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45篇 |
免费 | 1399篇 |
国内免费 | 12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57篇 |
大气科学 | 375篇 |
地球物理 | 801篇 |
地质学 | 2974篇 |
海洋学 | 1036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599篇 |
自然地理 | 5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8篇 |
2023年 | 299篇 |
2022年 | 353篇 |
2021年 | 382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328篇 |
2018年 | 223篇 |
2017年 | 271篇 |
2016年 | 267篇 |
2015年 | 321篇 |
2014年 | 475篇 |
2013年 | 306篇 |
2012年 | 327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313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265篇 |
2006年 | 287篇 |
2005年 | 232篇 |
2004年 | 204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6篇 |
1957年 | 5篇 |
1943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本文通过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台采集的08P31孔样品的多项指标分析,重建该区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变历史。将08P31孔沉积物记录与其他孔综合对比初步划分为氧同位素3期(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TOC与Opal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自MIS 3以来该区总生产力呈逐渐上升趋势,但硅质生产力不高;CaCO3含量不仅代表海生钙质生物的生产力,也是陆源碎屑碳酸盐岩的信号;根据δ13Corg值运用两端元法计算出TOCmar/TOC,并通过TOCmar、TOCter与C/N值比较可知,δ13Corg值作为有机质来源的指标更可靠。经分析该孔沉积物有机质以海源有机质为主,但褐色层B2与白色层W3的有机质主要受到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该孔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的δ18 O和-δ13 C结果显示:褐色层B2和灰色层G1的轻值是由冰融水造成;黄褐色层Yb1上部到白色层W3下部的轻值反映了海冰形成速率提高,导致轻同位素卤水的生产和下沉。黄褐色层Yb1中部及白色层W3,Nps-δ18 O和-δ13C的重值对应低的有孔虫丰度,指示水体温度下降以及低营养环境。黄褐色层Yb2的Nps-δ18 O和-δ13C值呈镜像关系,这是由于大冰期环境下,海盆内储存了较少的融冰水导致。 相似文献
172.
李小艳王荣坤曾正明亓东明杨红 《湿地科学》2019,(6):663-669
2017年4月21~30日,对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沉水植物的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2018年4月22~28日,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设置采样点,采集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4月,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的水中,共发现了9种沉水植物,分别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其中,穗状狐尾藻和苦草分布最广;2018年4月,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差异,分布较广的7种沉水植物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73.
174.
本文介绍了波罗的海海域的自然地理状况、海洋划界的历史沿革以及海洋划界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波罗的海划界的具体内涵以及经验,指出海洋划界运用单一海洋边界划出有利于国家的行政管理,以期对世界其他海域划界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75.
用一种新方法研究了三对角方程组及对称三对角方程组计算解的最佳向后扰动分析。由于这两类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具有特殊结构 ,因而本文结果不能从已有结果直接导出。所用方法亦可用于研究 KKT及 SQD等结构线性系统的最佳向后扰动分析。 相似文献
176.
通过野外对三座庙序列侵入岩的岩体平面与剖面形态、岩体的内部构造、岩石与围岩的构造型式、接触带的度形特征等宏观地质特征的研究,推测岩体侵入位机制为强力挤入方式定位,即气球膨张式。笔者运用岩石的有限应变测量原理和方法,结合岩组分析及流变学、现代变形理论,对三座庙序列的侵入岩岩石做了有限应变测量和岩组分析工作,所得定量资料为确定岩体的浸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种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即:算术平均法、长短轴法、Rf/φ曲线法的富林指数k值均在0相似文献
177.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8年6月三峡水库部分支流库湾第一次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表明水库支流库湾生态环境已经恶化.以香溪河库湾为例,于2008年6月6日~7月25日,每间隔7天在库湾14个采样点采集水样一次,对蓝藻水华进行监测,研究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次水华自2008年6月9日暴发,6月20日达到顶峰,7月11日结束,持续大约1个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与叶绿素a(Chl.a)所指示的水体营养状态,将同时满足TSI>60与Chl.a>20 μg/L两个条件的区域边界视为蓝藻水华暴发的临界状态;整个水华暴发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6月9~25日和7月3~11日.水华暴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距河口20~30 km处相对稳定的库湾中上游区域,适宜的水动力条件是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此次水华的消落过程主要受到磷含量降低的限制以及氮磷比的影响,当氮磷比显著升高时,蓝藻的生长受到抑制.总氮总磷比在10~25之间比较适宜蓝藻的大量生长,因此限制磷元素的入库通量对于预防和控制库湾水华的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8.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样品中氮和碳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详细研究了元素分析仪的工作条件,建立了直接固体进样同时测定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样苎支氮、碳的方法。方法简便、快速,检出限为氮14.5μg/g、碳0.013%。经土壤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验证,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精密度(RSD,n=12)为氮1.49%-3.27%、碳0.64%~3.63%。 相似文献
179.
北斗三号(BDS-3)基本系统于2018年底开始提供全球服务.通过处理37个全球GNSS服务组织(IGS)多模实验跟踪网(MGEX)观测站90天北斗数据,评估了北斗二号(BDS-2)和BDS-3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卫星数、几何精度衰减因子(GDOP)和单频伪距单点定位精度,分析了BDS 2/BDS 3组合对BDS 2、B... 相似文献
180.
刘庆生张韵婕刘高焕黄翀柴思跃 《测绘通报》2014,(11):16-20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域大量分布着由柽柳、芦苇、翅碱蓬、二色补血草、白茅等组成的斑状植被,多呈棋盘状规则分布,胜利油田地震勘探被认为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深入研究其分布格局并探讨其形成机理,对于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至关重要。为此,本文首先对斑状植被进行了有效的检测和制图,评价了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卫星)不同空间分辨率图像检测黄河三角洲斑状植被的能力。结果表明,在利用圆霍夫检测方法下,前视、后视、正视全色图像和正视多光谱图像都能很好地检测斑状植被,空间分辨率高的图像检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