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3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330篇
地质学   888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邱云  李燕初  李立  许德伟 《台湾海峡》2010,29(4):547-554
利用1951~2003年HadISST资料集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讨论了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IPWP)海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及其周边海域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SST的年际变化均与ENSO相关,但印度洋与南海的响应特征与西太平洋的相反且不同步.前者海温变化滞后Nio3指数3~6个月,而热带太平洋西边界和ITF流经海域海温则超前1~3个月.沿ITF及其东印度洋出口,SST的年际变化规律不同于热带印度洋而与太平洋的相似,分析表明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ITF海洋桥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海域SST的波动规律也有明显不同.以巽他岛弧(苏门答腊、爪哇和小巽他群岛)为界,从赤道西太平洋向西沿ITF流径,太平洋一侧SST的季节变化以0.5a周期的波动占主导,印度洋一侧则以1a周期占主导.  相似文献   
92.
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程度取决于对其生态重要性与开发可行性的综合评价.本研究从表征生态重要性的物种、生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反映开发可行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生态重要性-开发可行性互斥矩阵确定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程度.对厦门海域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其18个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适宜性总体偏低,中度适宜开发的海岛共有7个,低适宜开发的海岛有8个,不适宜开发的海岛有3个,评价结果与国家海洋局2011年发布的可供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中厦门海域部分基本吻合.作者建议对厦门海域中度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可据其资源特征进行适度开发;对低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优先保护海岛生态,维护海岛自然属性;对不适宜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应重点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必要时进行生境的重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93.
南海 18°N 断面 上的体积和热盐输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5—2008年4年中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所获得的水文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采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南海18°N断面的经向地转流,并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走航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进而计算出通过南海18°N断面1000m以浅的各站位以及断面上总的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结果表明,2005—2008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18°N断面上的经向地转流呈相间带状分布,各站位经向地转流流速垂向分布和ADCP观测的大体一致。从卫星高度计获得的海面高度场可知,经向地转流流向的空间变化与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密切相关。2005—2007年航次期间南海18°N断面上1000m以浅总的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均为南向输运,其3年的平均输运量分别为11.8Sv(1Sv=106m3.s 1)、0.38PW、418.8Gg.s 1;其年际间差别较大,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均为2005年最大,2006年次之,2007年最小。2008年110°—117°E之间1000m以浅总的海水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分别为7.3Sv、0.22PW、259.4Gg.s 1。  相似文献   
94.
实验研究岩石圈深部流体及相关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地球岩石圈深部流体和对地球深部流体的观测发现,水溶液在跨越临界态时有许多特殊性质。使用水热金刚石压钻在200~800MPa,300~700℃条件下,可观测到:NaCl-H2O溶液两相不混溶相区的结构和近临界态现象。测量高温高压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在近临界和跨越临界态时发现最大电导率值。在对大洋中脊热水观测中可发现大多数喷口是在2200m深。喷口正在近临界态条件下喷出含矿流体。这些临界态研究对于重新分析岩石圈的地球物理测量结果和对认识大陆岩石圈内流体性质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95.
龚冰  郑永飞  陈斌  吴元保 《地球学报》2005,26(Z1):67-69
胡家林超基性岩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上接近正常地幔值(石榴石4.7‰~5.4‰)。梭罗树超基性岩及其共生榴辉岩具有氧同位素正异常(超基性岩中石榴石9.8‰~10.4‰;榴辉岩中石榴石9.0‰~12.1‰),指示超基性岩和榴辉岩原岩可能在板块俯冲之前,在浅层或地表环境中经历过蛇绿岩套顶部相似的低温热液蚀变。胡家林超基性岩样品中的变质锆石年龄227.2±2.4 Ma,可能代表俯冲板块经峰期超高压变质后,折返初期从金刚石榴辉岩相降压至柯石英榴辉岩相过程中流体活动和错石结晶的年龄。梭罗树超基性岩样品中变质锆石的一组变质年龄240.4±2.4 Ma代表了板块俯冲至超高压峰期变质之前流体活动过程中锆石的结晶年龄,而另一组变质年龄217.1±3.3 Ma代表了板块折返过程中高压榴辉岩相重结晶条件下的锆石结晶年龄。从变质锆石到重结晶锆石,其Th/U和176Lu/177Hf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可能指示了变质作用对锆石中的U-Th-Pb同位素体系和Lu-Hf同位素体系产生相似的地球化学效应。梭罗树超基性岩可能来源于俯冲地壳内部的“残留地幔”。胡家林超基性岩重结晶锆石中继承的放射成因铅或者来源于俯冲地壳与仰冲盘底部石榴辉石岩相地幔发生的壳幔相互作用而导致碎屑锆石的重结晶;或者来源于超基性岩岩浆在板块俯冲前,通过底侵作用上升侵位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形成岩浆锆石,这种岩浆错石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经历了重结晶。  相似文献   
96.
结合野外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探讨了羌塘盆地龙尾错地区中上侏罗统地层层序地层划分及其C、O、Sr同位素响应.认为自中侏罗统布曲组(J2b)-上侏罗统雪山组一段(J3xs1)可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其中布曲组-索瓦组二段下部,C、O、Sr同位素在同一层序内呈有规律变化:在TST体系域内δ13C、δ18O、87Sr/86Sr均值较高,在纵向变化曲线上表现为正偏,而在HST体系域内表现为相对的负偏.其纵向上的三次明显正偏与负偏可分别对应于三次海底的停滞与扩张.文章同时分析了个别异常样品的数据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7.
同种罗非鱼(Tilapia)不同地区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选用36对微卫星引物对罗非鱼原始群体和引种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原始群体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保种的奥利亚罗非鱼("夏奥1号",ZA)、埃及尼罗罗非鱼("99品系",ZN),引种群体为广西水产研究所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培育的奥利亚罗非鱼群体(GA)和埃及尼罗罗非鱼群体(GN)。结果显示19对引物具备多态性,比率为52.8%,ZA与GA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10、0.15、0.12,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867,平均近交系数(FST)与基因流(Nm)分别为0.0379、6.3408;而ZN与GN两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7、0.49、0.43,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696,平均近交系数(FST)与基因流(Nm)分别为0.1146、1.9309。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奥利亚群体中ZA与GA遗传多样性小,群体间遗传距离小,相似度较高,选育出的奥利亚群体遗传结构相对稳定;(2)两个尼罗群体中ZN与GN遗传多样性适中,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相似度低,ZN与GN两个埃及尼罗群体具备进一步选育出新品系的潜力;(3)基因座UNH896、UNH995、UNH999可应用为鉴别奥利亚群体与埃及尼罗群体的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98.
The Ag2O film, as-deposited by direct-current magnetron reactive sputtering at a substrate temperature of 150 °C, clearly shows a 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111), and is capable of lowering the threshold value of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to about 200 °C, which is helpful to its application in optical and magneto-optical storage. This paper fits its optical constants in terms of a general oscillator model by using measured ellipsometric parameters. The fitted oscillator energy 2.487 eV is close to the optical direct interband transition energy value of the Ag2O film determined by Tauc equation; whereas, the fitted oscillator energy 4.249 eV is far from the fitted plasma oscillator energy 4.756 eV by single-oscillator energy. Th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um centred at about 2.31 eV indicates a direct-energy gap photoluminescence mechanism of the Ag2O film.  相似文献   
99.
苯并芘对褐菖鲉肝细胞DNA交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智  陈荣  李东晓 《台湾海峡》2010,29(4):446-451
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实验材料,设定苯并芘[B(a)P]的注射剂量梯度分别为0.00、0.05、0.50、5.00 mg/kg,分别于实验的第0、3、6天对每一条鱼进行腹腔注射,于第1、4、7天取样,测定胆汁中的B(a)P及其代谢物含量.采用荧光检测法检测B(a)P染毒后褐菖鲉肝细胞DNA-DNA交联(DDC)交联系数的变化,并用KC l-SDS沉淀法检测DNA蛋-白质交联(DPC)交联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注射染毒后鱼体胆汁中的B(a)P及其代谢物含量蓄积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2)B(a)P的注射剂量分别为0.05、0.50 mg/kg时各时间点褐菖鲉肝细胞DDC交联系数均无显著增大(p〉0.05),在5.00 mg/kg剂量组,随着时间延长DDC交联系数逐渐增大,第4天即有显著差异(p〈0.05),第7天差异极显著(p〈0.01);(3)B(a)P诱导DPC的趋势与DDC类似,但0.5 mg/kg剂量组在第7天DPC交联系数即出现显著增大(p〈0.05).这表明B(a)P对DPC的诱导高于DDC.这为进一步研究B(a)P的遗传毒性提供了依据,并为探讨B(a)P致癌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0.
图像匹配作为三维重建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精度直接影响了平差优化、正射校正等模块的精度。对于城镇、农场等特征密集型区域,特征距离小,相似性强,易于匹配图像;而针对草地、沙漠等特征不明显区域,特征距离大,如果使用特征点匹配的方法,严格阈值下难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匹配对,放宽阈值又将引入较多误匹配对,这也是导致稀疏点云不够均匀的原因之一。在此场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动态极坐标参数化的无人机正视影像匹配算法,首先对图像做极坐标参数变化,采用动态策略解决极轴方向采样不均匀的问题,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得到的极坐标影像对做位移方向上的匹配,匹配后得到的旋转量和平移量,将该结果和SIFT算法的结果做比较。本文设计了2组实验,即参数已知的解算实验和参数未知的解算实验,且每组实验进行3次。在同等配置的计算机上,对两张7360像素×5400像素,32位的影像,本文方法的位姿解算时间相比SIFT的时间减少约57%,二者求得的位姿差通常小于1%。结论表明二者的结果在精度上表现相当,在时间上明显优于SIFT算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