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6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1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6篇 |
大气科学 | 161篇 |
地球物理 | 195篇 |
地质学 | 241篇 |
海洋学 | 98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122篇 |
自然地理 | 2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188篇 |
2021年 | 209篇 |
2020年 | 165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解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中存在底层特征缺乏语义信息、像元级的检测结果存在“椒盐”现象以及监督分类中样本标注自动化程度较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超像元词包特征和主动学习的变化检测方法。首先采用熵率分割算法获取叠加影像的超像元对象;其次提取两期影像像元点对间的邻近相关影像特征(相关度、斜率和截距)和顾及邻域的纹理变化强度特征(均值、方差、同质性和相异性),经线性组合作为像元点对的底层特征;然后基于像元点对底层特征利用BOW模型构建超像元词包特征,并采用一种改进标注策略的主动学习方法从无标记样本池中优选信息量较大的样本,且自动标注样本类别;最后训练分类器模型完成变化检测。通过选用2组不同地区的GF-2影像和Worldview-Ⅱ影像作为数据源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中2组数据集的F1分数分别为0.8714、0.8554,正确率分别为0.9148、0.9022,漏检率分别为0.1681、0.1868,误检率分别为0.0852、0.0978。结果表明,该法能有效识别变化区域、提高变化检测精度。此外,传统主动学习方法与改进标注策略的主动学习方法的学习曲线对比显示,改进的标注策略可在较低精度损失下,有效提高样本标注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42.
43.
为了确保震后高层建筑坍塌墙体修复工程的安全性,提出一种高层建筑震后坍塌墙体修复施工安全管理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与信息熵法对震后高层建筑坍塌墙体修复施工管理的控制特征量进行提取,确定模型评价指标权重;根据加权学习法对坍塌墙体修复的施工进行量化控制;通过灰阶量化评估进行约束参量分析,构建安全管理控制模型;采用管理因素模糊调度算法实现施工安全管理控制,并完成优化决策。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坍塌墙体修复施工管理控制的管理效益与累积评价百分率。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震后高层建筑坍塌墙体修复施工管理控制的管理效益最高可达83.32%,累积管理效果回报率较高,累积评价百分率平均约为75%,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效能,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4.
车辆轨迹数据的道路信息提取是地理信息领域的热点也是难点之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车辆轨迹数据的车行道级道路提取问题,引入深度学习领域的生成式对抗网络,利用残差网络构建深层网络和多尺度感受野感知轨迹数据不同细节特征,构建了基于条件生成式对抗网络的轨迹方向约束下车行道级道路提取模型。首先提出了朝向-颜色映射栅格化转换方法,实现轨迹朝向信息向HSV颜色空间的转换;然后利用样本数据学习模型参数;最后将训练模型应用到郑州、成都、南京3个试验区域提取车行道级道路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完整的车行道级道路数据。 相似文献
45.
近些年随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开展,获取了大量表层土壤样品数据。然而,这些数据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1∶50 000大比例尺表层土壤数据往往缺少成矿元素。鉴于土壤成矿元素含量对于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指示作用,尝试基于现有数据对大比例尺表层土壤成矿元素含量提供一个补全方案。以稀有金属铷元素为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把同一区域2 548组1∶250 000小比例尺表层土壤数据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用80%的数据进行训练建模,20%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变量重要性度量排序和构建学习曲线的组合方法优选了8种元素(K、B、Ni、V、Zn、As、Co、Cu)作为预测变量,模型对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拟合优度R2分别达到0.983 2和0.895 6,说明预测变量的优选方法是有效的。随后将1∶50 000表层土壤的上述预测变量数据作为输入变量导入模型中,得到预测的Rb元素含量,预测结果比较符合实际特征。本研究表明将大数据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引入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空间定量预测具有可行性,可进一步拓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的服务应用维度。 相似文献
46.
Geophysical data sets are growing at an ever-increasing rate, requiring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data selection(thinning)methods to preserve essential information. Satellites, such as Wind Sat, provide large data sets for assessing the accuracy and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data selection techniques. A new data thinning technique,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 is developed and tested. To manage large on-line satellite data streams, observations from Wind Sat are formed into subsets by Voronoi tessellation and then each is thinned by SVR(TSVR). Three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he first confirms the viability of TSVR for a relatively small sample, comparing it to several commonly used data thinning methods(random selection, averaging and Barnes filtering), producing a 10% thinning rate(90% data reduction), low mean absolute errors(MAE) and large correlations with the original data. A second experiment, using a larger dataset, shows TSVR retrievals with MAE < 1 m s-1and correlations 0.98. TSVR was an order of magnitude faster than the commonly used thinning methods. A third experiment applies a two-stage pipeline to TSVR, to accommodate online data. The pipeline subsets reconstruct the wind field with the same accuracy as the second experiment, is an order of magnitude faster than the nonpipeline TSVR. Therefore, pipeline TSVR is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faster than commonly used thinning methods that ingest the entire data set.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SVR pipeline thinning is an accurate and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alternative to commonly used data selec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47.
48.
文章介绍了该图集编制的背景及国内编纂情况,阐述了图集需遵循的设计原则和工艺流程,构思了图集每个版块的定位及内容组成。重点对图集在编纂过程中开本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排版和整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根据重庆本地历史文化展现的需要,进行了对应的设计。其中的结构编排设计、内容排版设计、图名设计、文字内容结构设计,及版式中使用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和重庆本地的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等方面,在同类作品中实现了多项创新。最后,分析总结了图集编纂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后续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中国碳强度关键影响因子的机器学习识别及其演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碳强度影响因子数量众多,通过在众多因子中评估其重要性以识别出关键影响因子进而解析碳强度关键因子的变化规律,是中国2030年碳强度能否实现比2005年下降60%~65%目标的科学基础。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对于评估众多因子的重要性存在多重共线性等问题,而机器学习处理海量数据则具有较好的稳健性等优点。本文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居民消费等方面选取了56个中国碳强度影响因子指标,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信息熵评估了1980-2014年逐年各项因子的重要性,通过指标数量与信息熵的对应关系统一筛选出每年重要性最大的前22个指标作为相应年度关键影响因子,最终依据关键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划分了3个阶段作了演进分析。结果发现:1980-1991年,碳强度的关键因子主要以高耗能产业规模及占比、化石能源占比和技术进步为主;1992-2007年,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增长时期,服务业占比和化石能源价格对碳强度的影响作用开始显现,居民传统消费的影响作用在增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进入经济结构深化调整时期,节能减排力度大大增强,新能源占比和居民新兴消费的影响作用迅速显现。为实现2030年碳强度下降60%~65%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倡绿色消费,强化政策调控是未来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0.
基于1961—200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6—7月长江中下游(108°~123°E,27°~33°N)梅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观测诊断和数值试验确定了影响梅雨异常偏多的3个前期因子:4—5月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正异常;3月至5月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负变压倾向;1月至4月西伯利亚的2 m温度负倾向。利用这3个具有物理意义的影响因子构建了梅雨季节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期(1961—2000年)和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均具有显著的预测技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7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9和0.68)。同时,基于相似的潜在预测因子,对比了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和5种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轻量级梯度提升机、自适应提升、类别型特征提升、极端梯度提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技巧。虽然训练期(1961—2000年)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机器学习建模拟合效果更高,但在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上述模型的预测技巧显著降低(相关系数均低于0.44,均方根误差均大于0.93),出现了明显的过拟合问题。本研究强调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应建立在物理机制基础之上,而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需谨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