成,C源主要由陆壳组成,BC源是二者的过渡.BC源区的组成很复杂,可能包括由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中基性岩浆岩,也可能是基性岩混染了陆壳物质的产物.B源与BC源可能与地幔亏损程度有关,B源来自强烈亏损的地幔,一部分BC源可能源于大陆下的富集地幔.文中还概略地讨论了中国各地花岗岩复杂的源区情况,指出中国花岗岩具区域性分布的特点说明花岗岩主要受源岩的制约.  相似文献   
994.
本文选取闽西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混合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详细的岩石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闽西北混合岩是同变形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基底变质岩中的黑云母在较低温(约800℃)、H2O不饱和的条件下发生脱水熔融反应产生熔体,构造变形作用在熔体的分离和迁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闽西北基底变质岩可能为形成混合岩和花岗岩的源岩,其深熔产生的初始熔体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堆晶产物形成了混合岩的浅色体,而残余熔体继续演化形成花岗岩.混合岩和相关花岗岩形成基本同时,其成岩年龄为437~441Ma.它们均为华南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5.
皖东地区中酸性侵入岩为一套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列,具有高Al2O3、Sr、Sr/Y、(La/Yb)N、富集LREE和LILE、亏损HREE和Y、Yb、Eu弱负异常—正异常、岩石高(87Sr/86Sr)i、低εNd(t)等特征。与中国东部多数埃达克质岩石相比,岩石具有较高的Mg#值和相容元素Cr、Ni含量。研究表明:(1)皖东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可能是拆沉的下地壳基性物质经部分熔融作用及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橄榄岩相互反应的产物,石榴石作为残留相存在。(2)燕山早期皖东地区存在受特提斯构造域挤压构造控制的地壳加厚过程,早白垩世受太平洋构造域影响的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活动是触发下地壳拆沉的主要因素。皖东地区中酸性侵入岩是两大构造体制域发生转换的岩浆岩石记录。  相似文献   
996.
川甘青复理石盆地地壳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采  宋海斌  杨午阳 《地质学报》2008,82(9):1169-1177
本文讨论川甘青复理石盆地的地质概况、地壳属性、形成机制和资源前景.这个地区是中央造山带中未发生陆-陆碰撞的构造单元,包括甘南、青海东及川西北的倒三角形地区,过去称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波速结构的特点包括:①上地壳分两层,上层的波速较低的沉积岩层,厚度可达7km,波速小于6.0km/s;下层为结晶基底,波速6.0~6.2km/s.②中地壳为正常波速,但厚度较大,可达20km以上.③下地壳波速从6.6km/s随深度上升到7.3 km/s,厚度亦增加到20 km以上.上述特点的产生与复理石盆地形成时洋壳的俯冲有关.构造演化可分四个阶段,①洋壳俯冲阶段;②深水浊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阶段;③陆坡凸起沉积加剧阶段;④古特提斯洋封闭以后,地壳推挤成高原阶段.川甘青复理石盆地也许是中国大陆浅层油气勘探的最后希望.在盆地边部及西秦岭西延余脉,有良好的金矿资源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97.
青岛大港验潮站的地壳沉降关系到该站平均海平面的绝对变化,因而也就关系到我国高程基准面的变化。本文利用青岛GNSS基准站约10年的观测数据对该站的地壳沉降变化进行分析。首先将青岛GNSS基准站纳入由50个国际IGS站和43个国内陆态网络基准站组成的全球网中,进行单日松弛解和单日约束解解算,获得该站坐标时间序列。然后对该站垂向坐标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利用粗差探测、偏差探测、趋势项分析、频谱分析等方法对粗差、偏差、趋势项和周期项进行探测、分析,并通过时间序列模型估计获得时间序列中的周期项振幅和偏差估值。分析表明青岛GNSS基准站垂直方向近一段时间未发现存在显著性的地壳沉降变化,但受到比较明显的周年和半周年周期变化影响。结合青岛大港验潮站验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青岛大港验潮站平均海平面的绝对上升速率是1.62mm/a。  相似文献   
998.
中国l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期观测数据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布设、基准站和基本站首期观测情况。利用GAMIT和GLOBK软件对首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归算到ITRF97框架上。单天整体解结果表明:基线重复性NS向分量为2.28+0.87×10-9×S,EW向分量为3.67+0.82×10-9×S,高程分量为6.84+1.29×10-9×S(S为GPS站间距离,以mm为单位)。对基准网和基本网的整体平差结果表明:点位精度水平分量为2~3 mm,高程分量为3~5 mm,基准网和基本网首期观测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99.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海地区的地质构造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南海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讨论了南海中部的基底岩相类型,并将它划分为5个基底岩相区.在中央海盆,分析了高精度磁测异常和卫星测高重力资料,并使用海底扩张磁条带异常相关分析方法,鉴别出扩张脊、转换断层和各磁条带地层的年代,揭示出许多有意义的而过去显示不清楚的特征.进一步提取深部地球物理信息,包括磁性、密度、层速,以及一些界面的深度值,如基底面深度、居里面深度、莫霍面深度等,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南海中部的地壳深部地质.认为南海经历了长期地质演变形成了过渡性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1000.
青藏高原东部玛多-沙马地区的重力场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玛多-沙马(下察隅)重力剖面的重力数据资料,对该地区的重力场和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作了分析研究,提出青藏高原东部的布格重力异常是高原边缘高,内部低,地壳厚度是边缘薄,内部厚,平均地壳厚度为60km左右,在察隅-沙马地区,为负均衡异常区,因此,该地区是属于地壳上升的地区,此项结果,填补了察隅-沙马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