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02篇 |
免费 | 486篇 |
国内免费 | 12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196篇 |
地质学 | 3597篇 |
海洋学 | 140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96篇 |
自然地理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11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124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70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51篇 |
2009年 | 116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27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91篇 |
1995年 | 119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94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0篇 |
1950年 | 5篇 |
1949年 | 7篇 |
1948年 | 10篇 |
1947年 | 4篇 |
1946年 | 8篇 |
1945年 | 6篇 |
1944年 | 12篇 |
1943年 | 12篇 |
1942年 | 4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半边山含金斑岩体产于桃江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之冷家溪群中,已发现12条,呈NNE向带状分布.金矿化主要富集于石英斑岩体内之石英脉、蚀变带及其接触破碎带中.金以细粒自然金为主,形成于浅成、低温环境.含金斑岩体的发现,不仅开辟了湘西钨锑砷金矿带找矿领域,而且也为金与岩浆岩有密切关系的认识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82.
183.
交有对本区三叠纪地层作了大量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先后创名2群23组共25个地层单位。作者综合研究该区三叠纪岩石、岩相、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后发现:1.岩石地层属稳定的大陆架沉积,可划分为岩性稳定连续、界线清楚的三套穿时地层体即三个岩石地层单位:下部土隆群,中部曲龙共巴组和上部德日荣组。2.生物群属典型特提斯动物群,化石丰富,属种繁多,尤以菊石,双壳,腕足类及牙形刺最丰富。 相似文献
184.
以天然重砂及人工重砂、岩体及火山岩微县元素、矿点分布、石英脉中的结构铝及各种共(伴)生元素提供的成矿信息为依据,以及对张八岭群地区成矿作用的分析,认为在该区一是在岩体接触带,二是在西冷组硅质岩夹炭质页岩分布区找金是很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185.
本文在总结二道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新认识矿床成因为闪长岩类严格控制的中温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强调了闪长岩类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6.
毛建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4,(2)
大陆扩张裂解型钙碱性系列火山带研究毛建仁(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关键词钙碱性系列火山带、大陆扩张裂解、动力学机制火山岩系列常常表征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不同的火山岩系列往往产于不同的构造环境。Jabes等(1972)和Condie(19... 相似文献
187.
系统研究了安家营子金矿区含金石英和无金石英的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颜色、比重、发光、晶胞参数和红外光谱等标型特征,并依据所得数据对这两类石英进行了判别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8.
微粒包体作为基性岩浆和重熔酸性岩浆I型或S型之间岩浆混合或/和混合期存在的标志,其成因和意义可被重新评价。基于含微粒包体花岗岩套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露头关系,已经提出了用于研究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组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注入作用;第二阶段:演化作用;第三阶段:混合作用,这是在基性岩浆注入到重熔的地壳环境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比酸性岩浆温度更高、粘度更低、几乎完全为液态的基性岩浆通过一次或多次注入作用侵入到酸性岩浆中。两个体系并不容易混合,仍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直至达到了热平衡和粘度相近的时候才能发生混合,并且,沿着二者的边界基性岩浆冷却。酸性岩浆被加热。在第二阶段,基性岩浆既经历了伸展、对流搅动和与酸性岩浆混合的物理作用,又经历了晶体分离和与酸性岩浆混染(混染分离结晶作用)的化学作用。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再循环便导致了微粒包体和进一步演化了的熔体的形成。这种熔体与酸性岩浆已达到了热平衡。因此,微粒包体记载了基性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成分上为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和酸性岩浆参与了两端元的混合作用。该作用可用于解释含微粒包体花岗岩类深成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该模式阐明了复式岩基形成过程中产于深成环境中的各种岩浆作用,并且也提出了有关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成因的某些想法。最终,所观察到的微粒包体单独产出的这一特性表明微小几何学(一种相对新的数学概念)在了解粘性流体混乱流机制方面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基性岩浆的混合和伸展作用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9.
夏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2)
晶体的空间群对称包含了大量晶体结构的信息,在相变前后晶体的空间群对称不同,相变的方向不仅受热力学限制,还受对称性限制。朗道的二级相变理论认为,相变是晶体中某种位移的不断增大产生的,位移的变换性质与诱导相变的不可约表示一致,因而原子位移的线性组合可以象一个矢量那样变换。当然对有序无序相交,是微观几率密度的改变,这时密度变量就象一个矢量那样变换。按照朗道的相变理论,晶体的自由能在相变点附近可展开为序参量的级数,随温度逐渐降低,序参量由相变点的零值逐渐增加,在任何温度点,晶体的自由能都给出极小值,因而 相似文献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