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709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1056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46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余姚市地处浙东沿海,受2013年23号强台风“菲特”影响,遭受百年一遇强降雨,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因灾损失达200×10^8元以上。通过对余姚159处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余姚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滑坡占本次地质灾害总数的64.2%,主要为小型浅表土质滑坡,中型泥石流2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地形地貌、松散层厚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因素有关,其中松散层厚度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最为明显。文中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通过加强防灾避灾宣传,严格审批农村切坡建房,对重要地段的适当回避等,防治并举,以减轻同类地质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2.
利用1979—2019年4—11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静止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筛选出189例南海台风,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分析南海台风生成前48 h至生成时刻的天气环流和动力、热力条件。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大范围的高海表温度、高水汽含量和高不稳定层结区,其生成前的主要环境背景环流是赤道辐合带、西南季风或东风波等;台风生成前扰动中心常常处于其北侧风切变小而南侧风切变大的过渡带中,少数扰动中心倾向于风切变小值中心附近,风切变与扰动的发展之间无显著相关;扰动中心一般与垂直涡度中心重合,垂直涡度中心是表征扰动自身强弱的物理量,但垂直涡度自身的大小与未来扰动发展趋势关系不明显,而Okubo-Weiss(OW)指数则对于扰动的发展以及扰动位置确定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扰动发展过程中,扰动中心附近存在一个贯穿整个对流层的位涡柱,低层扰动部分与位涡柱中的中低层位涡相互作用,有利于扰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3.
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空间分辨率1°×1°)、台风实况资料及海南省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选取1321号台风"蝴蝶"为研究个例,从天气学原理高低空形势及动力、热力学物理量等多角度分析了"蝴蝶"强度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与高空西风槽是影响此次台风的主要大尺度天气系统,弱冷空气南侵、南海海温偏高及越赤道气流强盛是"蝴蝶"迅速加强的重要原因.西风槽引导弱冷空气南侵使得台风外围环流气压梯度增加,斜压不稳定状态加剧;南海海温达到29℃,海温偏高使台风区域大气层结降低,深热对流发展;105°E越赤道气流强盛为台风提供了充沛水汽和能量.三者共同作用促使台风强度突然增强.另外,低层涡度、高层散度、湿位涡及水汽通量等物理量能够较好地表征"蝴蝶"强度变化特征.低层辐合流入、高层辐散流出为台风的加强提供了动力条件;湿位涡下负上正表明大气热力层结不稳定;水汽通量增加表明水汽条件充足.良好的动力条件、热力条件与水汽条件共同作用,使得"蝴蝶"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强为强台风.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满足我国海洋工程抗风设计需求,在南海某海洋平台定点开展了原型测量工作。通过对海面上82 m和29 m两处开展实测工作,获得了冬季寒潮和超强台风"尤特"影响下的风场现场实测数据。利用非平稳过程分析方法对两类强风过程的脉动风分量、湍流强度、阵风因子、湍流积分尺度和脉动风谱等风场特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脉动风分布的高斯性,给出了湍流强度与阵风因子的非线性拟合参数,分析了不同高度处风场特性剖面变化规律,证明了脉动风实测谱与Von Karman经验谱的良好拟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5.
再分析风场数据至今已发展了约30年,目前人们使用区域乃至全球网格化再分析数据集愈加频繁,但风场再分析数据在强天气过程中的强度明显不足,将风场再分析数据同台风观测数据相融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构建经验台风圆形风场-叠加台风移行风场-流入角修正-叠加背景再分析风场"的基本思路,融合了西太平洋联合警报中心的所有台...  相似文献   
126.
张志伟 《海洋通报》2019,38(5):562-568
基于数字台风网、欧洲中心ERA-Interim、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以及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台风"奥鹿"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奥鹿"移动速度在2 m/s以下时,强风应力产生的Ekman泵是上层海洋响应的主要机制,移动速度越慢,Ekman抽吸速率(EPV)越大,海表温度(SST)降温持续时间短,冷尾迹出现在台风中心位置处。当"奥鹿"移动速度达到6 m/s以上时,持续风应力驱动的惯性泵是主导机制,SST降温持续时间长,冷尾迹出现在台风路径的右侧。惯性泵比Ekman泵持续的时间长,但Ekman泵影响深度比惯性泵大得多。在"奥鹿"经过西北太平洋时,混合层深度(MLD)变浅并伴随着"冷抽吸"作用的出现。上层海洋中"冷抽吸"现象较"热泵"现象影响深度深,持续时间长,在"奥鹿"过境后可持续2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27.
陈锋  董美莹  冀春晓 《气象》2017,43(9):1029-1040
为定量评估地面、探空、飞机报、卫星辐射亮温、雷达反射率及径向风等不同观测资料同化对台风预报性能的影响,本文以2013年严重影响我国的登陆台风菲特为例,利用WRF模式与GSI-3DVAR同化系统开展观测系统试验(OSE)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资料同化对"菲特"(2013)路径、强度、形势场和降水短时预报的相对贡献及可能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资料同化对模拟结果贡献程度有明显差别,其中探空、雷达反射率和飞机报对模拟结果有较大影响,分别"拒绝"这三种资料后模式模拟的高空各要素均方根误差分别上升约54.8%~62.0%、9.2%~16.5%和6.1%~6.4%。(2)对于不同的台风预报效果评估参数,各类资料的贡献率大小排序不同。对高空场和台风路径模拟影响较大的是探空和飞机报,对台风强度模拟影响较大的依次是雷达径向风、反射率、探空和飞机报,而对降水模拟影响较大的依次是雷达反射率、探空和飞机报。(3)各类资料对降水模拟的贡献率随时间变化不同。雷达反射率资料对降水的贡献随着模式积分时间明显下降,而飞机报、探空资料等对降水的贡献在模式积分3 h之后开始出现。(4)资料同化对降水模拟的改进与其对台风路径、水物质及强度模拟改进有关,因此影响高空场、台风路径和强度较大的雷达反射率、探空和飞机报资料,也是对降水模拟贡献较大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8.
将2000—2021年影响山东的15个台风,按大尺度环流形势进行分类,以台风登陆之后500 hPa中纬度是否存在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3类:(1)中纬度有槽且形成闭合中心,台风与槽结合,在山东产生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2)中纬度只有高空槽,降水范围最大;(3)中纬度无明显槽脊,降水量和降水范围最小。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位置分类,可分为3类:(1)副高西伸脊点过120°E且北部边缘过40°N,台风沿副高外围移动,降水最少;(2)副高西伸脊点不过120°E且北部边缘过40°N,高空槽与副高在中国沿海交汇,降水范围广,山东降水与台风位置有关。位置偏西,降水范围大;位置偏东,降水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地区;(3)副高西伸脊点不过120°E且北部边缘不过40°N,台风环流中心较强,降水最强。以700 hPa环流形势分类,分为3类:(1)700 hPa有高压坝,降水范围最小;(2)700 hPa无高压坝,东北地区有冷涡,山东降水量和降水范围最大;(3)700 hPa无高压坝,中纬度存在大槽,降水量均可达大暴雨量级。  相似文献   
12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碧利斯”造成异常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碧利斯”登陆减弱成的低压进入广西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中低层低压环流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为降水云团不断发生和发展提供“燃料”;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异常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0.
利用海底地震仪数据分析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海底布设的海底地震仪(OBS)能比较清晰地记录到海底的环境噪音,而台风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在海底传播的弹性波,从而影响海底的环境噪音,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OBS的数据记录。本文通过分析台风对工作区的整个影响过程中OBS记录数据的振幅变化,再选择合适的滤波方式,首次发现台风产生的风浪及涌浪在短周期海底地震仪的记录数据上有良好的表现特征,指出了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另一种可能的影响方式,并由此得出:1)台风产生的风浪和涌浪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模式不同;2)风浪和涌浪所加强的海底环境噪音的范围和程度不同;3)短周期OBS可以比较清晰的记录涌浪信息,其周期主要是6—8 s,且能量稳定(简称“8秒现象”)。这三点结论为后期的海洋地震研究和海洋学其他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