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0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623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170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2439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系统介绍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下奥陶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分布发育特征,将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自下而上划分为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和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阐述了几丁虫组合特征,并与国外同期几丁虫生物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2.
《岩土力学》2017,(7):1887-1893
扩底楔形桩具有单位材料利用率高、竖向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较常规等截面桩高的技术优点。然而,针对该桩型竖向及水平向承载力的定量模型试验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开展砂性土中竖向、水平向荷载以及地面堆载等不同形工况荷载作用下扩底楔形桩的承载特性试验,测得不同荷载等级下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侧向土压力、桩顶下拽位移以及桩身下拽力等分布规律;同时,开展等混凝土用量常规等直径桩的承载特性试验作为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两种桩型的受力机制与异同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扩底楔形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约为等直径圆桩的2.33倍,表现出侧阻力和端阻力都优于圆形桩的特点;水平承载力约为等直径圆桩的1.48倍,上部直径较大和扩大头的存在提高了其水平承载性能;与等直径圆桩相比,楔形角的存在可有效降低桩顶下拽位移,可见把传统桩型转变成扩底楔形桩是降低负摩阻力对桩基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3.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6年8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现的两次不同性质雷暴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温湿参量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前40 min,温湿廓线表现为低层温度降低、水汽密度升高,雷暴结束后趋于稳定,该变化可反映对流活动的起止。而局地热力雷暴前8 h~40 min,低层温度持续升高,降水前半小时水汽密度迅速升高,反映出了大气层不稳定能量积蓄过程和对流爆发前的空中水汽变化。(2)积分水汽含量(IWV)和云内液态水路径(LWP)在降水前有明显的陡增。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降水期间,IWVLWP随着温度的增减相互转化,低层的剧烈降温,加速了水汽凝结饱和到降落的转化,造成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大,对应IWV减小,转化为LWP和地面降水。热力雷暴降水期间,温度均匀变化,IWVLWP均匀增长,水汽转化量极小,IWV增量远高于实际降水量。(3)大气可降水量(PW)在两类降水过程前半小时显著上升,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降水前总增幅达14.6 mm,局地热力雷暴降水过程前PW均匀增长7.6 mm。

  相似文献   
84.
一次系列下击暴流事件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首次利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系列下击暴流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2003年6月6日在安徽定远县和肥东县交界处附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孤立的强烈多单体风暴, 产生了一次伴随强降雹的系列下击暴流事件。此次系列下击暴流事件实际上是由多单体风暴中3个相继发展的对流单体分别产生的3次下击暴流构成的。每轮下击暴流触地前, 都伴随着相应对流单体反射率因子核心的逐渐下降。在首轮下沉气流触地前6 min, 1.5°到4.3°仰角的径向速度图上都出现向着风暴中心的辐合, 其中以2.4°仰角 (地面以上约3~4 km) 的辐合最明显。因此, 反射率因子核心的逐渐降低并伴随云底以上的速度辐合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可以用来提前数分钟预警下击暴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云南省大关县天星堡漂坝铜矿共发现七层矿体,均赋存在三叠系下统砂岩层中,离下覆岩层二叠系乐平组含煤建造较近的三叠系第一段砂岩层为主要含铜层位。铜矿体的成因推测为上升的地下水或热卤水萃取了下部乐平组玄武岩中的铜质,此时形成含铜溶液沿着砂岩孔隙或区域断裂不断地上升,与乐平组含煤建造中形成的H2S反应形成铜矿体。形成的铜矿体下层以硫化矿为主,主要矿物辉铜矿;随着上升的含铜溶液浓度不断下降以及H2S气体的减少等,形成的铜矿体以氧化矿为主,其主要矿物为孔雀石。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采样分析结果,推测该矿区内铜矿体的成矿时间为早三叠世之后,具明显的砂岩型铜矿特征。  相似文献   
86.
姚村岩体位于下扬子江南造山带东北端,主要由中心相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和边缘相的细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组成.本文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姚村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27.6±1.4)Ma,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  相似文献   
87.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下白垩统中识别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C1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LSC2,LSC3,LSC4,LSC5,分析了各旋回的发育特征。识别出五种类型的沉积体系:滨浅湖近岸水下扇、较深水湖浊积扇、滨浅湖扇三角洲、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和河流沉积体系,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情况。综合分析生、诸、盖条件后认为,在垂向上,LSC3旋回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本区的油气勘探应主要寻找宝饶构造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主要储层砂体类型为前缘分流水道砂和前缘席状砂。  相似文献   
88.
陕西柞水下梁子类卡林型金矿床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梁子金矿床为叠加改造式层控类卡林型金矿床,集沉积地层、岩浆活动、脆韧性剪切构造活动三位一体;地层岩性含硫铁、含钙质为有利含矿岩系,为成矿准备了物质基础;岩浆作用导致围岩的夕卡岩化-角岩化,使岩石成分重组,利于成矿物质的活动;成矿以发育含矿热液的脆韧性递进剪切变形构造控制为关键,直接控制了工业矿体的分布、矿化强度与就位.研究中确定了碰撞型花岗岩与成矿的直接关系;具体划分了矿石类型,矿化期与矿化阶段,金的赋存状态等.  相似文献   
89.
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产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变形研究,结合34件石英脉体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研究,论述了粤北地区下庄矿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期次.构造变形研究与ESR年龄测定显示:新生代主要发生了三幕构造变形,第Ⅰ幕(65.5~55.0Ma)为地块的差异升降运动,断裂活动规模大;第Ⅱ幕(40.3~...  相似文献   
90.
依据在湖北武汉古姆山志留系浅海红层中新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确证了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红层——志留系下红层在鄂东南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武汉地区原坟头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仍为坟头组,下部则称清水组。新厘定后的坟头组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富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和遗迹化石; 清水组下部以紫红色、红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上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在清水组上部新发现的鱼类化石包括盔甲鱼类锅顶山汉阳鱼(Hanyangaspis guodingshanensis)、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后棘江夏鱼(Jiangxialepis retrospina)及软骨鱼类中华棘鱼(Sinacanthus)、新中华棘鱼(Neosinacanthus)。这些新发现的古鱼均为张家界脊椎动物群温塘鱼类化石组合中的成员,其中,后棘江夏鱼可以跟产自江西武宁地区下红层清水组中的九江江夏鱼(J. jiujiangensis)直接对比,二者同属于真盔甲鱼目曙鱼科江夏鱼属,而曙鱼科成员则可以作为志留系下红层的标志性分子。根据鱼群面貌和地层层序,武汉地区的志留系下红层可以与皖、苏地区的侯家塘组、浙西北地区的唐家坞组、赣西北地区的清水组、湘西北地区的溶溪组以及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塔塔埃尔塔格组进行很好的对比,其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华南板块志留系下红层的分布特征表明, 在特列奇期早期,上、下扬子海之间存在一狭长的浅海区域,这为盔甲鱼类在湖北武汉和江西武宁两地之间的扩散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