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44篇 |
免费 | 3180篇 |
国内免费 | 15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9篇 |
大气科学 | 1081篇 |
地球物理 | 1690篇 |
地质学 | 6536篇 |
海洋学 | 1029篇 |
天文学 | 186篇 |
综合类 | 704篇 |
自然地理 | 14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87篇 |
2023年 | 444篇 |
2022年 | 550篇 |
2021年 | 521篇 |
2020年 | 517篇 |
2019年 | 454篇 |
2018年 | 320篇 |
2017年 | 358篇 |
2016年 | 382篇 |
2015年 | 457篇 |
2014年 | 710篇 |
2013年 | 508篇 |
2012年 | 615篇 |
2011年 | 625篇 |
2010年 | 526篇 |
2009年 | 498篇 |
2008年 | 469篇 |
2007年 | 441篇 |
2006年 | 455篇 |
2005年 | 435篇 |
2004年 | 299篇 |
2003年 | 290篇 |
2002年 | 294篇 |
2001年 | 276篇 |
2000年 | 224篇 |
1999年 | 221篇 |
1998年 | 228篇 |
1997年 | 216篇 |
1996年 | 258篇 |
1995年 | 219篇 |
1994年 | 170篇 |
1993年 | 159篇 |
1992年 | 171篇 |
1991年 | 104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105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12篇 |
1975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宁夏及邻区地震震源衰减模型及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宁夏及邻区发生的201个ML2.0以上地震事件进行反演, 用经验格林函数计算得到本区地震震源谱衰减模型。 在已知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场地响应的条件下, 计算得到震源谱并研究了近震震级与拐角频率、 地震矩、 震源破裂半径及应力降之间的关系。 详细分析了震源参数误差大小及各种误差影响因素。 对剩余应力降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高剩余应力降集中分布在宁夏北部宁蒙交界地区、 低剩余应力降分布在宁夏中部同心、 中卫一带, 银川盆地中南部的吴灵地区和宁夏南部海原断裂带中东段剩余应力降变化较为明显, 在时间分布上这两个区域剩余应力降在中强地震前均有降低—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02.
903.
云南省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厂箐地区是滇西成矿带内一个典型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发育有斑岩型钼铜、接触交代型铜钼(金)和热液脉型金银铅锌等多种类型矿化。其矿化和蚀变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以岩体为中心的分带性;岩浆活动与铜钼金成矿作用具有同时性。这3种矿化类型的形成受控于马厂箐斑岩岩浆系统,该岩浆系统提供了成矿的物质、流体和动力。文章在分析成矿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矿系统结构的剖析,认为正是马厂箐岩体所提供的热动力条件促使从岩浆体中分异出来的成矿流体由岩体向外运移,随着岩体内构造裂隙、接触带构造以及围岩中破碎带等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发生了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蚀变和矿化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总体显示出,随着热液成矿作用的进行,矿化由斑岩体向接触带和围岩推进,成矿由高温向低温的演化趋势。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统的建立,将对滇西成矿带内其他矿集区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4.
905.
通过模型磁异常分解,结合功率谱分析及异常振幅计算场源深度并判断场源分布平面位置,表明小波多尺度分析在位场分离中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北衙铁金矿区磁异常分析解释,通过功率谱分析估算了各阶细节及四阶逼近的场源深度,结合不同深度异常振幅推断了磁源空间展布关系特征.分析表明,区内北部和西部强磁异常主要由矿体引起,且矿体在中深部产状发生改变;而东部大范围磁异常区主要为二叠系玄武岩所致. 相似文献
906.
907.
908.
介绍了楔形体与开挖坡体模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确定边坡开挖松动区范围的弹性理论分析方法。阐明在用楔形体理论分析出开挖坡体的应力场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坡体材料强度条件(经过安全储备后的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和单轴抗拉强度准则),且考虑三向应力状态,计算搜索坡体在该稳定系数下的开挖松动区,由此计算出在坡体自上而下分步开挖过程中每一步开挖施工完成之后相应的松动区来。提出了分析计算坡体开挖松动区的主要步骤,说明在分步开挖过程中,计算搜索每一步开挖后的坡体松动区主要需通过讨论上一步开挖后的坡体应力场、本步开挖卸荷量及本步开挖后产生的松动区范围等问题来实现。最后,用算例较为详细地说明了用弹性楔形体理论解析坡体开挖松动区的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909.
报道了滇西梁河—潞西地区新生代英安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英安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Sr、P、Ti,具有Eu负异常和Pb正异常。火山岩的εNd(0)为-10.3~-8.72,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为1.2~1.4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英安岩源于区域基底岩系的部分熔融,并与该地区同期幔源玄武质岩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 相似文献
910.
东风北山钼矿床位于延边天宝山矿集区东北部,已探明的浅部石英脉型钼矿体均受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的构造裂隙控制,经历了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含CO2三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少量纯CO2 五种类型包裹体。石英—辉钼矿阶段包裹体类型多样,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表明流体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沸腾作用,流体沸腾是导致Mo元素沉淀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包裹体气相成分除H2O以外还含有部分CO2和少量的CH4,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高盐度的H2O-NaCl±CO2±CH4流体体系。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已探明的脉型矿体应属斑岩型钼矿成矿作用的浅部结果,含矿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体的深部或外围应存在成矿斑岩体,其中细脉浸染型钼矿化是进一步研究和地质找矿的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