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11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黄河内蒙古河段输沙量与淤积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多沙河流"多来多排"输沙基本公式,建立了考虑上站来沙量、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影响的输沙量一般表达式。进而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1953—2010年实测水沙资料,得到了内蒙古巴彦高勒—头道拐全河段及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三湖河口—头道拐分河段的年输沙量公式,并根据输沙率法采用建立的输沙量公式计算了各河段1953—2010年的逐年冲淤量。选取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在输沙基本公式基础上增加前期累计淤积量、临界输沙水量及干支流泥沙粒径参数,所得公式计算的年冲淤量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由基本公式的0.41依次提高到0.50、0.75和0.80,说明在基本公式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这些参数的必要性。此外,全河及分河段输沙公式计算所得输沙量及各河段冲淤量和累计淤积量与实测值的符合程度均较好,表明建立的输沙公式能够用于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输沙量和冲淤量计算,可为分析内蒙古河段的输沙特性和长期淤积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位于官亭盆地的喇家史前灾难遗址被毁原因是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官亭盆地二级阶地上沉积的红色粘土层来源、成因机制进行了再探讨,揭示了山洪泥石流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影响,以期为山间盆地区居民正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地质依据.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官亭盆地剖面2.45m厚的红色粘土层其粒度特征以第二组分为优势组分,其中值粒径为9~11μm;磁化率值主要分布在20×10-8~40×1O-8 m3/kg之间;2)该红色粘土层与积石峡峡谷区的湖相地层在发育年龄、颜色、粒度、磁化率、土体质地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反映了二者不同的成因机制,红色粘土层与积石峡堰塞湖溃决无关;3)官亭盆地北侧由于地震等作用形成的山体古崩塌、古滑坡和第三系松散粘土物质被强降水近距离冲刷搬运堆积在山前坡地,遗址毁灭的洪水来自北侧岗沟等沟谷,而非黄河泛滥的洪水;4)官亭盆地红粘土的成因可能是: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同时造成山体疏松,在暴雨或持续降水作用下,滑坡崩塌堆积物和山体松散物质被洪水沿沟谷携带到沟口及地势较低的黄河二级阶地沉积,地震后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喇家遗址的彻底毁灭.  相似文献   
103.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黄河源区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8年的年平均气温竟达到-2.1℃,是4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进入90年代,春季和夏季温度急剧回升.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月)和春季(3~5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夏季(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却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38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及其与流域降水、气温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干旱气候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与黄河上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有着一致性,说明汛期降水量的减少是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最直接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04.
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6-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逐月径流量资料和1961-2009年黄河上游兴海、泽库、玛沁、达日、久治、玛多6个代表站的降水量、气温资料,分析了唐乃亥站径流量与黄河上游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季的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14.9%、2.9%、34.7%、7.5%;唐乃亥站年和四...  相似文献   
105.
王亮  朱仲元  刘轩晓  何桥 《高原气象》2012,31(4):1158-1165
为了解近50年滦河上游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其对该流域径流量的影响,利用1956-2009年滦河上游的实测气温、降水量和径流深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深的年均和季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并建立了该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复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径流深随着年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少,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春、夏和秋季的径流深随着同期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冬季径流深则相反,而且其变化幅度非常小。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合成平均天气图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中的水汽因子,对2003年6~7月出现在淮河上游的5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汽分别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暴雨产生前后,850~500 hPa三层中均以850 hPa水汽含量最大,且辐合亦最明显;当850 hPa和700 hPa天气图上分别在桂林到长沙和昆明到贵阳有>200×10-4kg·s-1·m-1·hPa-1和>100×10-4kg·s-1·m-1·hPa-1的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且上游风速又大于下游时,可考虑未来24 h淮河暴雨的产生;当T213数值产品中淮河上游区域的相对湿度、比湿和水汽通量的预报值大于诊断量的临界值的绝对值时,亦可作为暴雨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7.
108.
本利用布设在黄河上游增雨基地的地基双频段(31.65GHz和23.87GHz)微波辐射计遥感资料反演了黄河上游地区秋季云中液态水含量,计算分析得到该地区的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反演公式,并揭示了该地区降水前后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9.
1997-1999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生态效应的检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牧草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为生物指标,探讨了人工增雨生态效应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并以黄河上游玛曲地区1997—1999年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进行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玛曲地区人工增雨对提高牧草产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具有正效应,牧草产量平均增加两成多,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初步估算,1998年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的草场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9.7。  相似文献   
110.
本利用1999年7月4日~7月16日期间,由青海省人影办和有关科研单位的人员在黄河上游地区开展地面人工增雨试验获取的711数字化雷达资料、雨滴谱资料和地面降水自记资料,对黄河上游地区云层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和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黄河上河上游地区其雨滴谱分布以多峰型为主,降水的滴谱较宽,对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较有利,同时拟合出黄河上游地区层状云降水的Z-I关系,可以作为雷达定量测量层状云降水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