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4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217篇
测绘学   3517篇
大气科学   273篇
地球物理   863篇
地质学   429篇
海洋学   282篇
天文学   1587篇
综合类   824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595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数字农业——数字地球的应用之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描述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和内容, 目前的状态和趋势。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使传统农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农业是以大田耕作为基础, 以先进的高技术为支撑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系统。它是指从耕作、播种、灌溉、施肥、中耕、田间管理、植物保护、产量预测到收获、保存、管理等过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应用遥感、遥测、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 以及智能化的农业设备, 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使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形成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预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环境要素的现状和动态分析、诊断预测、耕作措施、管理方案的决策支持在内的信息农业技术系统。本文首先描述遥感和遥测技术在农业监测和预报中的作用, 介绍了GPS、GIS和自动化农机的一体化技术以及数字农业技术系统的构成。  相似文献   
142.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定轨确定的卫星位置、进而计算出的卫星广播星历参数是进行卫星定位的基础。为了分析卫星星历拟合的精度和效率,推导了由卫星位置拟合GPS卫星广播星历参数的数学模型。并用算例分析了影响拟合效率的因素,分析了卫星位置有误差是对于卫星星历参数的影响。结果验证了所给出的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3.
在GNSS载波相位测量中,周跳的探测与修复一直是个重要问题。主要研究了GPS和GNONASS周跳的探测方法,针对相位减伪距法、电离层残差法和M—W组合法三种周跳探测与修复的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利用Matlab编程分别予以实现。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详细探讨和验证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为三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4.
在实时GPS精密单点定位中,能否快速有效地得到高精度的卫星钟差预报值是影响实时单点定位速度和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GPS原子钟的高频率、高敏感和极易受到外界及其本身因素影响的性质使得卫星钟差预报至今都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在目前的卫星钟差预报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利用灰色模型理论、线性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等方法,以IGS超快星历中2004年12月7日卫星钟差观测资料预报8日的卫星钟差为例进行卫星钟差预报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在利用IGS超快星历的前一天的卫星钟差观测值预报后一天的钟差时,线性模型相对方便有效;而灰色模型只要选取合适的模型指数系数,能得到较高精度;但二次多项式模型预报精度较差。利用线性模型能达到或优于IGS超快星历预报钟差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45.
利用日本ALOS-2和欧空局Sentinel-1A卫星获得的尼泊尔地震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同震位移数据,联合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特征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主要集中在150km×100km的范围内,且分为南北两个相邻的形变中心,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抬升量约为1.2m,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沉降量约为0.8m,均位于发震断层上盘.位于形变抬升区的KKN4和NAST两个GPS站,抬升量和南向运动量均达到了m级,而远离震区的其他GPS台水平和垂直观测量均在1cm以内.联合反演得到的断层位错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150km,沿倾向70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5.59m,平均滑动量为0.94m.断层面倾角在浅部约为7°,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大,到垂直深度20km时倾角接近12°;5月12日MW7.2级余震位于主震破裂区的"凹"型滑动缺损区域;主震破裂区的上边界与MBT空间位置十分吻合,主震破裂区主要集中的MBT以北50~60km处,垂直深度为8~9km,倾角为9°,继续向北时主震破裂面以10°~12°的倾角向深延伸,在18~20km可能与MHT交汇.因此,初步判定MBT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46.
给出了用于估计GPS系统硬件延迟的卡尔曼滤波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在卫星和接收机相对硬件延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滤波器初值的计算方法,然后给出了GPS系统硬件延迟和卫星相对于平均值的硬件延迟的计算结果,并对GPS系统硬件延迟及卫星和接收机硬件延迟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它们是非常稳定的,最后通过TEC的计算结果及其与滤波估计的比较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7.
孟国杰  苏小宁  王振  廖华 《地震》2018,38(2):11-27
联合近场GPS测站1-Hz运动学位移、 强震仪加速度波形和全球台站P震相波形作为约束, 以时空滑动分布约束条件和ABIC模型参数选择方法, 结合先验的滑动方向变化范围, 反演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 给出了能够综合反映震源破裂过程的统一模型。 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总体上存在4个主要的破裂区, 最主要的一个破裂区位于震源东北40~120 km, 断层面上的最大位错量约为10 m, 主体滑动分布在2~20 km深度范围, 破裂达到地表; 第二个主体破裂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南段, 最大滑动量达到6 m; 另外2个主体滑动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北段, 但滑动破裂量小于断层南段破裂区的滑动量, 滑动破裂值最大值为4 m, 超过1 m的区域在走向上超过70 km。 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的地震矩为9.5×1021 Nm, 相应的矩震级为MW7.95。 汶川地震破裂表现为单侧破裂, 起始破裂在汶川下方16 km深度, 向东北方向一致性地传播, 过程持续~120 s。 在地震发生后0~10 s内, 破裂集中在震源起始破裂区, 滑动破裂值为~1.0 m, 之后破裂向东北方向扩展, 震后20~40 s是主要的破裂时段。 在40~60 s, 破裂跨越断层南段和北段。 在80~90 s破裂最大值开始下降, 在100~110 s时, 下降为~0.5 m, 在110~120 s时, 下降为~0.1 m。 加入近场GPS测站1-Hz 波形数据与近场强震仪波形和远场长周期体波联合反演, 提高了震源破裂模型的空间分辨率, 特别是浅部滑动破裂区的分辨率, 反演的最大滑动破裂值比不用1-Hz 波形数据反演的结果增大, 表明近场1-Hz GPS波形数据对于揭示汶川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地质构造沉降是地壳的一个长期、缓慢运动过程。开展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GPS监测研究,对地质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高精度GPS高程测量在江汉~洞庭湖平原区构造沉降观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9.
基于GPS观测数据的汶川地震断层形变反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w=8.O)可靠的同震形变位移,较大形变主要在汶川、青川和北川县,其中最大同震形变不在震源处,而在北川县,水平方向达到2.3 m,垂向为0.7 m.并进一步采用分布滑动模型,利用弹性半空间均匀位错理论反演得到同震断层滑动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约束断层滑动特性的反演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断层不仅仅是右旋、逆断层,还伴随着少许左旋走滑及正断层变化.其地震矩张量为2.38X1021N·M,基于反演的断层滑动分布正演的区域同震形变场主要变形区域分别在都江堰-汶川县,北川县,青川县等一带,地表最大变形达到东方向4.5m,北方向0.8m,具有极强的右旋走势,均与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