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45篇
  免费   3057篇
  国内免费   3833篇
测绘学   1600篇
大气科学   2599篇
地球物理   2647篇
地质学   8710篇
海洋学   2981篇
天文学   294篇
综合类   1336篇
自然地理   4068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556篇
  2021年   685篇
  2020年   637篇
  2019年   791篇
  2018年   634篇
  2017年   715篇
  2016年   775篇
  2015年   840篇
  2014年   1013篇
  2013年   896篇
  2012年   1126篇
  2011年   1098篇
  2010年   954篇
  2009年   1153篇
  2008年   1050篇
  2007年   1283篇
  2006年   1267篇
  2005年   1158篇
  2004年   1029篇
  2003年   989篇
  2002年   862篇
  2001年   661篇
  2000年   559篇
  1999年   516篇
  1998年   412篇
  1997年   376篇
  1996年   355篇
  1995年   306篇
  1994年   262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211篇
  1991年   169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146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3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水根  王露 《地理科学》2020,40(11):1909-1920
运用协同度模型、空间ESDA、趋势面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模型,分析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7年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减贫效应。研究发现: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协同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偏低,不同板块间协同水平差异显著且有扩大倾向;具有“集聚–分散–集聚”空间循环过程,局部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形成邵阳板块的显著热点区和湘西自治州板块的显著冷点区;协同发展“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更趋明显,“北高南低”分布态势减弱;两者协同发展对农民收入提升、贫困减缓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空间效应分解发现协同减贫的空间正外溢性显著;实施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双轮”协同驱动战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高质量脱贫方略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92.
巩灿娟  徐成龙  张晓青 《地理科学》2020,40(11):1930-1939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对2010—2017年黄河中下游沿线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黄河中下游沿线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由2010年的0.70波动下降为2017年的0.67,且区域内70%以上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动趋势与其一致;② 黄河中下游沿线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呈“U”型区域两侧相对较高,中间区域相对较低的空间分布态势,且空间分布重心始终位于地理重心的北方;③ 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3.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博  田闯  金翠  史钊源 《地理科学》2020,40(8):1266-1275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要求。通过构建海洋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对2000—2014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地级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的空间交互作用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效应影响因素进行甄别。研究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呈显著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交互作用;② 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空间溢出的正反馈效应。影响因素中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海洋环境>海洋产业>海洋人才>海洋资本>海洋科技,对其他地区溢出效应影响的排序为:海洋基建>海洋人才>海洋资本。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海洋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空间分布与产业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L 函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空间分布与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总体上呈东密西疏、东强西弱、东中西段分异的显著集聚分布特征;② 基于主导产业划分的各类开发区在空间上均为集聚分布,集聚强度和规模随距离的增加基本都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集聚形态各异,主要有“单核心”“双核心”“多核心”3种;③ 长江经济带东段地区主要以装备制造、通信电子、汽车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为主,中、西段地区则集聚了化学工业、金属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强经济带上中下游开发区之间的多维良性互动,注重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与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其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世界地理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世界地理作为中国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特指研究中国以外区域或国家的地理学科,是中国特有的学科分类现象。中国地理学的这种内外有别的思想对世界地理发展危害甚大,至今都难以消弭。忽视世界地理研究,就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虞。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繁荣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机制,打造一流世界地理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国际战略需求,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人齐聚一堂,探讨中国世界地理学科发展之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地理学是国家发展的法宝,是立国之本。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赋予地理学特别是世界地理学学科新的重大历史使命。为此,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长,紧跟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树立全球眼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面向可持续发展,团结国内各相关单位,进行跨学科研究,提升世界地理学科为二级学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地理学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学科范式,提升中国地理学科,特别是世界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6.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 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海洋浮游动物采样常使用505μm网目孔径的浮游生物网, 从而导致个体较小的介形类被忽略。文章根据2006年7—8月(夏季)和2006年12月—2007年1月(冬季)在南海西北部海域分别使用网目孔径为505μm和160μm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 比较不同网目所获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差异, 分析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分布特征, 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160μm网目采集的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均高于505μm。基于160μm网目数据分析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 1) 鉴定浮游介形类32种, 其种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 等深线100m以浅海域的种数显著高于100m以深海域(p<0.01); 2) 夏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高于冬季, 夏季丰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雷州半岛东部和琼东近岸, 显著高于外海(p<0.05), 冬季介形类丰度分布较为均匀; 3) 优势种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是近岸高丰度的主要贡献种; 4) 介形类种数与温度和水深呈显著正相关, 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 而与温度和盐度呈负相关。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和粤西沿岸流有助于浮游介形类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域形成较高的丰度, 最高达1252个·m-3。同时, 建议今后研究浮游介形类采用网目孔径小的浮游生物网进行采集以便全面评估其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布放在南海东北部陆坡海域的5套潜标观测到的内孤立波波列数据和孤立波扰动KdV(PKdV)理论,研究内孤立波在趋浅陆架上的传播特征。得出如下结果:1)观测到的内孤立波属于C型内孤立波,即平均重现周期为(23.41±0.31)h。2)内孤立波在西传爬坡过程中,其振幅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与该海域温跃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由观测数据和理论计算得到的孤立波振幅增长率(SAGR)数值接近,表明该海域的内孤立波的振幅变化可以采用由孤立波PKdV方程导出的趋浅温跃层理论来描述。3)随着水深变浅,内孤立波传播方向向北偏移,传播速度减小,即在A,B和D站位,传播方向分别为279°,296°和301°,偏转角度达22°;传播速度分别为2.36,2.23和1.47 m/s,减小38%。  相似文献   
998.
利用WAVEWATCHⅢ海浪模式模拟的1993-2011年中国东部海域19 a冬季逐日海浪场资料以及同期CCMP逐日风场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分析了冬季中国东部海域海浪场与提前0~5 d的东亚大陆地面风场的关联特征。结果发现:海浪场与提前1 d的地面风场的关联更有意义;SVD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分别反映了贝加尔湖以东南下的反气旋式偏北扰动大风(或气旋式偏南扰动大风)和中国东部平原入海的气旋式扰动风场(或反气旋式扰动风场)对中国东部海域海浪的扰动影响。此外,SVD分析还揭示了冬季影响中国东部海域海浪的大风关键区和移动路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风关键区从贝加尔湖以东逐步由蒙古南下影响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最后到达中国东部海域。  相似文献   
999.
202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周年。回眸80年,从1940年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到1953年重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再到1999年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形成现在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几经变迁,历经三代人努力,研究所始终如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着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适逢建所80周年,本文回顾地理资源所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戚伟 《地理科学》2020,40(6):863-873
在解析支撑能力和东北问题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出发建立全面振兴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以地级市为单元对东北三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各地市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差异显著,哈大沿线核心城市的支撑能力较强,西翼城市以及朝阳、七台河、绥化、葫芦岛、铁岭、双鸭山和鹤岗等资源型城市支撑能力较弱。因此未来东北地区在振兴政策的区域分布上应有所侧重,对不同地区施以不同的振兴或扶持政策。在创新、绿色、开放方面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共享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全面覆盖,并重点加强黑龙江北部和辽宁、吉林西翼城市的共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