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49篇
  免费   2952篇
  国内免费   3863篇
测绘学   1533篇
大气科学   2236篇
地球物理   2747篇
地质学   9139篇
海洋学   3184篇
天文学   267篇
综合类   1313篇
自然地理   4145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96篇
  2022年   617篇
  2021年   730篇
  2020年   690篇
  2019年   805篇
  2018年   672篇
  2017年   742篇
  2016年   779篇
  2015年   829篇
  2014年   1027篇
  2013年   899篇
  2012年   1130篇
  2011年   1094篇
  2010年   957篇
  2009年   1149篇
  2008年   1037篇
  2007年   1234篇
  2006年   1228篇
  2005年   1134篇
  2004年   1010篇
  2003年   962篇
  2002年   861篇
  2001年   666篇
  2000年   549篇
  1999年   511篇
  1998年   418篇
  1997年   383篇
  1996年   358篇
  1995年   302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236篇
  1992年   217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59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3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兴安岭中南段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包裹体特征、相变行为的系统观察与测定,以及对包裹体气、液相成分的分析、获取了研究区内主要矿床成矿过程中成矿液体的温度、盐度、密度、流体成分、流体的沸腾现象、成矿压力以及PH,Eh,Fo2,还原参数等成矿的物理化学参数,从而为划分矿化蚀变阶段,矿床类型、成矿系列和深化对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尽管矿床属于不同的成矿系列,只要矿床类型相同,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  相似文献   
92.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白垩系勘探前景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江陵凹陷油气勘探的领域之一,白垩系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和争议,白垩系的成藏主控因素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在回顾江陵凹陷的勘探历程和总结归纳前人成果认识基础上,根据SK8-16最新的钻探成果发现,白垩系成藏主控因素①烃源-断层双控是基础;②储层的发育程度影响油气的富集;③后期保存条件是关键;④优越的成藏模式和成藏配置关系是油气突破的重点。  相似文献   
93.
夹皮沟金矿区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而各种预测结果都显示夹皮沟矿区潜在资源可观。本文描述了该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分析了矿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和各种找矿标志,指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4.
以往坡、沟侵蚀关系研究主要限于水沙关系的探讨 ,有关原型尺度小流域坡、沟地貌侵蚀演化关系的定量研究甚少 ,尤其是坡、沟地貌特征对流域切割程度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的定量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在 3S技术支持下 ,根据晋西王家沟小流域 196 7年 1∶5 0 0 0正摄影像图 (DOM )、高程数字化模型 (DEM )和同期、同比例尺地形图 ,利用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了坡、沟地貌特征对流域切割程度的影响与交互作用。研究表明 ,沟谷地在流域地貌演化及地表切割程度中起主导作用 ,在沟间地面积相同时 ,沟谷地面积约为0 1km2 是影响流域切割裂度侵蚀演化强度最大的区域 ,流域面积愈小影响流域地表破碎的程度最大。其沟道流域坡、沟地貌演化机制可用坡、沟水流动能的地貌指标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95.
针对中亚地区的强生态脆弱性、高敏感性特征,有必要开展广域、长期的植被覆盖监测以匹配"绿色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鉴于此,联合Landsat 5和Landsat 8卫星数据集,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地理空间数据云计算平台,估算了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共12期的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1)中亚地区植被覆盖总体水平较低,但也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多数区域植被覆盖趋势较为稳定,哈萨克斯坦丘陵、费尔干纳盆地等区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乌拉尔河流域和锡尔河流域等区域植被覆盖趋势为负。(3)植被覆盖度时序特征上,中亚地区1993—2018年间总体植被覆盖度累积增加3%,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植被覆盖分别增加3.96%和5.86%。(4)裸土区呈退缩趋势,面积总计减少25.9×104km2,低植被覆盖区、中植被覆盖区和高植被覆盖区范围在呈现出的振荡式增加。研究结合遥感大数据和地理云计算对中亚地区进行区域尺度的植被覆盖动态监测,能对中亚地区生态评估和演替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和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96.
唐代人喜欢写鹏,《全唐文》与《全唐诗》中留下了大量与“鹏”有关记载。鹏的形象内涵在唐代的不同阶段是不尽相同的,它与国运联系紧密。初唐,鹏的形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熙熙攘攘、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盛唐,鹏的形象反映了意气昂扬、绚烂多彩;中唐,则回归到对《逍遥游》主旨的阐发,反映出遁世的态度;晚唐,出现了以《庄子》中“蝴蝶”“螳螂”等朝不保夕的小虫为描写中心的文章,表现出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对李唐王朝的离心。  相似文献   
97.
江苏沿江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空间匹配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诚  陈雯  赵海霞 《地理研究》2011,30(2):269-277
根据生态空间保护需求,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方向,是协调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空间关系及进行区域空问调控的重要内容.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在提取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产业分布空间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矩阵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的空间匹配特点,总结了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江苏沿江大部分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空间...  相似文献   
98.
徐元  贾雨少 《海洋工程》2018,36(2):64-72
在总结分析现有整治水位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潮流界以下河段的水沙运动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输沙能力的航道整治水位确定方法。考虑上游来水、下游潮汐为独立事件,统计潮流界以下河段上游来水、下游潮汐不同等级组合出现的频率,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相应组合下河段沿程的潮位、流速过程,以流速四次方代表水流的输沙能力,统计不同潮位等级对应的综合净输沙能力,确定最大综合净输沙能力对应的水位为(最优)航道整治水位。以长江下游白茆沙水道和福姜沙水道为例,计算了所在河段的航道整治水位,并探讨了起动流速对整治水位计算的影响和最高整治水位概念对工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长江河口北支水沙特性与河槽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崇头、青龙港、三条港和连兴港1950~2001年潮汐潮流观测资料和2005年6~7月的大、中、小潮及2007年5月5~10日沿北支河槽进行的两个连续潮周期水、沙、盐的现场观测数据并结合参考2005年的实测地形图.通过对长时间序列(1950~2001年)的分流比、年均流量、潮位、潮历时等数据的整理分析并与近期(1998~2005年)的水文特征值比较,发现随着北支分流量逐渐减少,河槽内强烈的潮波已成为影响北支河槽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青龙港近年来(1998~2005年)平均高、低潮位出现增高,比多年(1950~2001年)平均高、低潮位分别高出15和17cm,是北支河床近年来持续性淤浅的体现;大潮期间北支河槽涨潮含沙量无论量值还是扩散强度均大于落潮,明显表现出河口涨潮槽具有的泥沙运动规律.自2001年以来除少数年份的小潮汛外,均表现出明显的涨潮优势,其中2002年3月大潮的潮量优势流仅为9.42%,显示出涨潮优势十分明显,说明北支河槽近几年来正朝着衰退的过程发展;2005年北支河槽-2、-4和-6 m等深线均呈喇叭状,闭合端指向上游,符合涨潮槽的几何形态;再从河槽类型系数(λ)看,大潮期间λ值均大于1,最大值为31.1,涨潮槽特征显著;而洪季中、小潮各测站λ值均小于1,最小值为0.000 3,A、B两测站在大潮时λ值均大于1,而小潮时又都小于1,显示北支河槽虽主要表现为涨潮槽的特征,但洪季受径流和潮汛影响,其涨潮槽特性不稳定.总体而言,目前北支河槽为一条不稳定的废弃型涨潮槽.  相似文献   
100.
The Jiangaidarina granitic mass(J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gmatic belt in Longmu CoShuanghu Suture Zone(LSSZ)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 integrated research involving wholerock geochemistry, zircon LA-ICP-MS U-Pb ages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was carried out to define the timing, 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JM. Zircon LA-ICP-MS U-Pb ages have been obtained ranging from 210 to 215 Ma, rather than the Early Jurassic as previously thought. Fifteen granite samples contain hornblendes and show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_2 O_5 and SiO_2, indicating that the JM is an I-type granite. All the granites are enriched in LREE relative to HREE, with negative Eu anomalies(Eu/Eu*=0.56-0.81), and have similar trace elements patterns, with depletion of Ba, Nb, Sr and P. These suggest that the JM was fractionated, and this is also prov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oxide elements(TiO_2, MgO, FeOt, MnO, CaO) and SiO_2. Almost all ε_(Hf)(t) values of the granites are between-10.3 and-5.8, implying that the JM has a crustal source intimately related with the South Qiangtang Block(SQB), except for one(+10.2), showing a minor contribution from mantle source.Moreover, relatively low Na_2 O/K_2 O ratios(0.42-0.93) and high A/CNK values(0.91-1.50) reflect that the JM was predominately derived from the medium-high potassium basaltic crust, interacted with greywacke. Our new geochemical data and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imply that the Late Triassic magmas were generated in a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probably caused by slab break-off of the Longmu Co-Shuanghu Tethyan Ocean(LSTO). This mechanism caused the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formed extension setting, offer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heat, and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emplacement of voluminous felsic magmas. Furthermore, the LSTO could be completely closed during the Middle Triassic, succeed by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later the slab broke off in the Late Triass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