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824篇 |
免费 | 12663篇 |
国内免费 | 173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29篇 |
大气科学 | 7595篇 |
地球物理 | 14365篇 |
地质学 | 45834篇 |
海洋学 | 9736篇 |
天文学 | 2303篇 |
综合类 | 5135篇 |
自然地理 | 130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0篇 |
2023年 | 1313篇 |
2022年 | 2472篇 |
2021年 | 2868篇 |
2020年 | 2875篇 |
2019年 | 3331篇 |
2018年 | 2721篇 |
2017年 | 3068篇 |
2016年 | 3351篇 |
2015年 | 3527篇 |
2014年 | 4297篇 |
2013年 | 4151篇 |
2012年 | 4658篇 |
2011年 | 4852篇 |
2010年 | 4115篇 |
2009年 | 4759篇 |
2008年 | 4658篇 |
2007年 | 5046篇 |
2006年 | 4904篇 |
2005年 | 4266篇 |
2004年 | 3952篇 |
2003年 | 3737篇 |
2002年 | 3295篇 |
2001年 | 2849篇 |
2000年 | 2578篇 |
1999年 | 2364篇 |
1998年 | 2040篇 |
1997年 | 1809篇 |
1996年 | 1659篇 |
1995年 | 1401篇 |
1994年 | 1379篇 |
1993年 | 1182篇 |
1992年 | 975篇 |
1991年 | 699篇 |
1990年 | 567篇 |
1989年 | 491篇 |
1988年 | 344篇 |
1987年 | 227篇 |
1986年 | 141篇 |
1985年 | 98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31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39篇 |
1978年 | 39篇 |
1977年 | 26篇 |
1975年 | 4篇 |
1954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21.
山东沂水杂岩中变基性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东沂水杂岩由新太古代岩浆杂岩和中太古代的变质杂岩组成,其后者中的变基性岩石,特别是基性麻粒岩,常与紫苏花岗岩紧密伴生,而且多呈大小不等的包体或呈层状体产出。本文主要对变基性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根据岩石学特征,可将变基性岩分为三类:含紫苏辉石斜长角闪岩、含石榴子石角闪二辉斜长麻粒岩和含尖晶石—石榴子石的角闪二辉麻粒岩。它们原岩分别为安山质玄武岩、高铁镁质玄武岩和玄武质科马提岩(?)。三类岩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有一定差别:第一类含紫苏辉石斜长角闪岩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后二类麻粒岩相变质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为近平坦型或轻稀土略为富集, K、Rb、Ba等元素也轻微富集,其他元素与MORB的比值接近于1。变基性岩中锆石定年结果显示有四组年龄值,其中2719Ma和2560~2607Ma分别代表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年龄下限和上限;2509~2522Ma代表另一期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发生在沂水岩浆杂岩侵入之后;2485Ma和2497Ma代表与流体作用有关的变质作用和新生锆石的形成年龄。 相似文献
122.
塔里木河流域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01年开始实施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提出了以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为核心,以源流区节水改造和干流河道治理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退耕封育保护,有效保护好现有天然林草植被.通过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干涸近30a的台特玛湖于2001年11月16日开始有水,使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得到初步复苏等,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然而,自2007年以来,塔里木河向下游输水已大为减少,仅能输水到中游,特别是2009年水文干旱,塔里木河干流断流达1 100km多,使下游绿色走廊再度陷入生态危机.为此,需要重新审视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从加强源流治理开始,来巩固干流治理成果.认真总结10a来治理经验与教训,针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源流与干流造成的影响程度,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3.
中天山巴仑台地区变形花岗岩类LA-ICP-MS-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巴仑台地区中天山南北边缘的变形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中天山北缘花岗质片麻岩中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630.0±5.0 Ma,代表了中天山微陆基底的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年龄;其变质增生锆石边的年龄为440.9±3.3 Ma,精确限定了中天山北缘洋盆闭合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时代为早志留世。中天山南缘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中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389.5±3.2 Ma,指示出中天山南缘洋壳在中泥盆世向北俯冲形成陆缘岩浆弧;其变质增生锆石边的年龄为362.1±4.3 Ma,精确限定了中天山南缘洋盆闭合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末期。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天山微陆块具有年龄为2.5Ga和1.8Ga的古老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24.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5.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清水河组清一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及岩性油气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钻井、岩芯和测井等资料的分析,清水河组清一段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MSC1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MSC2中期基准面旋回为湖泊相沉积,局部地区夹有辫状三角洲沉积,极易形成岩性油气藏。区域性隔层发育在非对称型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部,有利的储集体主要分布于中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本文采用FLAC软件,通过建筑物基坑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变形的模拟,得出基坑每一阶段开挖及土钉支护条件下的位移发展演变规律,跟踪最大不平衡力变量的变化提出了最佳土钉支护时机。 相似文献
129.
A combination of AMS14C dating and tephrochronology has been used to date late Holocene oceanographic events in a 335 cm marine record, covering about 4600 cal. yr with sedimentation rates exceeding 80 cm 1000 yr−1. The core site is located 50 km offshore on the northern Icelandic shelf. Tephra markers from Iceland serve to correlate the marine and terrestrial records. Especially notable is the presence of three geochemically correlated tephra markers from the Icelandic volcano Hekla (Hekla 4, Hekla 3 and Hekla 1104). Benthic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petrography of the sand fraction of the muddy shelf sediments are used as palaeoceanographic proxies. The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reflect a general cooling trend during the last 4600 yr. A marked drop in sea‐surface temperatures is registered at about 3000 cal. yr BP, corresponding to the level of the Hekla 3 tephra. There is faunal indication of temperature amelioration dur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a cooling again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Periods of ice rafting events are indicated by ice rafted debris (IRD) concentrations, e.g. at around 3000 cal. yr BP and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The former event occurred just prior to the deposition of the Hekla 3 tephra marker, the largest Holocene Hekla eruption. A correlation with terrestrial climatic events in Iceland is presented. A standard marine reservoir correction of 400 14C yr appears to be reasonable, at least during periods with high influence of water masses from the Irminger Current on the northern Icelandic shelf. An increase to ca. 530 14C yr may have occurred, however, when water masses derived from the East Greenland Current were dominant in the area.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