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03篇 |
免费 | 834篇 |
国内免费 | 11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篇 |
大气科学 | 1156篇 |
地球物理 | 1208篇 |
地质学 | 1442篇 |
海洋学 | 959篇 |
天文学 | 198篇 |
综合类 | 191篇 |
自然地理 | 5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211篇 |
2019年 | 236篇 |
2018年 | 168篇 |
2017年 | 178篇 |
2016年 | 194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292篇 |
2013年 | 292篇 |
2012年 | 240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248篇 |
2009年 | 265篇 |
2008年 | 237篇 |
2007年 | 260篇 |
2006年 | 243篇 |
2005年 | 208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46篇 |
2002年 | 182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4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天然感潮河道水流紊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谱勒三相流速仪,在长江口徐六泾水文观测断面分别进行了涨潮、落潮时中泓与近岸垂线的流速观测,根据这些观测资料,对天然感潮河段潮流紊动的周期、频率、概率密度函数等进行了定量的数学描述,并对时均流速、紊动强度、雷诺应力等沿垂线分布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12.
泥沙絮凝对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LISST-100激光粒度仪等仪器实测伶仃洋河口2013年洪季悬浮泥沙絮凝体现场粒径及水动力、泥沙条件,结合实验室悬沙粒径分析,研究大小潮期间伶仃洋河口泥沙絮凝特征,探讨紊动剪切强度、含沙量、盐度分层及波浪等因素对伶仃洋河口泥沙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伶仃洋河口水体中现场粒径平均值为148.53 μm,大于实验室悬沙分散粒径36.74 μm,河口絮凝现象明显;沉速与有效密度、粒径呈正相关,絮团平均有效密度为153.49 kg/m3,平均沉速达1.13 mm/s;小潮时絮团平均粒径大于大潮,垂向上表底层絮团粒径小、中层大,中底层絮团沉速大于表层。伶仃洋河口水动力、泥沙条件是影响其泥沙絮凝的重要因素,低剪切强度(小于5 s-1)、低含沙量(小于50 mg/L)及高体积浓度有利于细颗粒泥沙之间的相互碰撞,促进絮凝作用;当剪切强度与颗粒间碰撞强度高于絮团所能承受的强度时,絮团易破碎分解成小絮团或更细的泥沙颗粒;伶仃洋河口盐度层化引起的泥沙捕获现象增大中层泥沙体积浓度,有利于中层絮凝体的发育;观测期相对较大的波浪增强水体紊动,增大了水体细颗粒泥沙的碰撞几率,表层絮团粒径随波高峰值的出现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3.
We have employed 10 digital records and computed the spectral magnitude and the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for 18 large earthquakes
(M
s≥6) occurred in Eur-asian belt during 1986–1989. The nine digital stations (CD-SN) distribute all over China and one in Germany.
The spectral magnitudes of various period have different stability among stations. The stability is better for maximum spectral
magnitudemi and seismic radiated energyE, their differences among stations are smaller, especially for the stations where the ray path main penetrates the low mantle.
But the stability of corner period is usually not good. The 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and seismic moment magnitudeM
w is lg (E)=1.5Mw+c, wherec is a constant. The maximum spectral magnitudemi=M
w+0.1, it is consistant with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418–426, 1993.
This work supported by 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Bonn, F. R. Germany. The support is grateful acknowledge. 相似文献
114.
在一个简化的气相化学模式的基础上,比较了Hybrid、QSSA、Sklarew三种计算方案求解非线性化学动力学方程组的差异,并引入误差分配和线性组合两种质量守恒技术,分析它们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案对有机烃类浓度的计算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其它气态物浓度有一定的影响。用QSSA和Slarew方案预测的结果更为相近,而采用Hybrid方案得到的气态物浓度的平衡时间略为提前。从计算效率来看,QSSA方案优于其它两种方案,两种质量守恒技术均能改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15.
亚非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位置及动能异常对中国华北盛夏年代际干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使用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全球再分析数据,通过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法(MS-EVA)研究7-8月亚非急流入口区域的位置及能量变化对华北地区干旱的影响.结果发现:7月亚非急流入口区域在1997年之后有明显的北抬趋势,使得北大西洋及欧洲辐射的能量更易进入急流;8月亚非急流入口区域在1997年后有东... 相似文献
116.
东南亚夏季风中断、过渡与活跃期的区域能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次季风演变过程的能量学研究表明,季风演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能量学特征。中断期,积云加热小,两个转换函数值很小;过渡期,积云加热增强明显,两个转换函数值迅速加大,边界输送作用也明显朝有利方向变化,同时,纬向平均气流变为向季风供应扰动动能;活跃期,大尺度加热变得重要,积云加热维持,两个转换函数也保持大的正值。分析表明,印度季风东传对东南亚季风活跃的触发作用是重要的,但季风活跃的维持则主要依靠区域内部能量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7.
118.
119.
中国新能源发电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各类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建设、运行过程,也会带来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新能源发电技术“低碳”属性的担忧。遵循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对国内外大量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火电和主要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目标,对新能源发电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即使考虑生命周期内的排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仍远远低于火电,新能源发电技术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0.
一次高压型海雾中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2008年3月16—17日在粤西电白出现了一次在高压天气系统控制下的海雾过程。利用这次海雾的综合观测数据,分析了这一高压型海雾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讨论了液态含水量与雾滴平均直径和数密度以及气温、风速、湍流交换等的关系。结果显示:(1)海雾有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海雾过程中的雾滴数有显著的变化,而雾滴平均直径的变化较小;雾滴数变化对海雾的发展、消散起主要作用;(3)在海雾生成和发展阶段,空气的冷却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在海雾的维持阶段冷却机制的作用并不明显;(4)在雾的生成阶段,弱湍流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而在雾的发展和维持阶段,湍流交换减弱,液态水增长,反之液态水减少。湍流交换的强、弱与海雾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