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57篇 |
免费 | 926篇 |
国内免费 | 1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4篇 |
大气科学 | 730篇 |
地球物理 | 1342篇 |
地质学 | 2174篇 |
海洋学 | 594篇 |
天文学 | 142篇 |
综合类 | 267篇 |
自然地理 | 10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65篇 |
2022年 | 284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255篇 |
2019年 | 238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208篇 |
2016年 | 188篇 |
2015年 | 225篇 |
2014年 | 298篇 |
2013年 | 241篇 |
2012年 | 281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275篇 |
2009年 | 250篇 |
2008年 | 246篇 |
2007年 | 228篇 |
2006年 | 225篇 |
2005年 | 182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88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105篇 |
1993年 | 90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9篇 |
1962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述了多普勒效应对 GPS伪距测量的影响 ,建立了 GPS伪距测量多普勒改正的模型。研究表明 ,多普勒效应对伪距观测值的影响与伪距和伪距变化率的积成正比。伪距观测值的多普勒改正的符号与伪距变化率的符号相同。多普勒改正值在卫星升起和降落时最大 ,其最大值可达到 60 m左右 ;在卫星最高位置时最小 ,其值接近于 0。多普勒效应对伪距观测值的影响相对于卫星最高位呈负对称 相似文献
42.
利用海上浮标站、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雷达探空、NCEP/NCAR再分析逐6 h和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EVAP雷达风场反演获得的水平风场资料,对2018年1月9—11日一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效应暴雪过程是一次极端降雪事件,具有强降雪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暴雪分布近γ中尺度等特征。暴雪发生前后受两次强冷空气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持续降温,850 hPa温度降至-18~-16℃,是产生强海效应降雪的有利条件;此次冷空气明显强于12月渤海海效应暴雪,1月产生海效应暴雪的850 hPa温度中位数较12月低约5℃。受强冷空气影响时,海气温差明显增大,海洋向低层大气输送的最大感热通量可达226.8 W·m~(-2),低层大气高湿饱和,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不稳定局限于850 hPa以下,为浅层对流。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造成窄带回波的原因在于出现了低层切变线,即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小范围区域内出现了东北风及西西南风,形成了西北风与东北风、西西南风与东北风的切变线,触发暴雪产生。而东北风达到的高度不超过1.2 km,多在0.6 km以下。通过此次极端暴雪过程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揭示了较少出现的1月海效应暴雪的特征,其形成的环流形势、热力不稳定、动力条件等与常见的12月海效应暴雪基本类似,主要差异在于冷空气强度较12月偏强,这可成为1月海效应暴雪的首要预报着眼点;海上浮标站、雷达风场反演技术是定量揭示海效应暴雪中尺度特征的良好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3.
Fe3+纳米胶体颗粒的光吸收边蓝移与溶液中Al/Fe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合成了n(Al)/n(Fe)和碱化度不同的45个聚合氯化铝铁(PAFC)样品,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光吸收边蓝移或红移以及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大小分布与溶液的Al/Fe比和碱化度(B=[OH]/[Al+Fe])密切相关。电镜观察和电子衍射分析表明:Al(Ⅲ)的加入使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纳米胶体颗粒变小、有序度降低是造成PAFE光吸收边蓝移和保持胶体颗粒在亚稳定状态下存在的重要原因。当n(Al)/n(Fe)〉8:2后,PAFC溶液中Fe(Ⅲ)羟基氧化物和Al-Fe共聚体胶体主要以〈10m的纳米颗粒形态存在,对应的光谱能级提高到26000cm^-1以上,且各种曰值下Fe^3+的光谱能级趋于一致。这表明,在大量Al(Ⅲ)存在条件下,PAFE中Fe3^+的所处的化学环境相似。点能谱分析显示,n(Al)/n(Fe)=4:6的样品中颗粒物的化学计量比最接近AlOOH,FeOOH,溶液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44.
利用2008—2012年北京城区平均5 km的高密度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城区近地面比湿、风向和风速的时空精细分布特征,初步探究了城市下垫面对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夏季白天北京城区为干岛,冬季城区表现为弱湿岛特征。受城市效应的影响,北京城区与郊区比湿日变化有明显差异。近地面10 m风受到地形、城市和季节性盛行风的共同影响。当气流经过城区时有明显的绕流现象。夏季05:00—10:00 (北京时,下同),受山风、弱的夏季偏南风和城市热岛共同作用,气流向城市中心辐合。冬季15:00—19:00,受季节盛行风偏北气流和谷风偏南气流的共同作用,在城区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辐合线。对风速研究发现:城市粗糙下垫面使北京城区风速减小,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存在一条“n”状的风速小值带。由此可见,除已开展较多研究的城市热岛效应外,北京城市效应对近地面湿度和风场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5.
46.
在滨海地区,地下水水位受潮汐波动影响较大,使得传统的抽水试验、水位回复试验等方法确定含水层参数存在困难且花费较大。通过对广西北海市滨海含水层地下水位动态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上升段和下降段是不对称的。基于海岸带承压含水层正弦潮汐波的传播理论,提出了确定含水层参数的分段法,并与振幅衰减法和滞后时间法进行对比,各种方法求出的储水系数与导水系数之比(S/T)很接近,说明分段法是有效的。对于北海市滨海含水层,上升段求出的S/T值比下降段要大,其成因机理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7.
48.
海洋光学测量仪器的保护框架既要有足够强度,又要自屏蔽效应小,这是一对矛盾的要求,文章主要以海洋863项目中的“海水层光学测量仪”保护框架为例进行分析,提出计算方法,并给出计算结果,为该仪器保护框架设计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城市标度律刻画了城市系统中城市要素与人口数量之间的规模缩放关系,但标度律在中国城市系统中的适用性和意义尚不明确。本文采用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不同城市要素与人口规模的标度关系,并从时空维度探究标度因子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发展符合标度律,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经济产出集聚效应显著,而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还有待增强。部分基础设施、生活设施要素与人口规模呈超线性或线性关系,与预期的次线性相悖,基础教育、医疗等要素的标度因子则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次线性阈值,反映了公共资源向大城市聚集、不同规模城市发展不平衡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系统的独特性。标度因子的区域分异反映城市发展协调程度差异,其中东北地区不同规模城市差异最为显著。主要城市要素标度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表明,中国大城市的经济产出集聚效应在2009年最为显著,而后略有下降;中国大城市土地扩张总体上自2000年以来持续加速,2008年以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管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外延式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紧迫性。中国城市标度律研究有助于认知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系统特征和演化规律,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