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83篇 |
免费 | 1361篇 |
国内免费 | 16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29篇 |
地球物理 | 794篇 |
地质学 | 5893篇 |
海洋学 | 743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247篇 |
自然地理 | 4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221篇 |
2022年 | 288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52篇 |
2019年 | 229篇 |
2018年 | 168篇 |
2017年 | 192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319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96篇 |
2011年 | 295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255篇 |
2008年 | 238篇 |
2007年 | 249篇 |
2006年 | 228篇 |
2005年 | 225篇 |
2004年 | 234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86篇 |
2001年 | 262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247篇 |
1998年 | 239篇 |
1997年 | 271篇 |
1996年 | 249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191篇 |
1993年 | 160篇 |
1992年 | 163篇 |
1991年 | 126篇 |
1990年 | 142篇 |
1989年 | 107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51年 | 3篇 |
1946年 | 3篇 |
1942年 | 3篇 |
194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海侵是影响湖盆烃源岩发育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海侵事件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和苏北盆地以及国外多个盆地,海侵可通过古遗迹标志、矿物岩石学标志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识别。其次海侵烃源岩一般具有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的特征,主要归因于海侵事件明显促进烃源岩发育,海侵作用一方面可能为湖水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显著提高了古湖泊生产力,另外一方面,盐度可能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水体分层,在水底形成强还原环境,促进有机质保存。以西非裂谷盆地(Termit盆地)为例,总结了海侵影响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32.
33.
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祥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13(1):41-45
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渤海湾盆地与海水有过联系。对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化石主要产出时代为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中期,属“间冰期”亚热带气候型。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用钙质超微生物地层学确定夏威夷考爱岛以北200英里,舒曼海山铁锰结壳内不同层次的年龄和生长速率.这项工作是利用不同地球化学指示物重现结壳古海洋历史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5.
白令海峡首次张开和中美洲航道关闭是新生代晚期两个最重要的古地理和海洋事件。除了其区域生物地理效应外 ,这些事件改变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航道的形态 ,对北半球大洋环流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白令海峡首次张开所产生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软体动物在北太平洋、北冰洋和北大西洋之间的交流。这一事件被称为“横越北冰洋的交流” ,涉及295个软体动物种 ,其中源于太平洋的261个 ,源于大西洋—北冰洋的34个。由于新第三纪晚期的这种交流 ,现今北冰洋软体动物的大部分源于北大西洋 ,尤其表现在北美北冰洋和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 ,而大… 相似文献
36.
不同厚度冰层下的冰下火山喷发产物:两个来自南极的实例J.L.Smellie等本文着重介绍南极半岛两个保存最好的冰下层序(亚历山大岛的芒特皮纳佛和格雷厄姆地北部的布朗布拉夫).通过对岩相和岩相组合的分析确定喷发时和喷发后作用过程,以及原始冰层的最小厚度... 相似文献
37.
38.
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岩心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长链不饱和烯酮作为颗石藻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讨论颗石藻生产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60ka以来,颗石藻生产力有着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冰期高,间冰期低;冰阶高,间冰阶低;在轨道尺度上岁差周期明显,反映出太阳辐射、东亚季风对颗石藻生产力在长期尺度上起调控作用;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流输送的营养盐对本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可能也较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认为,在地质历史上沉积速率变化大的区域,对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和堆积速率的对比讨论,更有利于反映生产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39.
对南海北部C4站柱状沉积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藻类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测定了部分样品的AMS14C年代,划分了该站柱状沉积物地层时代,相应恢复了南海北部9 800 a B P以来植被、气候、环境的3个演替阶段.南海北部C4站从下至上可划分成3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258~1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Polypodiaceae-Pterdium-Pteris-Dicranopteris-Adiantum为主孢粉带;2带(194~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Pteridium-Polypodiaceae-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3带(94~4 cm):以Pinus-Pteridium-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与3个孢粉带相对应的古植被阶段依次为:伴有针叶树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周边地区的植被演替相一致.由此可见,研究区经历了全新世早期气候转暖,中期气候炎热、干湿季明显、海平面上升以及晚期气候暖热、湿润3个古环境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40.
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段古河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京长江大桥、三桥、四桥的地质钻孔资料,绘制南京段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对拟建南京长江四桥附近的4个钻孔进行了采样分析,从钻孔沉积物样品的14C年代及阶地形成时间可以判断,南京段约-60~-90 m的深槽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钻孔揭示,南京段长江古河槽狭窄陡峭,呈V型,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形成局部深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