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52篇
  免费   3586篇
  国内免费   5474篇
测绘学   507篇
大气科学   919篇
地球物理   1950篇
地质学   17357篇
海洋学   956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982篇
自然地理   461篇
  2024年   156篇
  2023年   487篇
  2022年   628篇
  2021年   714篇
  2020年   575篇
  2019年   680篇
  2018年   538篇
  2017年   524篇
  2016年   598篇
  2015年   657篇
  2014年   938篇
  2013年   775篇
  2012年   894篇
  2011年   1003篇
  2010年   789篇
  2009年   831篇
  2008年   818篇
  2007年   795篇
  2006年   753篇
  2005年   732篇
  2004年   696篇
  2003年   662篇
  2002年   679篇
  2001年   620篇
  2000年   590篇
  1999年   606篇
  1998年   584篇
  1997年   626篇
  1996年   610篇
  1995年   529篇
  1994年   509篇
  1993年   432篇
  1992年   479篇
  1991年   406篇
  1990年   370篇
  1989年   340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9篇
  1973年   7篇
  1958年   8篇
  1948年   11篇
  194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991.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和油气勘探潜力。以滴西185井区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侵入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和常规物性分析,结合钻、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侵入岩岩性、分布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斑岩与闪长玢岩,闪长玢岩分布于滴西181井南断裂上盘,厚度随侵入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花岗斑岩分布不受滴西181井南断裂控制;花岗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闪长玢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微孔。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侵入体有利储层的发育受侵入相、矿物组分、溶蚀作用、侵入时间和岩浆性质等因素控制,油气往往趋向在侵入体上部边缘亚相带或与围岩接触带相带附近富集成藏。花岗斑岩暗色矿物质量分数明显较闪长玢岩的少,造缝能力强,长石斑晶和基质质量分数明显较闪长玢岩的高,次生溶蚀孔隙面孔率占比大,各类次生孔隙组合与构造微裂缝沟通并成为有利储层。后期岩浆侵入使气水溶液和热液等流体沿早期原生孔隙和次生孔缝渗透,发生溶蚀和热液充填等作用,溶蚀作用可提高侵入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改善早期侵入岩储层的品质;热液充填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原生孔隙度,降低早期侵...  相似文献   
992.
自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迅速增加。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核心问题,无疑成为研学旅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阵地。但如何开发地理研学旅行资源,尤其是如何有机结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研学要素成为困扰很多研学导师的难题。本文尝试使用“四层一体”分析方法,从自然地理要素、生计、制度、文化四个层面出发,探讨如何从地理学科视角挖掘和利用研学资源,发现各个地理研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增强其逻辑性。  相似文献   
993.
周梦潇  朱国平 《极地研究》2020,32(1):90-101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德雷克海峡南侧, 南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该区域一直是南大洋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区域, 近些年已成为南极磷虾渔业的重要作业区。透光层作为海洋生物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为丰富的区域。了解透光层水团的特性及变化, 一方面可为南极半岛海洋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同时也可为南极磷虾等中上层海洋生物的分布及其致因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分析2013年1月至3月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5个断面的透光层温、盐数据, 本研究梳理了该区域的水团属性和分布。结果显示, 南设得兰群岛北侧较深水区水团垂向结构明显, 由上至下依次为南极夏季表层水、冬季水和绕极深层水。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南侧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威德尔海过渡水特征几乎占据了整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南侧水团结构较为复杂, 包括了威德尔海过渡水、别林斯高晋海过渡水和德雷克海峡水等。阐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复杂的水团结构对于进一步开展南大洋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肝火上炎型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肝火上炎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血压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90.00%(27/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肝火上炎型老年高血压病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压状况,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96.
997.
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入理解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演变, 对于全球碳通量模拟、气候变化预测及泛北极地区冻融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开展的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模拟与分析, 大多无法全覆盖或空间分辨率过低(25 km或是更大), 在景观尺度(公里级)上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特征仍有待解析, 尤其是关键基础设施区的活动层厚度变化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站点监测数据、MOD11B3地表温度数据、MCD12C1土地覆盖数据, 采用Stefan模型, 在公里级空间分辨率上模拟泛北极地区2001年—2017年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 并解析泛北极地区及主要油气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时空变化格局及主要原因。研究发现: 2001年—2017年泛北极地区约有78.4%的冻土区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呈现增长趋势, 尽管全区多年平均的增长速率为0.22 cm/a (p<0.05), 但具有较强的时空差异性。显著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加拿大西北部的落基山脉及劳伦琴高原一带以及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中部地区, 增加速率主要在0.5—1 cm/a;而减少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的哈得孙湾沿岸平原、拉布拉多高原一带, 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山地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北部、贝加尔湖以东区域和泰拉尔半岛一带。泛北极地区主要油气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也以增加为主, 80%以上的油气区呈现增加趋势, 增长速率在0.1—0.7 cm/a。泛北极地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与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积雪厚度与活动层厚度关系复杂;不同植被类型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有所差异(林地>草地>稀树草原>灌丛), 且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与植被转化方向一致。该成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北半球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冻融格局, 尤其可为冻土区的油气设施冻融风险识别与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山地叶面积指数反演理论、方法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海英  贾坤  赵祥  魏香琴  王冰  姚云军  张晓通  江波 《遥感学报》2020,24(12):1433-1449
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是表征叶片疏密程度和冠层结构特征的重要植被参数,在气候变化、作物生长模型以及碳、水循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是获取区域及全球尺度LAI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LAI产品主要基于遥感数据反演得到,但是多数LAI产品算法并未考虑地形特征的影响,导致山地LAI遥感反演精度不确定性大。提高山地LAI遥感反演精度亟需考虑地形因子对冠层反射率的影响,其中山地冠层反射率模型和遥感数据地形校正是提升山地LAI遥感反演精度的关键。本文围绕山地LAI遥感反演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山地冠层反射率模型和地形校正模型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山地LAI遥感反演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9.
We analyzed seafloor morphology and geophysical anomalies of the Southeast Indian Ridge(SEIR) to reveal the remarkable changes in magma supply along this intermediate fast-spreading ridge. We found systematic differences of the Australian-Antarctic Discordance(AAD) from adjacent ridge segments with the residual mantl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RMBA) being more positive, seafloor being deeper, morphology being more chaotic, M factors being smaller at the AAD. These systematic anomalies, as well as the observed Na_(8.0) being greater and Fe_(8.0) being smaller at AAD, suggest relatively starved magma supply and relatively thin crust within the AAD.Comparing to the adjacent ridges segments, the calculated average map-view M factors are relatively small for the AAD, where several Oceanic Core Complexes(OCCs) develop. Close to 30 OCCs were found to be distributed asymmetrically along the SEIR with 60% of OCCs at the northern flank. The OCCs are concentrated mainly in Segments B3 and B4 within the AAD at ~124°–126°E, as well as at the eastern end of Zone C at ~115°E. The relatively small map-view M factors within the AAD indicate stronger tectonism than the adjacent SEIR segment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estward migrating Pacific mantle and the relatively cold mantle beneath the AAD may have caused a reduction in magma supply,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bundant OCCs.  相似文献   
1000.
Interannual variability(IAV) in the barrier layer thickness(BLT) and forcing mechanisms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EEIO) and Bay of Bengal(BoB) are examined using monthly Argo data sets during 2002–2017. The BLT during November–January(NDJ) in the EEIO shows strong IAV,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mode(IOD), with the IOD leading the BLT by two months. During the negative IOD phase, the westerly wind anomalies driving the downwelling Kelvin waves increase the isothermal layer depth(ILD). Moreover, the variability in the mixed layer depth(MLD) is complex. Affected by the Wyrtki jet, the MLD presents negative anomalies west of 85°E and strong positive anomalies between 85°E and 93°E. Therefore, the BLT shows positive anomalies except between 86°E and 92°E in the EEIO. Additionally, the IAV in the BLT during December–February(DJF) in the BoB is also investigated.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astern BoB, the IAV in the BLT is remotely forced by equatorial zonal wind stress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In the western BoB, the regional surface wind forcing-related ENSO modulates the BLT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