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243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545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2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为配合南京直立人生存时代和环境的研究,我们对南京汤山葫芦洞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开展了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显微岩相学等分析.6支石笋和5层钙板的TIMS铀系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本区洞穴碳酸盐的发育时段几乎覆盖了0.5MaB.P.以来的地质时期。近30...  相似文献   
992.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期系列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地区冰碛和其它沉积物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并在运用条件年代学手段测定沉积物绝对年代的基础上,建立了垭口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冰期系列,即望昆冰期,垭口冰期,玉珠峰冰期,晚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本区迄今未发现早更新世冰期。  相似文献   
993.
北大西洋洛克尔海槽东北部水深约1 000~ 1 000 m 处有两个大型沉积物波发育区。波长1 ~ 2 km,波高18 ~ 20 m,分布面积分别为350 km 2 与 20 km 2。沉积物波向上坡迁移,内部包括上攀床形单元、不对称波形单元及正弦波形单元。前人提出的大区沉积物波挪威海底层水溢流成因及小区沉积物Lee波迁移模式都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古气候及古洋流资料,研究区内沉积物波各单元形成时具备内波形成的条件,内波的发育与等深流的活动密切相关。运用内波理论可对沉积物波各构成单元作出合理的水动力学解释,研究区内两列同向内波的叠加、单列内波及内驻波先后作用海底,可分别形成大型上攀床形、不对称波形及正弦波形单元。  相似文献   
994.
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赵希涛  李铁松 《冰川冻土》1999,21(3):242-248
利用1:10000地形图和航空照片,对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遗迹进行了调查和填图。据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钙质胶结物和冰湖相钙板的ESR测年结果,初步划分4次冰期,即0.7 ̄0.6Ma BP的玉龙冰期。其中最早一次冰期为规模较大的山麓冰川,后2次冰期为规模较大的山谷冰川。  相似文献   
995.
末次冰盛期时赤道地区的降温幅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分析了各种古气温指标所揭示的赤道地区末次冰盛期时的气温变化情况 ,发现随着海拔升高 ,气温降幅增大 ,气温递减率变化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估计末次冰盛期时赤道地区的气温递减率比现今的约大 ( 0 .1± 0 .0 5 )℃ /1 0 0m .CLIMAP对于末次冰盛期时赤道洋面温度变化的估计可能偏小 .  相似文献   
996.
网络可靠度分析的最小路算法和最小割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可靠度分析是评价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整体抗震性能的主要手段。本文分别从最小路和最小割的角度介绍了网络可靠度分析算法,包括:经典不交最小路(割)算法、最小路(割)递推分解算法和改进最小路(割)递推分解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着重进行了改进最小路递推分解算法和改进最小割递推分解算法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在网络单元不同可靠度水平下具有不同的计算效率,并对引起以上区别的三个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7.
温度对污染土电阻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立华  刘松玉  杜延军 《岩土力学》2007,28(6):1151-1155
应用二相电极法研制了低频交流电阻测试仪,对南京工业污染土进行了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试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污染土电阻率降低,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呈良好的对数关系。结合目前应用较多的温度校正Keller和Frischnecht法和Campbell法,提出了最理想校正温度法,并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试验证明,对于污染土,最理想校正温度法比Keller和Frischnecht法和Campbell法效果更好,拟合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998.
扬子地块东南缘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沉积型锰矿的重要富集区,南华纪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的裂谷盆地、Sturtian冰期-间冰期的气候事件具有密切关系。南华纪裂谷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可分为地垒、地堑和次级地垒、地堑,锰矿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的地堑区的次级地堑中。Sturtian冰期之后,冰后期经历了小冰期和小间冰期的气候波动,锰矿受这种气候波动影响,推测小冰期的富氧的寒冷海水受温度-密度环流影响进入海底,促使原生氧化锰矿的形成,之后准同生交代形成菱锰矿。冰期(或小冰期)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冰后期(小间冰期)的泄漏促使了菱锰矿的形成。因此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受原型裂谷盆地和冰期-冰后期气候波动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冰楔假型是反映古气候环境的重要标志,其蕴涵的气候地层信息对地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对黄土高原北缘中部环江T1阶地上新发现的冰楔假型群特征的研究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显示这些发育在冲积砂砾石中的冰楔假型的充填砂体的年代为 (30.01±3.31) ka B.P.,形成环境推测当时的年平均地温比现今要低17.7 ℃。该冰楔假型的发现也为末次冰期阶段性冻土南界的位置和变迁提供了证据。另外,据冰楔与阶地冲积物的关系推测,在冰楔形成的冰冻期河流阶地的堆积缓慢甚至停滞,在(28.64±3.13) ka B.P.之后的气候温暖期河流快速下切、T1阶地形成。这为河流阶地成因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依据,反映了气候波动对阶地发育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使用加拿大气候模拟与分析中心(Canadian Center for Climate Modeling and Analysis,CCCma)的耦合模式预报产品,应用以信息论为基础的可预报性理论框架,诊断、分析了耦合模式中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预报率,包括实际预报技巧和潜在预报率,以及热带季节内尺度变率(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ISV)最可预报模态的空间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平均对MJO预报技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2个耦合模式中,MJO的预报技巧与目前全球主要使用的预报模式相近,约为10 d。潜在可预报技巧可以达到30 d以上。随着时间尺度从日平均增加到10 d平均,MJO的实际预报技巧与潜在可预报技巧都相应提高,尤其是潜在可预报技巧的提高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实际预报技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初始条件MJO信号的强弱,当MJO信号很强时,预报技巧较高,反之则较低。本文最后分析了模式中ISV最可预报模态的空间分布,并讨论了如何利用这种最可预报空间分布提高ISV的实际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