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1篇
  免费   895篇
  国内免费   1382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423篇
地质学   3902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本文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评价为例,总结了页岩气有利区优选的储层参数、保存参数和压力系数等参数,量化了各关键参数平面分布,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计算了参数权重,通过多参数加权叠加公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有利区=-0.317+0.75×埋深+0.285×TOC+0.148×RO+0.093×孔隙度...  相似文献   
952.
张少阳 《地下水》2022,(5):268-269
西安市辋川河引水李家河水库工程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是解决西安市东部用水紧张的骨干供水工程之一。2021年夏秋交替之际,雨水丰沛、连续多日的持续降雨导致局部路基内边坡产生了垮塌,边坡表面冲刷严重,坡脚有掏涮悬空,危及整个边坡及顶部道路的整体安全。文章分析了修复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对现状边坡进行了评价,针对修复段边坡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3.
张英利  贾晓彤 《地质学报》2024,98(2):363-380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 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西缘会泽和会东附近寒武系3件砂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电气石电子探针和碎屑锆石U- Pb测年分析,确定扬子西缘寒武纪沉积物的源区;并结合沉积序列等综合探讨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纪的构造背景。沉积序列表明,扬子西缘寒武系沧浪铺组、西王庙组和二道水组主要由砂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沉积环境为滨岸—潮坪。细—粗砂岩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差;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几乎全部为燧石,长石含量较少。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重矿物分析指示扬子西缘寒武系砂岩重矿物主要由锆石、赤—褐铁矿、电气石、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等组成,重矿物组合指示岩浆岩为其主要母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贫锂花岗岩和变砂岩、变泥岩;碎屑锆石测年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为983~540 Ma岩浆岩。碎屑锆石年龄对比等综合分析表明,寒武系沉积物部分源自康滇古陆983~708 Ma的岩浆岩和变沉积岩,部分源自冈瓦纳大陆东非造山带663~540 Ma的岩石,物源区岩石经历再旋回产物作用。扬子西缘寒武系的沉积序列、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和碎屑组成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形成于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954.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三角洲物源方向、砂体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发育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 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南祁连山中酸性岩浆岩和中高级变质岩发育区,物源方向为近北东—南西向,稳定重矿物(磁铁矿、石榴子石、白钛矿和锆石)含量高(质量分数介于81. 0%~99. 9%)、不稳定重矿物(绿帘石和角闪石)含量低。② 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砂体的成分成熟度一般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较差,粒度概率图以反映河流作用的一跳跃一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块状层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③ 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继承性发育3条北东—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的砂体富集带(砂地比值介于35%~65%之间),早期到中期砂体发育程度增强,呈进积式;中期到晚期砂体发育程度有所减弱,呈弱退积式。④ 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持续发育3个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沉积朵叶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其次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早期到中期浅水三角洲前缘发育规模增大,中期到晚期发育规模减小。  相似文献   
955.
江西上富-甘坊地区位于华南成矿省钦杭成矿带北缘,区内地质条件有利于内生稀有金属成矿。本文在1∶20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基础上,通过对上富-甘坊地区开展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对研究区的锂等稀有金属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运用成矿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元素异常分析和综合异常分析。分析结果表明,Li、Rb元素异常高值点多,地质及地球化学条件优越,成矿潜力较强。综合研究区已知矿化信息及岩浆岩、构造分布格架,优选出找矿靶区3处,为上富-甘坊地区找矿潜力分析、成矿规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6.
在有界区域上研究时间周期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黏性解,将Hitoshi Ishii和Hiroyoshi Mitake关于自治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比较定理推广到适用于时间周期的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比较定理。  相似文献   
957.
鄂北台格庙区块上古生界是以岩性为主的油气圈闭。通过区内预测难点分析,紧密结合地质、地震、测井资料,深入细致地研究地震反射波组及反射结构特征,认真统计分析地球物理及电性特征,确定一套适合不同目的层段的有效储层预测方法技术,有效地预测了盒1、山2段储层厚度和有效储层厚度。同时对该区两层进行综合评价,圈定出有利叠合分布区,为进一步确定有利目标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8.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估算海洋上混合层深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混合层深度是海洋上层热力结构特征的重要参数.结合南海南部海区一连续温盐深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以海洋表层温度和风应力为输入,以温度差值判断方法计算所得上混合层深度为输出,采用BP神经网络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2种方法进行训练,建立了南海南部海区的上混合层深度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实验显示,两种模型仿真结果与温度差值方法计算结果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58m、3.09m,线性相关分别达0.87、0.91,绝对误差分别为2.80m、2.37m,相对误差分别为9.40%、7.40%.这一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精度较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上混合层深度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959.
定义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指出在地球深部存在最原始的、从根本上不依靠光合作用来生存的生命系统。根据对ODP岩心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的统计,海底以下沉积层中的生物数量可能占据全球原核生物总量的70%,其生物总碳量和地球表面所有植物的碳总量相当。地球内部如此巨大的生物总量应该在地壳中的气体分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甲烷在地壳层中广泛存在,并主要是微生物成因的。微生物产甲烷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二氧化碳还原,另一个是醋酸盐发酵。相应地,参与产甲烷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是产甲烷菌和食醋酸菌。甲烷在沉积层中的厌氧氧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过程发生在海底以下一个非常局限的区带,称为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区带。通常,这个区带很窄,仅为一个面,因此,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区带又称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物地球化学界面,在功能上它起到屏蔽甲烷向海底和大气逸散的作用,是一个巨大的甲烷汇。甲烷的厌氧氧化同样是一个由微生物介导的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食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在海洋沉积层中一般深可达海底以下上百米,浅可至海底。此界面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该界面以上没有甲烷...  相似文献   
960.
Based on a synthesis of zircon inheritance from M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 it is proposed that inherited zircons with Neoproterozoie ages identified from these rocks are of a heterogenous derivation from the Yangtze/South China block, rather than from the NCC itself. The mechanism that introduces these zircon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CC is likely by tectonic underplating during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subduc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beneath the NCC. Tectonic addition of abundant crustal materials represented by the heterogenous zircons into the NCC, probably along Moho or weak interfaces within the NCC's crust, led to the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NCC. These heterogenous materials, either as (partial) source rocks or as contaminants of the magmas generated during an extension environment following the crustal thickening, were reworked and therefore hav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etrogenesis of the Mesozoic igneous rocks. The crustal thickening resulted from the tectonic underplating, as indicated by the distribution extent of the heterogenous zircons, is spatiall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with both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NCC. This is probably suggestive of an intrins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hickening and thinning events during the Mesozoic evolution of the N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