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4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29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343篇
海洋学   197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我国1465个碳酸盐岩油气藏(或储量计算单元)探明储量的统计分析研究,提出了"生储组合分类法",并把这些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划分为湖相型、海生海储型、新生古储型和新生新储型四类。石油地质储量以海生海储型和新生古储型为主,分别占碳酸盐岩油气藏石油总储量的40.11%和37.12%;天然气地质储量则以海生海储型独占绝对优势,占碳酸盐岩油气藏天然气总储量的93.28%。从油公司、盆地、层系、埋深以及油品等多角度进行了探明储量分布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各种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92.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国勇  杨明慧 《世界地质》2004,23(3):295-300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是一种较新的盆地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物理学中有关波的理论为基础,以波动的观点来分析地壳运动,从地层资料入手,通过恢复地层原始厚度,计算沉积速率,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据此进行波动过程分析,借助方程的参数,得到波动周期;通过波动方程对时间积分,可以定量分析剥蚀量;对波动方程进行分析,得到波动过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和成藏旋回。此方法在国内的一些盆地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3.
在山地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以下区域,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的高度分布规律.然而,对沙河-线7个土壤剖面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内,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着高度的降低而增大的反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与两侧的山地和平原地区相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海拔高度150~300m之间的区域内,表层土壤的硅铝铁率陡然减小,土壤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淋溶率显著增大,硅、钛、锰、磷氧化物的积累率明显增大.此处出现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山前"暖坡效应"的存在.较高的气温增大了当地土壤物质的活动性,为其淋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994.
近50年西藏冷暖冬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军  杨志刚  石磊  马鹏飞 《地理学报》2011,66(7):885-894
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2010 年西藏18 个站冷、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年西藏各地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29~1.04 oC/10a,以班戈最大;尤其是近20 年升温更强烈,达0.73~2.36 oC/10a。西藏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6.0%/10a,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各站暖冬频率为32%~52%,强暖冬事件频率为6%~26%;区域暖冬共出现了21 次(年),其中强暖冬事件10 次(年),主要出现在21 世纪初;2006年和2009 年是50 年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暖冬。各站冷冬频率为18%~40%,强冷冬事件频率为2%~20%;区域冷冬站数约以每10 年12%的速率减少。区域冷冬共发生了16 次(年),以20 世纪60 年代居多,其中区域强冷冬事件出现了8 次(年),1962 年是近50 年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冷冬,1968 年和1983 年次之。  相似文献   
995.
采用1948-2007年共60年的NCEP/NCAR资料,计算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可降水量,并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上有一个明显的"湿池",湿池有3个可降水量中心,分别位于高原西南部、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湿池3个中心的可降水量变化有着明显的年代际特征,高原西南部以13.9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高原南侧9.2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高原东南部时间尺度2.6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趋势分析表明,高原西南部的可降水量可能开始增加,而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的可降水量应该依然处于偏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996.
传统的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服务器程序在高负载情况下不能充分利用多核服务器硬件资源,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服务器编程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分析了线程池技术和linux 2.6内核下的I/O多路复用技术各自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在多核服务器平台上结合线程池和I/O多路复用的高性能网络服务器编程模型.通过实验表明,新的编程模型相对于线程池模型和单纯的I/O多路复用模型,其任务平均响应时间只占其它两种模型的8%和29%,而其平均吞吐量则达到了其它两种模型的8.4倍和1.9倍.  相似文献   
997.
Abstract

Conflict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are situations in which actors have diverging opinions on issues of natural resource use. In the literature, among the causal factors for conflicts discussed are resource wealth or scarcity and the role of governance. The evidence, however, is contradictor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more detail, we propose a combined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conflicts. In this way,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local conflicts over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can be achieved. We us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data from pasture management in the Caucasus region, first, to classify conflicts according to the bundle of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and, second, to explore how the causal factors resource scarcity and current governance contribute to those conflicts.  相似文献   
998.
Studies on pool morphologies include reports of over 80% or 90% of pools being associated with structural controls and large obstructions that include boulders, bedrock outcrops and large woody debris (LWD).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 and developmental computer model was created to predict pool formation, spacing and the percentage length covered by pools, riffles, scour holes and runs based on input data that include channel slope, width, the number of small and large boulders, and the number of 10–30 cm, 30–60 cm and >60 cm pieces of wood. The statistical‐empirical model is founded on the idea that boulders, bedrock outcrops and large woody debris provide a physical framework that then controls local water‐surface slopes, velocity patterns and the locations of pools and riffles. The spacing values of individual types and sizes of obstructions are modeled as log‐normal distributions with separate distributions for each obstruction type. Pools are assigned different probabilities of 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the obstruction type. Pool and riffle lengths used to create the subsequent morphology follow their own slope‐dependent, log‐normal trends. A minimum distance develops between successive pools because of the backwater and turbulent conditions needed for pool formation. The total number and spacing of pools, riffles and scour holes thus reflects the number and locations of obstru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ol–riffle couplet. The simulation model accurately captures the number of pools in the modeled data range at 65% of all the verification field sites, and 86% of the verification field sites with a more limited range of width and slope characteristics. Lower levels of prediction capabi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modeled numbers of scour holes and log jams. The model accurately mimics some statistical attributes of pool spacing, and future versions of the model could be developed to improve overall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9.
福建省暖冬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6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3年冬季(上年12月至当年2月)气温资料,分析全省冬季气温变化特点,并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分析全省暖冬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冬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2月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福建省内陆暖冬频率多于沿海;中南部沿海单站暖冬指数上升幅度较大,表明该地区暖冬事件上升趋势更明显;近43年来福建省共出现暖冬15次(年),主要发生在21世纪,其中发生在1999年的暖冬范围最广,强度最大;通过对比,国家《暖冬等级》标准能更合理地对暖冬事件进行时空上的划分。  相似文献   
1000.
为解决极地考察数据表达中的基础地理信息不统一,难以进行成果集成等问题,本文根据极地地理信息多源、异构、分散等特点,提出了基于服务资源池的极地地理信息共享模式。利用资源池调度、多级服务平滑链接、专题地图渲染服务等技术,开发了面向服务的极地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并以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标准底图发布为例,完成了130幅极地底图数据的标准化整理制作与资源共享,所采用的基于服务资源池的极地底图共享模式实现了服务接口让空间数据以地图方式在线共享;后台GIS服务引擎让地图带着空间分析功能共享;服务聚合满足多维度上的共享需求。为南北极考察成果的集成提供了有效保障,也为后续南北极考察成果的表达和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