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5篇 |
免费 | 910篇 |
国内免费 | 13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1篇 |
大气科学 | 2126篇 |
地球物理 | 1020篇 |
地质学 | 703篇 |
海洋学 | 1246篇 |
天文学 | 273篇 |
综合类 | 227篇 |
自然地理 | 7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215篇 |
2021年 | 233篇 |
2020年 | 250篇 |
2019年 | 309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267篇 |
2016年 | 239篇 |
2015年 | 243篇 |
2014年 | 301篇 |
2013年 | 313篇 |
2012年 | 350篇 |
2011年 | 312篇 |
2010年 | 255篇 |
2009年 | 311篇 |
2008年 | 254篇 |
2007年 | 321篇 |
2006年 | 272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82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2010年江淮地区入梅日预报偏差情况,利用2010年6—7月高低空实况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入梅前后湿度、经向风、地转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并结合1985—2005年21 a历史平均状况和近几年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江淮地区入梅前后气象因子变化的规律性、普遍性,丰富了江淮地区入梅预报着眼点。研究发现:有些年份地转西风急流从30°N以南北跳到30~37.5°N区域,对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有很好的预示作用,且其稳定维持,有利于江淮梅雨期降水的持续。70%湿度区北跳到30°N的时间及持续时间对江淮地区入梅日的预报和梅雨期长度有着较好的指示作用。在30~35°N区域内v850 hPa-v200 hPa风速差值的突然增大和江淮地区入梅有着较好对应关系。这为梅雨的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2.
地形对于气流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建立了二维、非静力平衡的数值模式,研究地形对上游气流的阻挡以及大振幅背风波谷与下坡风的形成。结果表明:地形的阻挡效应受地形高度、大气层结及地形非对称性等因子的影响。数值试验与理论分析都证明地形越高、层结越稳定时阻挡作用越强;同样条件下,迎风坡坡度大的地形容易对气流形成阻挡。此外,分析了地形高度、大气层结、地形非对称性以及基本入流大小对背风波谷及下坡风强度影响的规律,并通过一次实际观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43.
对吉林省2005年春季(4月19--22日)罕见的降水天气过程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物理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其逐时自动站风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逐时自动站风场分析的中尺度切变对强降水落区、降水强度和强降水发生的时间都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中尺度切变的形成也与地形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44.
利用1951-2013年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指数和美国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60项指数以及海温和陆地雪盖资料、美国国家冰雪研究中心(NSIDC)的两极海冰资料,使用相关分析方法得到广西寒露风开始期气候影响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寒露风开始期的预测。结果表明:寒露风开始期与前一年9-10月北极海冰面积、当年3月南极海冰面积、前一年6月欧亚雪盖、当年5月北美雪盖、北半球雪盖的相关显著。与前一年9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前一年10月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前一年3月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等指数相关显著。粒子群-神经网络方法预测误差低于逐步回归方法,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5.
基于湖北省气象新能源研究中心光伏电站一年完整的发电数据与同期气象资料,对辐射和发电功率短期预报方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度预报与实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相关系数在0.77以上,均通过a=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光伏发电功率预报的短期方法中,以模式辐照度订正值代入光电转换模型的方法最优,预报第一天的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16。(3)太阳辐射预报及光伏发电功率预报随太阳高度角变化而呈一定的规律性,冬季中午误差最大,夏季晚上误差最小;阴雨天气误差明显高于晴天。如何降低阴雨天气预报时的误差将是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6.
土水特征曲线的通用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土水特征曲线对于研究非饱和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至关重要。根据土水特征曲线可以确定非饱和土的强度、体应变和渗透系数 ,甚至可以确定地下水面以上水份分布。由于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 ,导致描述其土水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也各不相同。因此 ,建立土水特征曲线的通用数学表达式 ,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土水特征曲线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依据这些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形式 ,将其划分为 4种类型。分别由这 4种类型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具有统一表达式形式的土水特征曲线通用数学模型 ,并运用陕北高原黄土土水特征曲线试验数据对通用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7.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2009—2018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塔中地区的风蚀起沙特征,结果表明:(1)塔中地区临界起沙风速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临界起沙风速介于4.47~4.92 m/s;(2)春、夏季是风蚀事件的多发季节,春、夏季沙尘水平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38.9、3298.9 ... 相似文献
48.
The upper layer (above 140 m depth) temperature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near Taiwan was sampled using a coastal monitoring
buoy (CMB) with 15 attached thermistors during July 28–August 7, 2005.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every 10 min at 1, 3, 5, 10,
15, and 20 m using the CMB sensors, and every 15 sec at 15 different depths between 25 m and 140 m. Internal waves and soliton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time-depth plot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Without the internal waves and solitons, the power spectra,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singular measures (representing the intermittency) of temperature field satisfy the power law with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at all depths. The internal waves do not chang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fractal
structure. However, the internal solitons change the power exponent of the power spectra drastically, especially in the low
wave number domain; they also break down the power law of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increase the intermittency parameter.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causing these different effects need to be explored further. 相似文献
49.
Using a simple damped slab model,it was possible to show that a local wind induced 88%(15 of 17)of the near-inertial oscillations(NIO)observed in the mixed layer near the east coast of Korea from 1999 to 2004.The model,however,overestimated the energy level in about two-thirds of the simulated cases,because the slab model was forced with winds whose characteristic period was shorter than the damping time scale of the model at 1.5 d.At the observation site,due to typhoons and orographic effects,high-frequency wind forcing is quite common,as is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energy level in the slab model results.In short,a simple slab model with a damping time-scale of about 1.5 d would be enough to show that the local wind was the main energy source of the near-inertial energy in this area,but the model could not be used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amount of the work done by the wind to the mixed layer. 相似文献
50.
太湖风浪场的计算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探讨了浅水风浪数值模型—SWAN模型应用于模拟内陆湖泊风浪生成和传播变形时的特点。该模型存在不能有效地模拟近固壁边界处风浪场的缺点,以能正确地模拟湖区的风浪场和节约计算时间为原则,确定了计算范围。对太湖进行了风场和风浪场的现场观测。分别利用规范公式和SWAN模型两种方法、根据观测和预报的风场计算了湖区的有效波高,并将计算结果和现场观测值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观测的风场,利用两种方法所计算的太湖风浪场的精度基本相当;在根据观测的风场、利用SWAN模型计算内陆湖泊的风浪场时,需要精心选择恰当的风场;在根据预报的风场预报湖区风浪场时,SWAN模型的精度要高于规范公式的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