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1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1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92篇 |
地球物理 | 281篇 |
地质学 | 275篇 |
海洋学 | 73篇 |
天文学 | 70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852.
基于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 分析发生于2022年6月26日、6月30日和7月2日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强下击暴流的双偏振特征, 探讨其物理机制。研究表明:3次强下击暴流的对流不稳定能量较强, 但垂直风切变较小。6·30风暴和7·2风暴低层较湿, 中(上)层略干, 6·26风暴除近地层外整层较干。在垂直风切变较弱且0℃层高度较高的环境下, 强下击暴流同时伴有高强度分钟降水量(超过3 mm)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强下击暴流产生前, 风暴强度较强且风暴顶较高(超过10 km), 0℃层及以上高度存在超过3.0°·km-1的差分相移率高值区, 表明液态粒子或融化的小冰相粒子浓度较高, 可视为风暴液态粒子质量团的悬垂, 类似于强反射率因子核的悬垂及下降, 诱发强下击暴流并伴有短时高强度降水;由于夹卷层平均风速较小, 该类强下击暴流动量下传机制较弱, 如果空气较湿, 强下击暴流的主要机制为重力拖曳及冰相粒子的融化作用, 如果空气较干, 还应考虑干空气的夹卷蒸发作用。 相似文献
853.
为了研究砂岩顺层挖方高边坡支护工程施工期间及施工后的边坡变形规律和治理工程效果,文章依托北京某边坡支护项目,对边坡在施工过程中的锚索轴力及边坡位移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锚索轴力变化主要分为加速损失阶段、波动阶段以及持续稳定趋变阶段;锚索轴力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坡体内力的变化情况;坡顶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的变化,可以反映边坡深层位移的变化规律和边坡的稳定性;框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组合支护体系应用于砂岩顺层挖方高边坡的支护时,具有较好的支护效果。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该砂岩顺层挖方高边坡的开挖支护过程发现:随着边坡的开挖,坡体位移沿着软弱滑动面向坡角发展,边坡稳定性降低。将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明了该边坡的支护体系能有效地控制边坡的变形。研究成果能为以后类似边坡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4.
以贵阳西二环"5·20"滑坡为实例,对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发育特征和变形破坏特征的分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切脚开挖形成临空面是诱发软弱夹层岩质顺层滑坡,滑坡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型;采用室内岩土试验、工程类比分析和参数反演等方法,综合确定了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应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表明,在天然和饱和两种工况条件下,稳定性系数均小于规范要求,在暴雨或外力作用下形成滑坡的结论,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855.
为了探究钻井支持平台及生产平台组成的复杂多浮体耦合系统在近距离靠泊状态下的相对运动情况,基于多浮体三维势流理论及时域耦合分析方法,计算了半潜式钻井支持平台和张力腿(TLP)生产平台耦合系统在三种不同环境方向,即迎浪、斜浪、横浪下两平台的相对运动和平台间连接栈桥的运动响应,为平台运动分析和栈桥设计提供指导。并将计算结果与水池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为进一步了解多浮体间耦合水动力的影响,计算了该近距离靠泊系统在不考虑浮体间水动力相互干扰下的运动响应。研究表明除在横浪作用外,其他环境条件下的多浮体水动力干扰作用明显,对浮体运动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且有效波高在小范围内变化时,平台间的相对运动幅值基本与其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56.
基于岩石双轴流变试验机得到的具有绿片岩软弱结构面的灰白色大理岩剪切蠕变试验曲线,对绿片岩软弱结构面的长期强度特性和加速蠕变特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个新的非线性剪切流变元件,将该元件与西原模型串联起来,建立1个新的非线性黏弹塑性剪切流变模型,以充分描述绿片岩软弱结构面的剪切流变特性,采用绿片岩软弱结构面加速蠕变曲线,对提出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进行了辨识,得到了绿片岩软弱结构面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参数,对流变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是正确合理的。 相似文献
857.
针对某石油公司油库五号储罐地基基础破坏事故,分析了该储罐倾斜以及部分基础破坏的原因,并依据工程地质条件、各土层的岩土试验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提出了合理的、经济的储罐地基处理方案,满足了储罐基础对地基强度、变形和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58.
针对目前高坝坝址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的一些不足,本文尝试了一种基于地震学理论的坝址区三维地震动场生成方法.基本思路是将地震学和工程学结合,针对设定地震,建立震源-传播介质-坝址峡谷场地数值模型,通过超大规模的数值计算,模拟地震波从发震断层破裂开始到坝址场地的物理传播过程,生成坝址区的三维地震动参数.与传统基于衰减关系的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相比,这一方法可以考虑震源机制、传播介质和坝址峡谷场地效应等三大要素的影响.对于特定的坝址,可以生成符合实际地质构造、区域岩体动力特性以及坝址峡谷地质地形条件的地震动荷载分布,具有针对性,为重大高坝枢纽工程遭遇极端地震荷载作用时的抗震安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859.
为讨论近断层地震动下摇摆-自复位(Rocking Self-Centering, RSC)桥墩连续梁的地震反应及其抗震优缺点。基于OpenSees有限元分析平台讨论了RSC桥墩三维建模方法,通过对6个试验构件的模拟,比较模拟与试验桥墩滞回曲线、预应力筋最大应力等指标,验证了模型准确性。建立设置RSC桥墩和普通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桥墩的上部结构相同的两座连续梁桥,输入3组含有强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波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在0.4 g近断层地震动下,RSC桥墩与普通RC桥墩相比,RSC桥墩的最大位移角为普通RC桥墩的78.1%~97.6%,墩底曲率延性系数仅为普通RC桥墩的24.0%~34.0%,减小了桥墩的最大变形,也减轻了桥墩地震损伤,不利的一点是使用RSC桥墩会导致支座位移增大。RSC桥墩震后的残余位移较小,且预应力筋处于弹性受力阶段,为实现震后桥梁功能的快速恢复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60.
Lead core heating in lead rubber bearings subjected to bidirectional ground motion excitations in various soil typ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Gokhan Ozdemir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2014,43(2):267-28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sponse of lead rubber bearings (LRBs) under bidirect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s when lead core heating effect is of concern. For this purpose, a series of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with a bilinear force‐deformation relation for LRBs. In the considered bilinear representation, the strength of LRBs deteriorates because of lead core heating under cyclic motions. Response of LRBs was studied in terms of maximum isolator displacements (MIDs) and maximum lead core temperature as a function of isolator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 strength to weight ratio, Q/W, and post‐yield isolation period, T).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two sets of ground motions clustered according to their soil classifications. To quantify the interacted effects of coupled analysis and lead core heating on MID, unidirectional analyses were also performed. Furthermore, the efficacy of equivalent lateral force procedure in estimating the MID of LRBs was also tested for the cases in which temperature‐dependent behavior of LRBs was consider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emperature rises in the lead core of LRBs in bidirectional analyses are approximately 50% higher than that of unidirectional ones. I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Q/W ratio and T.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equivalent lateral force procedure gives close estimations for MID with some overestimation even for temperature‐dependent behavior of LRB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