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00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650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现代冰川和冻土退缩对铁路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铁良 《冰川冻土》1996,18(1):81-87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大力进行研究的未来10-100a内可能发生人类有史以来未经历过的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将使现有若干铁路面临着冰川、多年冻土加剧退缩和海平面上升等过程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92.
张元胜  宋德新 《内陆地震》1996,10(2):181-186
1990年乌苏5.2级地震是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网改造以来,发生在监视区内的第一次中强地震。地震前出现了大面积、多井孔的地下流体异常,显示出了异常在空间上的一些变化。(1)震前异常形态复杂多样。由于不同的观测井其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以及观测参数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表现出的异常形态也各不相同。另外,异常井孔的受力方式和受力性质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异常形态的重要原因。(2)位于震中区的观测井出现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外围地区;震中区异常出现时间较晚,外围地区异常出现较早,表现出异常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变化图像。(3)与地震震中处于同一构造带的观测井(泉)容易受到震源应力的牵动和影响,出现异常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以热力学基本原理出发,详细探讨了岩浆中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在岩浆上升过程中伴随着岩浆内压的降低其内能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指出当岩浆中存在独立气相(气泡)时,气体的热膨胀是促使岩浆升温新因素。文中还讨论了氧化反应放热、热散发和相变热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对岩浆温度的影响,指出岩浆在地壳较深部位上升时,影响岩浆温度变化的因素只有热散发和相变热,它们均起着促使岩浆降温的作用;岩浆在地壳浅部或近地表条件下进一步上升时,岩浆中气体的热膨胀和岩浆氧化反应放热对岩浆温度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它们起着促使岩浆升温的作用,当它们的影响超过热散发和相变热的影响时,岩浆的温度随着岩浆的上升反而会升高,笔者称其为岩浆的反常升温。它最易于发生在中酸性岩浆喷发的过程中。同时笔者认为岩浆的反常升温是导致岩浆中已结晶矿物发生熔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长城群高于在组地层中发育风暴浊积岩。在沉积序列、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显微组构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分数维函数理论研究了该区风暴浊积岩的形成规律,发现地质历史上的风暴作用强度与其频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分数维函数关系,显示了灾变事件的内在规律性,即自相似性。  相似文献   
995.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全球气候有可能变暖。未来气候将如何变化?对人类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科学工作者对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现代的气候研究手段──大气环流模拟试验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可能升高,南北极冰原的大量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和河口会发生变化,对生态、农业、水资源、甚至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卫气候变暖及其对海洋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升高,高山冰川和极地冰架消融,海水体积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在过去100年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  相似文献   
996.
海平面上升与滩滩侵蚀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王颖  吴小根 《地理学报》1995,50(2):118-127
世纪性的海平面持续上升,加大了海岸水下斜坡深度,逐渐减小波浪对沉溺古海岸的扰动作用而形成海底的横向供沙减少,却加强激浪对上部海滩的冲刷,逐渐上升的海平面,降低了海流坡降而减少了入海沙量,因此世界海滩普遍出现沙量补给匮乏,海平面上升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与风暴潮频率的增加,水动力加大,这两者的综合效应,使海滩遭受冲刷,沙坝向陆移动,如按IPCC估计,至2100年海面上升50cm时,中国主要旅游海滨的沙滩  相似文献   
997.
旬阳水电站库尾安康城区及周边地区系汉江左岸河流阶地和高、低漫滩, 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其中高漫滩表部普遍分布有较厚的人工填土。本文在浸没研究中应用结合水动力学原理以及粘性土的渗流特征, 确定测压水位和粘土层含水带水位关系, 针对不同建筑物的基础类型、埋深、填土层厚度、郊区农作物类型等, 确定不同的浸没临界深度。并通过7个不同正常蓄水位工况的地下水壅高计算和粘土层内的含水带埋深计算, 分析和研究浸没程度和范围, 最终确定合理的正常蓄水位, 为完成本工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气象科学进展》2018,(5):123-124
温度对维持海藻自上而下控制作用的影响随季节而变化——Temperature effects on seaweed-sustaining top-down control vary with season.Oecologia,2016,Vol.180,No.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水温度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海洋酸化)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生态气候变化研究中,跨季节多物种、跨营养水平设置的全因子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可以对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两种主要环境压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更现实的估计。在底栖中观试验中,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的Werner等测试了波罗的海沿岸黑尾藻群落对一年四个季节海水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发现,虽然增加二氧化碳水平只产生了轻微的影响,但变暖对食草动物有强烈而持久的影响,其对黑尾藻群落的影响被发现与季节有关。夏末,受温度驱动的食草动物的崩塌,产生了从食草动物到基础物种的级联效应,导致了由附生植物形成的岩藻的过度生长。在秋季/冬季(附生植物生长期之外),由于气候变暖,捕食活动的增加导致岩藻生物量显著减少。因此,研究预测,未来水温的升高将通过改变自上而下的控制来影响海洋食物链过程,但食物链结构的具体后果取决于季节。  相似文献   
999.
研究海平面上升对河口的影响情况有助于了解输运过程的变化,基于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研究(陈长霖,2012;张吉,2014),本文选取珠江河口这一径优型与潮优型并存的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在未来海平面上升后可能出现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口的平均盐度、咸潮上溯距离和层化强度都将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增加,这些因素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伶仃洋平均盐度在4月和10月增加更多;伶仃洋枯水期咸潮上溯距离的增量大于丰水期,磨刀门则相反;伶仃洋丰水期层化强度及其增量都要大于枯水期。海平面上升后的输运过程响应结果显示:(1) 垂向输运时间将增加,虽然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潮差潮流的增强将加强垂向混合,但是层化的加强会削弱垂向交换。垂向输运时间的增加是由于层化的加强,层化加强抑制了潮汐变化带来的影响,表层水更难交换到底层; (2) 南北向河口环流将加强,表层余流向海加强,底层余流向陆加强,南北向余流整体向海减小。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后水深增加带来的河道比降的减小和压力梯度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00.
王飞  张义军  郑栋 《高原气象》2016,(3):834-843
利用一个三维起电放电云分辨率模式,基于北京地区的一次探空数据,进行了孤立雷暴单体的模拟实验,并对模拟雷暴中上升运动较强阶段(最大上升速度W_(max)>5 m·s^(-1)),霰粒子发生非感应起电区域内的上升运动特点,及其与上升运动核心区(上升速度W>5 m·s^(-1))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感应起电区主要分布在上升运动核心区及其临近区域。出现在上升运动核心区内的非感应起电活动的起电效率通常较高(|非感应起电效率E_(n-charging|>0.1 nC·m^(-3))。上升运动中心也能够发生非感应起电。即使是在雷暴最大上升速度达到峰值时,在上升速度中心的霰粒子仍能发生非感应起电。但过强的上升速度不利于非感应起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在该模拟雷暴中,效率较高的非感应起电活动多集中发生在W_(max)>5m·s^(-1)的时段内,区域则主要分布在-4~28m·s^(-1)的垂直速度区间内。对于具有更高效率的非感应起电活动(|E_(n-charging)|>0.5 nC·m^(-3)),尽管W_(max)越大,具有更高效率的非感应起电活动区范围就越大,起电效率中心也更靠近上升速度中心,但起电效率中心与上升速度中心并不重合。大部分具有更高效率的非感应起电活动都发生在W<20 m·s^(-1)的上升运动区内。此外,上升速度中心高度在闪电活动的多数时间里与反转温度高度基本一致,可以用来区分霰粒子非感应起电获得不同极性电荷的区域:在分析时段内(第12~23 min)的大部分时间里,霰粒子获得负电荷的区域都出现在该高度附近或以上高度中,而获得正电荷的区域则基本出现在该高度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