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5篇 |
免费 | 1003篇 |
国内免费 | 3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3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1870篇 |
地质学 | 1548篇 |
海洋学 | 158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246篇 |
自然地理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89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23篇 |
2007年 | 106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106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154篇 |
1995年 | 151篇 |
1994年 | 123篇 |
1993年 | 133篇 |
1992年 | 146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8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6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京津唐渤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的强烈地震活动区之一。自1976年以来,我们在该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完成了近30个测点。所得结果表明,本区壳内存在高导层,与地震方法确定的壳内低速层一致。平原内上地幔高导层埋深50—80公里,山区大于100公里,与地震方法确定的上地幔低速层基本一致,同时与大地热流测量、居里等温面计算和对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基本吻合。本区绝大多数地震位于壳内高导层之上,强烈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幔高导层隆起的边缘。最后讨论了本区强震活动与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3.
对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鄂尔多斯块体体西缘及西南缘 的3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了分析。盐池-阿拉善左旗剖面:整条剖面上均有壳内低阻层和上地幔低阻尼分布,低阻层在银川断陷地上降。 相似文献
125.
为及时破解泛亚铁路西段云南大理至瑞丽沿线的工程地质难题,早日打通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战略通道,“泛亚铁路大理至瑞丽沿线地质构造综合研究”项目组在部署实施的铁路沿线22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编制了铁路沿线的1∶2.5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并从多学科的角度,系统查明和评价了铁路建设区的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重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工程影响和高黎贡山越岭段的工程稳定性等,为铁路选线、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支撑,减少了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盲目性,并为未来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保障。此项工作开创了基础地质调查与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紧密结合的新模式,被誉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26.
大洋岩石圈拆沉与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同的机制及意义——兼评“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认为,大洋岩石圈拆沉和大陆下地壳拆沉是不一样的:(1)拆沉的物质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的物质包括大洋地壳、岩石圈地幔甚至一部分软流圈地幔,它们共同进入地幔深部;而大陆下地壳拆沉仅仅限制在下地壳,不包括岩石圈地幔。(2)拆沉的动力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是由板块俯冲引起的,是地幔对流的产物,因此是一种快速的主动的拆沉;而下地壳拆沉是由于下地壳加厚使下地壳密度增加引起的,还要求其下刚性的岩石圈地幔转变成塑性的软流圈地幔才有可能发生。因此下地壳拆沉要克服许多阻力才能实现,使拆沉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慢速的和被动的拆沉。(3)拆沉的过程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是由板块俯冲触发的,俯冲导致碰撞,大洋岩石圈从根部断裂,拆沉进入地幔。大陆下地壳拆沉由地壳加厚开始,使下地壳转变为榴辉岩相;随后,岩石圈地幔减薄,直至全部转化为软流圈地幔;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规模的(埃达克质)岩浆,使下地壳榴辉岩的密度大于下伏的地幔,从而引发拆沉。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大可能是整体进行的,可能是一块一块地被蚕食,被拆沉的。(4)拆沉后的效液压不同,大洋岩石圈地幔拆沉,使热的软流罪状地幔上涌,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地质效应;如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构造松弛以及随后的造山带垮塌等。而下地壳拆沉只引起地壳减薄,高原和山脉垮塌,并不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抬升等过程。(5)拆沉与岩浆活动的关系不同,主动拆沉导致大规模岩浆活动,而被拆沉是在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的。此外,文中还对“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该模式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太多推测的成分,而且与现在保存的地质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27.
汉诺坝大麻坪低εNd中性麻粒岩包体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 LA-ICPMS对采集自汉诺坝大麻坪玄武岩中的两个 143Nd/144Nd比值最低[εNd(0)=-26.8~-29.5]的中性麻粒岩包体的单颗粒锆石 U-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 2 444 Ma和 2 494 Ma的上交点年龄和 88 Ma的下交点年龄,反映它们是新太古代形成的受到中生代岩浆底侵-热变质作用影响的下地壳麻粒岩.这些包体与周坝玄武岩中~1.9 Ga的长英质麻粒岩包体共同确证了华北克拉通北缘目前的下地壳中仍然残留有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和 DMP-70的层状堆晶特征,推断其原岩形成于~2.5 Ga岩浆底侵事件. 相似文献
128.
白云凹陷地球物理场及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最具代表性的第三系深水陆坡沉积区。以穿过白云凹陷中部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14s)为研究基础,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勾画了白云凹陷的形态,并提取该测线相对应的重磁剖面数据,利用重磁资料和地震剖面进行了综合反演。以深剖面地震资料建立了地质模型,利用所得的重力数据进行了研究深部结构的正演拟合,实测与计算值拟合较好,支持中生代俯冲洋壳存在的观点;同时结合地震资料对深部结构进行了分析,该区莫霍面由陆向海抬升,呈阶梯状变化,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具有大陆边缘陆壳向洋壳过渡的特征。根据地质模型还进行了变密度综合反演拟合来分析基底岩性特征,该区基底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部分为变质岩和基性火山岩,岩石密度由陆向洋逐渐减小,磁性体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29.
中国地壳与上地幔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和其动力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爆炸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重力测量、航空磁测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进展,最后提出了地壳与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的任务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