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48篇 |
免费 | 2967篇 |
国内免费 | 12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17篇 |
大气科学 | 820篇 |
地球物理 | 3173篇 |
地质学 | 3648篇 |
海洋学 | 857篇 |
天文学 | 147篇 |
综合类 | 724篇 |
自然地理 | 2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294篇 |
2023年 | 498篇 |
2022年 | 628篇 |
2021年 | 699篇 |
2020年 | 584篇 |
2019年 | 612篇 |
2018年 | 450篇 |
2017年 | 511篇 |
2016年 | 471篇 |
2015年 | 526篇 |
2014年 | 752篇 |
2013年 | 549篇 |
2012年 | 618篇 |
2011年 | 562篇 |
2010年 | 510篇 |
2009年 | 557篇 |
2008年 | 515篇 |
2007年 | 449篇 |
2006年 | 415篇 |
2005年 | 397篇 |
2004年 | 348篇 |
2003年 | 331篇 |
2002年 | 280篇 |
2001年 | 240篇 |
2000年 | 207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159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117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102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79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65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8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2篇 |
1976年 | 10篇 |
1965年 | 20篇 |
1961年 | 8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利用“多云模型”方法,从云南天文台二维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观测到的Hβ光谱资料中导出1989年8月17日太阳西边缘的一个大的耀斑环系不同时间的视向速度场.为了解释观测速度场的主要特征,本文采用如下假设和近似:环内物质在太阳重力、磁场应力和环内气压梯度力联合作用下由环足沿螺旋磁力线上升运动.应用MHD理论计算了它的理论速度场.通过两者的比较发现,计算出的速度场与第一时段的观测速度场基本相似,这似乎对耀斑物质蒸发模型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82.
在溜砂坡系列研究之二的基础上,对风干砂的运动特征进行了细致观察。将干砂流视为连续介质的流动,对干砂流的运动动力和阻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干砂流垂线流速分布方程和干砂流体底面、表面滑动速度方程。结合挡砂工程,将干砂流体视为沿底面(此种砂坡的天然休止角)滑动的三角体,从而导出粒状碎屑溜砂坡水平土压力(或水平推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83.
岩质高边坡岩体变形参数及松弛带厚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预测岩质高边坡开挖后岩体变形模量的变化及松弛带厚度,是分析岩质高边坡在开挖后变形(位移)和作好防护设计的重要资料,运用波动力学关于平均应力与体积模量、岩体纵波速度与弹性模量、变形模量间的关系,通过部分实测资料及边坡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资料,分别建立了纵波速度与岩体变形模、岩体应力间的关系,研究了开挖边坡岩体变形模量的变化,预测了岩体松弛带的厚度。 相似文献
84.
提出活体海洋浮游植物三维荧光光谱逐层分类法,将浮游植物区分为不同的"光谱类别"。选取中国近海常见的26种分属于甲藻、硅藻、黄藻、金藻、隐藻、绿藻、蓝藻的浮游植物,在室温20℃和3个光照条件下培养,在第3,6,9,12,15天测其三维荧光光谱。采用主成份分析结合非负最小二乘回归法(NNLSR),以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发射峰680nm所对应的激发光谱作为第一特征谱以区分门类,以EX730谱作为硅藻的逐层分类的第二特征谱,SY350谱作为甲藻的第二特征谱,将实验所用9种硅藻和8种甲藻各划分为3个光谱类别;分析405个浮游植物混合物,门类识别正确率大于94%,光谱类别的识别正确率为75%,该方法可用于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变化的快速宏观监测。 相似文献
85.
就服从非关联流动法则软化型砂的临界状态本构模型,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分叉进行了理论和数值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分叉现象强烈依赖于应力路径,即当平均应力p一定时,应力路径在洛德角在-25o~15o之间时,均会在应力-应变关系硬化阶段出现分叉现象,而其他应力路径下不会产生分叉。并且分叉时对应的应力比、主应变及剪切带倾角都随洛德角的增加而变化,其值是先增加而后减小。采用回映应力更新算法,编写了该本构模型材料子程序,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及材料子程序,通过数值计算方法预测到了分叉点所对应的应力状态,表明了分叉现象在数值计算中的存在性,并通过数值预测值和理论解的对比,两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6.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对晋城矿区进行了旨在提高小断层,小陷落柱探测能力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根据面元选择因素及该区地质任务,采用5m×5m网格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考虑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排列片横纵比及煤层埋深(350~500m)等因素,采用中点放炮、60道接收,24次覆盖(横向4次,纵向6次)的8线16炮束状观测系统,基岩中激发。原始资料经同一处理流程后,获得5m×5m×1ms、5m×10m×1ms、10m×10m×1ms及2.5m×2.5m×1ms不同单元的三维数据体多个,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断层,小陷落柱在其小面元叠加时间剖面、顺层切片及相干切片都有清晰的反映。实例说明,小面元采集技术可以提高对小构造的纵、横向分辨能力,满足山区对三维地震精确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87.
88.
三维相干切片断层多边形检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者在本文中将三维切片视为二维图像,利用图像边缘检测技术,检测出相干切片上断层多边形,并将其直接投影到测网底图上,用于构造成图。该项技术不仅提高了用相干切片解释断层的精度,而且提高了断层解释效率,使相干数据体技术在三维解释中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实际应用表明,三维相干切片断层多边形检测技术,是全三维高精度解释的有力工具,提高了解释效率,缩短了解释周期。 相似文献
89.
结合三维建模和电子地图的基本理论,根据地质公园的特点,利用ERDAS实现大面积区域三维可视化,并结合3DS MAX丰富的建模技术及强大的动画制作功能,在地质景观演化方面做了初步探讨。采用“超地图”的形式来组织各种地图数据以及超媒体相关信息,从内容结构设计及特点进行论述,实现了伊通火山群的三维电子地图,展示出“伊通型火山”的特点。为科研、科普和旅游提供了方便、直观的信息表现形式,拓宽了电子地图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丰富了电子地图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0.
CLSM技术应用于化石硅藻微构造的尝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次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系统(Confocal Laser Scanaing Microsystem)的新方法对西藏化石硅藻进行了微构造的尝试研究,通过对标本不同层面的系列扫描和三维重组立体图像的观察,揭示了采自西藏阿里地区和山南地区湖相沉积剖面的化石硅藻的微构造及形态特征,发现了某些对硅藻分类、示相特征的新标识,并在CLSM技术的应用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