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9篇
  免费   803篇
  国内免费   1472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215篇
地球物理   505篇
地质学   3928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376篇
综合类   324篇
自然地理   317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通过对北京平原北部昌平、顺义、朝阳等区域的多个深孔资料、尤其后沙峪地区G3钻孔资料的深入分析,并开展磁性地层学及孢粉测试成果研究,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序列,结合南口—孙河断裂、顺义断裂以及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性研究成果,确定了后沙峪凹陷的第四纪地层格架,分析了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后沙峪凹陷上G3孔下更新统底界为511.7 m,中更新统底界为175.5 m,上更新统底界为31.6 m。在燕山期晚期,黄庄—高丽营断裂形成,控制了北京凹陷的西部边界,在北东向顺义断裂和北西向南口—孙河断裂共同作用下形成后沙峪凹陷。进入第四纪后,G3钻孔地层在早、中、晚更新世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198 mm/a、0.255 mm/a和0.243 mm/a;各条断裂活动速率的差异性客观反映出各块体之间的升降特点。由于后沙峪凹陷处于黄庄—高丽营断裂的上盘,同时也是顺义断裂的下盘,因此,断裂间的相互运动在第四纪沉积作用下形成了后沙峪凹陷。  相似文献   
162.
铁木里克铁矿位于西天山阿吾拉勒铁铜成矿带中段,矿床围岩为一套以粗面安山岩、安山岩和流纹岩为主的连续变化的中酸性火山岩。本文通过对铁木里克铁矿床火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并且结合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背景进行探讨。锆石LA-ICP-MS测年结果显示,粗面安山岩、安山岩以及流纹岩的测年结果分别是318.8±2.3Ma、320.8±2.5Ma和319.1±3.5Ma。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套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Th、K),重稀土元素(HREE)配分平坦,同时具有Nb、Ta的强烈亏损,具有明显的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在火山岩的大地构造判别图解上,样品点都落在了大陆弧部分。锆石的Hf同位素显示εHf(t)具有一致的变化范围(+6.2~+12.0),指示火山岩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都是来源于早古生代新生陆壳的重熔,形成于相同的构造岩浆背景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铁木里克铁矿床出露的这套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火山岩可能是南天山洋闭合末期到陆陆碰撞早期大陆弧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3.
村前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为一具有矽卡岩型矿化和斑岩型矿化的铜多金属矿床,含矿岩体为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具有富硅、富铝、富碱的特点,属于偏铝-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岩体具有从深部向浅部蚀变增强,大部分组分活动性不明显,而成矿元素Cu-Mo-Fe-Pb-Zn-Au-Ag含量明显增加,Na2O、Sr含量降低,REE元素除Eu少量丢失外,其余均呈一致的迁入特征。岩体属Ⅰ型花岗质岩石,由具角闪石+石榴子石残留相的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浆,混合或混染了地壳重熔型岩浆上侵就位而成。钦杭结合带东段,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具有从176~150Ma的埃达克岩或具岛弧花岗岩特征的Ⅰ型花岗岩,至150~140Ma的S型花岗岩,向140~110Ma的A型花岗岩演化趋势,显示了地壳由厚减薄的过程,暗示其大地构造背景为岩石圈的伸展减薄环境,而形成于169.3±1.1Ma的村前斑岩体正处于伸展阶段早期。综合岩体成矿特征表明,钦杭成矿带东段及邻近地区,176~160Ma主要形成与Ⅰ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以C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160~150Ma主要形成与Ⅰ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Cu-Mo矿床与W-Sn矿床;150~140Ma主要形成与S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以W-Sn-Mo为主的多金属矿床,以及以Ag-Pb-Zn为主的多金属矿床;140~110Ma主要形成与A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以W-Sn-Mo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少量与Ⅰ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Pb-Zn矿床。  相似文献   
164.
为探讨岗龙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的形成构造环境和约束其物质来源,对其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岩主要为硬砂岩,Si O2=57.09%~71.96%,Al2O3=10.46%~16.03%,CIA=49~63。稀土元素具有轻-中等的轻重稀土分异,具有弱的Eu负异常。巴颜喀拉山群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范围大,有3个峰值:212~500Ma,1711~2000Ma,2200~2500Ma。研究表明,巴颜喀拉山群形成年龄在209~252Ma之间,其形成于岛弧环境中,且主要物质来源是昆仑地块和羌塘地块。  相似文献   
165.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几何学,研究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两期断裂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堡凹陷3号构造中—深层具有构造体系转换界面和构造反转界面,沙河街组顶部是构造体系转换的关键界面,早期以北东向伸展为主,晚期以南北向伸展兼右旋走滑为主;南堡凹陷3号构造主断层具有长期发育、旋回式活动特征,东西向断层具有活动时间晚、强度稳定特征,存在3类区域构造样式和12类局部构造样式;沙河街组一期断裂影响程度较小,造成深部断层具有较好的断层封闭性,而东营组二期断裂向下断入沙河街组一段内且与砂体连通,在伸展期极易开启并造成油气沿着浅部断层向上运移,深部油气聚集成藏非常有利,也为油藏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66.
东濮凹陷杜寨地区深层砂岩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东濮凹陷杜寨地区沙三中—下亚段致密砂岩储层演化与油气充注过程的耦合关系,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荧光显微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方法,明确杜寨地区沙三中—下亚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储层孔隙度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等。结果表明:杜寨地区沙三中—下亚段处于中成岩B期至晚成岩阶段,在经历三期钙质胶结、三期溶蚀、持续压实的复杂成岩过程后,在斜坡带发育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在洼陷带发育特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东营组沉积末期,储层尚未致密化,低熟—成熟有机质在斜坡带聚集形成常规型油气藏,在洼陷带附近形成"边致密边成藏"型致密砂岩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储层致密,除少量油气向上运移、在斜坡带形成"边致密边成藏"型油气藏外,仍有大量晚期生成的天然气在洼陷带附近聚集,形成典型的"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气藏。  相似文献   
167.
根据地震、钻井、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结合的方法,研究珠江口盆地恩平组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3种类型,典型发育特征为煤层单层厚度薄、层数多、横向变化大,呈薄层状分布在河道、分流河道的厚砂体之间。该体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能力较强;有机质主要类型为Ⅱ_2型,多来自陆生高等植物,孢子和花粉含量很高,藻类含量非常低,烃源岩有机组成中煤质、木质、壳质含量高,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很低。该体系煤系烃源岩非均质性强,受沉积相带控制,河流的河漫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高等植物大量发育且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是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河道、分流河道的迁移改道、决口和沼泽逐渐淤积填平是导致珠江口盆地恩平组河流—三角洲体系发育薄煤层的重要原因。该结论对于认识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的发育特征,以及在源控论的指导下寻找油气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8.
姚胜  李鹏  郭雪峰  路晓君  张雪婷 《地质通报》2016,35(9):1529-1535
西藏玛圭铅锌多金属矿在冈底斯铅锌银成矿带已发现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中处于最西段。通过目前的预查工作,在矿区内共发现有14条矿体,初步预测可达到中-大型矿床规模。冈底斯中东段目前研究程度已较高,而西段与之具有相同的良好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但发现的矿床却很少。玛圭矿床的发现为该成矿带向西延伸和扩大规模提供了依据,并增加了进一步向西寻找同类型矿床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9.
为研究山东—辽东半岛周边海域沉积物粒度及沉积物类型对地球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分析了该海域135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和常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常微量元素组成与粒度关系密切:SiO_2含量与平均粒径大致表现为负相关;Al_2O_3、Fe_2O_3、MgO、TiO_2、Cr、V、Zn、Co、Ni、Cu与平均粒径大致表现为正相关;而CaO、K_2O、MnO、Na_2O、P_2O_5、Ba、Sr、Zr、Pb则与平均粒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及粉砂4种沉积物类型中的元素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常量元素[Mean(s)]/[Mean(t)]值在粉砂质砂沉积物中最接近1;颗粒最粗的砂的变化趋势与粉砂质砂较为一致;较细颗粒的砂质粉砂和粉砂,[Mean(s)]/[Mean(t)]值变化较大,除了SiO_2和K_2O之外,多数元素表现为>1。微量元素在较细颗粒的粉砂和砂质粉砂分布较为相似,表现为较大幅度的波动;而较粗颗粒的粉砂质砂和粉砂则变化较小,[Mean(s)]/[Mean(t)]值略<1。以研究区分布最普遍的砂质粉砂中SiO_2/TiO_2和Al_2O_3/TiO_2为指标来研究现代河流入海物质的输运范围,揭示了黄河入海物质可以大范围运移至渤海中部(121.5°E),后沿山东半岛近岸一直输运至南黄海中部,而朝鲜半岛来源物质主要集中在123°E以东区域。  相似文献   
170.
"雪球事件"以来,早期生命呈现多层次、大规模的加速演化,到寒武纪前夕,生命大爆发达到高潮;在生命剧烈演替的同时,地球环境标志也发生着响应,碳同位素剧烈漂移,并且与各个生命演化节点相对应。但是在划分最重要的地质界线,埃迪卡拉(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及界线层型和点位("金钉子",GSSP)确立的问题上迄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作为该GSSP的标志化石,因其跨系、跨阶产出,生物延限长,因而在全球的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中(特别在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南地区)一直质疑声不断,而且以遗迹化石作为标志化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中国华南地区两类古老的宏体化石——矿化管状的Cloudina和条带状的Shaanxilithes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很好的对比,并且这两种实体化石的出现都对应着碳同位素的明显正漂移。本文通过研究华南震旦系顶部化石带的地层分布和地理分布,综合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点和系统演化意义,深入探讨了Cloudina和Shaanxilithes作为寒武系底界标志化石所具备的潜力,对埃迪卡拉(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界线划分和层型选择提出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