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1篇
  免费   875篇
  国内免费   1014篇
测绘学   538篇
大气科学   336篇
地球物理   1401篇
地质学   2443篇
海洋学   521篇
天文学   339篇
综合类   238篇
自然地理   39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提出旅游业市场竞争态模型,运用此模型可以定量分析、对比旅游市场的现实竞争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研究,确定本地区在旅游高超中的地位,明确现在和未来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为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应用这一模型,分析了新疆入境旅游的客源市场竞争态及省内各地区目的地市场竞争态。  相似文献   
102.
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1994-1995年,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水体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鱼湿地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稻田湿地(P<0.05),季节变化特点为秋季>夏季>春季。异养细菌的数量分布与鱼产量有显著相关关系(r=0.879)。稻-鱼湿地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稻田湿地(P<0.01)。稻-鱼湿地和稻田湿地分别检测出10个和11个属的异养细菌。稻-鱼湿地系统1个生长期细菌的平均生物量为0.973g/m3,生产量为307.5 kg/hm2,所提供的鱼产力为7.0 kg/hm2。  相似文献   
103.
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和环境监测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勘探手段,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随着地球物理反演和成像技术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层析成像技术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的应用,提高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勘探质量和精度。本文献电阻率法层析成像技术的前提条件及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粗浅探讨,最后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沉积厚度与时问平方根和沉积厚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底面不排水时沉积过程中固结的Gibson理论解答以及不考虑沉积时固结作用、底面不排水时沉积后自重固结的Terzaphi理论解答,据此分析了上述两种沉积模式不同沉积速率时目前仍处于沉积过程的土层的固结状态,求算出了停止沉积后土层固结所需的最长时问,指出业已停止沉积数百年以上的土层一般不应处于欠固结状态。  相似文献   
105.
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27年美国首先发现地裂缝以来,各国学者对地裂缝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学者首先从地震研究入手,认为地裂缝的形成受构造因素影响。后逐渐加强研究地下水超采对地裂缝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与地下水开采复合成因观点。我国学者重点对汾渭地堑地裂缝成因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几种成因机理模型,并用GIS技术建立简单的预测预报系统。文章在详细介绍国内、外对地裂缝成因机理和水文特性的研究以及预测、预报工作的同时,对今后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地裂缝的研究正从以往的定性静态描述转向以过程为目标的精确定量动力学研究。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地裂缝的形成与发展,以非线性理论(如分形)对地裂缝系统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与GIS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系统,减少地裂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对它加以利用,是今后地裂缝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6.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不断推进科技进步。表现为着力巩固发展地勘优势,使核心技术得到不断升级和创新,形成强势竞争力。科技进步的核心问题是人。尊重人才的关键是改革用人机制,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  相似文献   
107.
李莹甄  赵翠萍 《内陆地震》2003,17(4):309-316
分析了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前北天山地震活动图像和地震学参数异常过程。5.4级地震发生在2002年北天山4级地震集中活动区空段,震前12项地震学参数时间进程存在中、短期异常,3项地震波参数出现短期异常。震前3个月乌鲁木齐震情窗出现超警戒线异常。震前10天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和震群活动显著。  相似文献   
108.
大型双槽渡槽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得到比较精确的大型双槽渡槽结构的地震反应,根据渡槽结构复杂、影响动力因素较多等特点,采用8结点空间块体单元对渡槽槽身和槽墩进行有限元离散,分别用耦合自由度和多个弹簧单元分别模拟渡槽槽身横向拉杆、加劲肋和盆式橡胶支座,建立了大型双槽渡槽结构地层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中的双洎河大型双槽渡槽的振动特性,并分别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该渡槽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可为该渡槽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陈昌军 《华南地震》2003,23(2):85-89
根据应力波理论,介绍了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桩身完整性检测中的几个应用实例,并对检测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0.
Contrary to many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common empirical correlations from in situ tests consider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fines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the cyclic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of sands. This paper draws upon the integrated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framework in order to study this seemingly not univocal effect. Firstly the effect of fines on the Critical State Line (CSL) is studied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 large data set of published monotonic triaxial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non-plastic fines practically leads to a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CSL in (e–ln p) space.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effect on cyclic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is subsequently evaluated with the aid of a properly calibrated critical state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published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in situ empirical correlations. Both sets of data show clearly that a fines content, less than about 30% by weight, may prove beneficial at relatively small effective stresses (p0<50–70 kPa), such as the in situ stresses prevailing in most liquefaction case studies, and detrimental at larger confining stresses, i.e. the stresses usually considered in laboratory tests. To the extent of these findings, a correction factor is proposed for the practical evaluation of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in terms of the fines content and the mean effective confining st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