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Java对SQL数据库访问的一个常规方式是利用JDBC规范来实现,现就另一途径的连接使用进行尝试,即利用在后台SQL数据库的触发器来辅助实现前台界面与后台数据库两者之间的动态连接。  相似文献   
62.

利用常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GPS大气可降水量及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2016年4月24日清晨和傍晚乌鲁木齐分别出现的短时降水和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短时降水和冰雹天气均与500 hPa中纬度低槽东移有关,短时降水发生在500 hPa槽底偏西急流、低层偏北气流形势下;冰雹发生在高、低空一致西北急流形势下。(2)在低空急流触发下产生短时降水,降水期间存在远距离水汽输送;乌鲁木齐前期短时降水是冰雹发生前低层增湿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向底层下传是冰雹触发的关键因子。(3)短时降水和冰雹均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冰雹云内上升气流异常强盛,其温度和水汽密度廓线陡升较短时降水期间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63.
The Breaking Celerity Index (BCI) is proposed as a new wave breaking criterion for Boussinesq-type equations wave propagation models (BTE).The BCI effectiveness in determining the breaking initiation location has been verified against data from different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with incident regular and irregular waves propagating along uniform slope [Utku, M. (1999). “The Relative Trough Froude Number. A New Criteria for Wave Breaking”. Ph.D. Dissertation, Dept. of Civil and Enviromental Engineering,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Norfolk, VA; Gonsalves Veloso dos Reis, M.T.L. (1992). “Characteristics of waves in the surf zone”. MS Thesis,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Liverpool; Lara, J.L., Losada, I.J., and Liu, P.L.-F. (2006). “Breaking waves over a mild gravel slop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11, C11019] and barred beaches [Tomasicchio, G.R., and Sancho, F. (2002). “On wave induced undertow at a barred beach”. Proceedings of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ASCE, New York, 557–569]. The consider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small-scale and large-scale facilities. In addition, one set of data has been obtained by the use of the COBRAS model based upon the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 Stokes (RANS) equations [Liu, P.L.-F., Lin, P., Hsu, T., Chang, K., Losada, I.J., Vidal, C., and Sakakiyama, T. (2000). “A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 model for nonlinear water wave and structure interactions”. Proceedings of Coastal Structures ‘99, Balkema, Rotterdam, 169–174; Losada, I.J., Lara, J.L., and Liu, P.L.-F. (2005).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a RANS model of wave groups on an impermeable slope”. Proceedings of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WAVES 2005, Madrid].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with the 1D-FUNWAVE model [Kirby, J.T., Wei, G., Chen, Q., Kennedy, A.B., and Dalrymple, R.A. (1998). “FUNWAVE 1.0 Fully Nonlinear Boussinesq Wave Model Documentation and User's Manual”. Research Report No CACR-98-06, Center for Applied Coast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Delaware, Newark]. With regard to the adopt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breaking location has been calculated for different trigger mechanisms [Zelt, J.A. (1991). “The run-up of nonbreaking and breaking solitary waves”. Coastal Engineering, 15, 205–246; Kennedy, A.B., Chen, Q., Kirby, J.T., and Dalrymple, R.A. (2000). “Boussinesq modeling of wave transformation, breaking and run-up. I: 1D”. Journal of Waterway, 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126, 39–47; Utku, M., and Basco, D.R. (2002). “A new criteria for wave breaking based on the Relative Trough Froude Number”. Proceedings of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ASCE, New York, 258–268] including the proposed BCI.The calc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BCI gives a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physical data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trigger criteria, both for spilling and plunging breaking events, with a not negligible reduction of the calculation time.  相似文献   
64.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中的地震速报应急触发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和工作流程。实现此功能是系统集成中的一项工作,通过此项功能可以将地震台网中心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处理系统连接起来,共同完成地震应急触发快速自动处理的任务。  相似文献   
65.
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10月8日也出现了少见的地磁低点位移强震异常.讨论了地磁低点位移的“感应-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66.
国内外对于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虽然并不成熟,但其在油气田、煤田、地热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在分析研究古墓等田野文物被盗时人为活动特点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建立微震动监测网,实现对田野文物防盗掘保护的实时监控的技术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地下半空间介质内地震信号的采集、传输、处理和识别,实现对目标区域内地下挖掘、爆破盗掘等犯罪活动的实时监控和报警.结合河南某古墓防盗掘监控系统的试验研究,详细讨论了系统构成,以及最大限度防止漏报,减少误报的技术措施.近两年时间监测结果表明,利用对盗墓时产生的微震动信号的监测,是古墓等田野文物防盗保护的较为有效的技术途径,弥补了现今安防技术对于地下活动监控的不足.  相似文献   
67.
介绍一个图形化的调整触发检测算法参数的实用工具软件。其操作简单,检测结果直观,并用该工具软件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他是提高检测效果有效的辅助软件工具。  相似文献   
68.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东高红  何群英  刘一玮  解以扬  戴云伟 《气象》2011,37(9):1100-110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发生地存在局地层结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条件。海风锋本身有一辐合抬升区,区域内有弱对流存在;当海风锋移到局地存在层结不稳定且水汽充足的区域,其抬升区的辐合上升运动迅速加强,从而触发该地区雷暴的新生发展;海风锋与迎面移来的雷暴相遇,会对雷暴的加速发展起到加强作用。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分析看到,两条辐合线相交处易激发出强雷暴,雷暴出现在近地层大气暖干区的北端、湿空气的交汇处;海风锋对雷暴的新生发展有明显的触发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69.
王宁  平凡 《大气科学》2019,43(6):1245-1264
精细化的垂直分辨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大气动热力环境和中尺度系统生消演变过程,不同层次高度垂直分辨率的加密对暖区对流系统触发及组织发展机制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针对2017年5月6日(UTC)广州局地突发的特大暴雨受复杂地形影响、其对流中尺度系统局地触发、后向传播及组织化的特点,运用WRFV3.9.1,采用GFS资料较好地模拟和再现了此次大暴雨过程,并进行了不同高度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试验,以探究垂直分辨率对此次暖区暴雨触发及组织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层垂直分辨率加密试验能够模拟出更强的偏南回流、偏东风和较强的低层风场辐合以及较强的温度扰动,进而引起更强的对流触发;中层垂直分辨率加密更有利于大范围的强干冷空气侵入对流系统,其造成的潜热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对流系统发展的重要原因;高空垂直分辨率的加密试验则描述出了对流系统上部与高空急流出流相关的高空辐散中心、对流系统周围的高空强辐散中心以及相邻对流单体的垂直环流,细致再现了对流单体合并为对流系统的组织化过程。  相似文献   
70.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雷达拼图资料,探究了2017年5月初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事件的影响系统及动力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事件的主要影响系统有中纬500 hPa东移低槽、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流层中低层的西南低空急流以及低层切变线。大尺度的低空急流与中小尺度的山区低空急流的叠加使四川盆地东北部形成正涡度柱和低层强辐合柱的动力耦合,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出口辐合上升区与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叠加形成盆地东北部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成为山地暴雨突发的动力触发条件,因低空急流建立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构成暴雨的热力条件。冷空气自低层逐渐向高层侵入是暴雨第二阶段增幅的主要原因。盆地东北部地形是本次暴雨的另一个增幅因子,其对暴雨过程中垂直上升运动有加强作用,秦巴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对暴雨第一阶段的降水量贡献较大,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的辐合效应对第二阶段降水量贡献较大。此外,盆地东北部山地对东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有阻挡作用,使其停滞并旺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