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eferential paths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four soil profiles were dug to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of preferential paths in the Quxi watershe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Morisita exponential test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type of preferential path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were also measured to evaluate their relationship to preferential path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is area, preferential paths clustered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80-100 cm soil layer, and alo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weathered layer and semi-weathered layer. There were more non-capillary pores in the 83-110 cm layer than in the other layers. It can be derived that most non-capillary pores in this layer were preferential paths caused by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rotten plant roots. The percentage of coarse soil particles in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the soil layer. In the deeper soil layer, the coarse soil particles helped the formation of preferential paths. The fastest steady infiltration rate was observed in the of 83-110cm layer, which is inferred to be due to the greater number of preferential paths.  相似文献   
52.
三峡地区自然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鹏  张麟 《四川气象》2000,20(3):47-48
近40年来,三峡地区自然降水资源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局域性的差异。宜昌、万县年降水量呈4.0mm/10年、9.9mm/10年的正值倾向,而绿葱坡、秭归呈82.3mm/10年、8.7mm/10年的负值倾向,但各 降水变化各站点表现显著一致、春、秋季均呈负值倾向,夏季呈正值倾向。通过10年滑动平均可以看出该地区自然降水资源的年际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当前处于一个上升期。  相似文献   
53.
田宏  张良忠 《四川气象》2000,20(2):47-50
根据覆冰形成物理机制,结合三峡独特地理条件,得到了三峡地区覆冰的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对1998年1月三峡地区强覆冰过程的分析,给出了三峡地区强覆冰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4.
刘德  李永华 《四川气象》2000,20(4):45-46
介绍了势函数作为一种确定的非线性分类方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利用势函数预报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介绍了势函数作为一种确定的非线性分类方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利用势函数预报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长江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特征及气候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文玲  杨义文 《气象》2003,29(7):13-18
利用1951~2000年间三峡地区上游5个流域区间(乌江流域、重庆—万县、万县—坝区、嘉陵江流域、岷沱江流域)面降雨量资料分析了三峡地区夏季5、6、7、8月及6~8月旱涝分布特点和成因,探讨了若干主要环流系统对这一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建立了长江三峡地区夏季降水趋势概念化预测模型;模型思路清晰,方法简便,历史拟合率较高,2000、2001、2002年三年的预测结果基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7.
三峡地区震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三峡地区秭归庙河陡山沱组第一段至第三段,宜昌棺材崖陡山沱组第三段上部至灯影组底部以及四溪灯影组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震旦系碳同位素组成与全球新元古代广布的后Martinoan冰期地层δ^13C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本文还讨论了地层中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演化和地层层序发展的关系,指出陡山沱组一段白云岩中δ^13C的负异常可以作为震旦系底界划分的标志,最晚Varanger冰期在三峡地区由陡山沱组三段上部出现的三级层序界面所替代,震旦系内部陡山沱组一段和三段可能形成于Marinoan冰期之后,伊迪卡拉生物分异发展之前,而陡山沱组四段及上覆灯影峡组则大致与国外伊迪卡拉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58.
2019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气温17.5℃,较常年偏高0.3℃;冬季偏冷,春,夏,秋三季气温均偏高;年高温日数偏多.2019年三峡地区年降水量1035.1毫米,较常年偏少13%;四季降水均偏少;年暴雨日数偏少.2019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风速较常年偏大;年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常年;酸雨强度弱,为1999年以来的最弱年,...  相似文献   
59.
胡江林  崔春光  王志斌 《气象》2000,26(8):19-21
在简介加密MAPS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式在1999年夏季对三峡坝区降水的预报效果,结果显示该模式对三峡单站及周围地区的短期强降水预报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0.
闫斌  朱祥坤  唐索寒  漆亮 《现代地质》2010,24(5):832-839
通过分析三峡地区九龙湾剖面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组成,对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后水体的性质提供了制约。盖帽碳酸盐岩的REE配分模式具有轻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存在轻微Y正异常以及较高的Y/Ho值,没有明显的La异常。这些特征与受淡水影响的陆缘盆地、湖泊等沉积环境相似,而不同于正常海水。这表明盖帽碳酸盐岩不是正常的海相沉积物,而是发育在淡水与海水混合环境中的沉积物。盖帽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值,这是由于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后大量陆源风化物的输入引起的。因此,盖帽碳酸盐岩较高的87Sr/86Sr值不能代表当时全球海水信息,只能反映局部混合水体的信息。轻微的Ce负异常显示陡山沱组早期水体处于弱氧化状态。盖帽碳酸盐岩的REE和Sr同位素综合特征表明在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后,陡山沱组早期水体是携带大量陆源风化物的冰融水与海水混合的水体,而且此时的混合水体处于弱氧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