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6篇 |
免费 | 323篇 |
国内免费 | 3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2篇 |
大气科学 | 582篇 |
地球物理 | 316篇 |
地质学 | 348篇 |
海洋学 | 316篇 |
天文学 | 302篇 |
综合类 | 140篇 |
自然地理 | 6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16篇 |
2019年 | 148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123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79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125篇 |
2006年 | 126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105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鲁东南新石器遗址时空格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史前文化遗址的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分析环境变化对人类聚居地带来的影响,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鲁东南地区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等条件分析遗址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m、坡度0~6°、坡向朝南且距离河流200~2100m的范围内;且遗址点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聚集中心存在迁移现象。由此得出古代人类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度低,坡度小,向阳且靠近水源的地方聚居,且不同时期农业经济类型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人类活动中心的位置分布。探究了鲁东南地区3个时期遗址时空分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中心的聚散特征。 相似文献
22.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了解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argentinus)资源丰度年间变化规律,从而对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打下基础。作者根据2012~2017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评价等数理方法对西南大西洋资源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7年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主要在经度上分布于58°W~63°W海域,纬度主要集中在41°~44°S、47°~48°S两个区域,高平均网次产量(10 t/网)的海域主要在57°W~67°W、41°S~42°S和57°W~67°W、44°S~50°S海域。灰色关联度表明:6年间,以2015年滑柔鱼资源状况最好,其次是2014年,2012年最差,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处于中间水平。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可用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23.
Neophytos Messios Demetrios B. Papadopoulos Nikolaos Stergioula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2001,328(4):1161-1168
Strong magnetic fields in relativistic stars can be a cause of crust fracturing, resulting in the excitation of global torsional oscillations. Such oscillations could become observable in gravitational waves or in high-energy radiation, thus becoming a tool for probing the equation of state of relativistic stars. As the eigenfrequency of torsional oscillation modes is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a strong magnetic field, we study torsional modes in magnetized relativistic stars. We derive the linearized perturbation equations that govern torsional oscillations coupled to the oscillations of a magnetic field, when variations in the metric are neglected (Cowling approximation). The oscillations are described by a single two-dimensional wave equation, which can be solved as a boundary-value problem to obtain eigenfrequencies. We find that, in the non-magnetized case, typical oscillation periods of the fundamental torsional modes can be nearly a factor of 2 larger for relativistic stars than previously computed in the Newtonian limit. For magnetized stars, we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magnetic field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assumed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and simple estimates obtained previously in the literature cannot be used for identifying normal modes observationally. 相似文献
24.
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岛岬湾海岸表层沉积物粒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作者以福建东山岛乌礁湾为典型研究区,通过秋、春、夏3个不同季节海滩表层沉积物的采集和点位测量,综合应用激光法和筛析法进行粒度测定。结果表明,东山乌礁湾海滩表层沉积物以0.16~0.50 mm之间的中、细砂为主,并含有少量的粗砂和细砾,这与区域砂质沉积背景有关;湾内从南到北剖面沉积物粒径由粗砂到细砂逐渐变细,主要受剖面地形、局地物源、季节性风浪作用和近岸往复水动力的影响。时间变化上,各取样站位表现出沉积物粒径粗、细不同程度的多种变化趋势,以秋季为参考,整体上表现为由南到北粒级的变小、增大和稳定,这与东北、南南西季风影响下的浪、潮作用以及沿岸流系格局变化下的水动力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5.
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甲烷柱浓度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gasesobserving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sounder,AIRS)卫星反演的数据产品,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浓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年均浓度由2011年的1817×10-9增长至2018年的1875×10-9,高于东三省、华北平原和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平均年增长量为8.2×10-9 a-1。各省年际增长幅度略有差异,纬度偏低的江西、湖南和浙江三省大气CH4浓度高且增长量偏大,纬度偏高的湖北、安徽和江苏三省大气CH4浓度略低且增长量偏小。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 相似文献
26.
1961 - 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降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近57年(1961 - 2017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最多出现在12月, 小雪和中雪最多出现在11月或12月, 大雪和暴雪在冬末春初出现概率最高。降雪分布为山地大于平原, 平原地区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减少, 降雪高值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降雪强度中心位于长白山区和辽宁中部平原地区。年、 秋季、 冬季、 春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分别为4.7%、 7.0%、 84.4%和7.6%; 辽宁省西部山区和南部大连地区日最大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比例最高, 最长连续降雪日数在2 d以下, 降雪较高纬度地区更为集中。近57年降雪量和降雪强度分别以1.93 mm?(10a)-1和0.11 mm?d-1?(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 降雪日数以2.08 d?(10a)-1速率显著减少; 降雪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等级降雪量的增加, 降雪日数减少主要是微量和小雪日数的减少, 降雪强度增加主要为大雪和暴雪降雪强度的增加。年、 秋季和冬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平均每10年增加0.36%、 0.48%和0.45%, 春季以0.11%?(10a)-1的速率减少。中雪、 大雪和暴雪对降雪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 小雪降雪量和微量降雪日数贡献率减少; 1987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突变后, 微量降雪日数和暴雪日数、 小雪降雪量贡献率改变显著。就区域平均而言, 2001 - 2017年的降雪量较1961 - 1980年增加了27.8%, 降雪日数减少了22.4%。 相似文献
27.
28.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e Program,简称ISCCP)提供的1998—2007年共10 a的深对流路径跟踪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对流系统(Convection system,简称CS)的时空分布及其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江淮地区的CS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多生成于江淮本地及我国中西部地区,呈现以江淮地区为中心的带状分布特征,越靠近江淮区域CS分布越为密集。依据源地不同,将影响江淮地区的CS分为5类,受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各源地CS参数特征差异显著,总体来说CS的水平尺度越大,其生命史、对流云团(Convective clusters,简称CC)数目及水平云温度梯度也越大。其中江淮中心区域(MID)区域CS水平尺度、生命史和CC数目的平均值均为最小;东南(SE)区域CS生命周期以中长周期为主,水平尺度、最大对流比和云温度梯度的平均值最大。梅雨期内江淮地区对流活动频繁,CS的水平尺度大、生命史长、CC数目多。
相似文献29.
Zooplankton samples from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were collected in April/May 1999 with a multiple opening and closing net (mesh size 333 μm)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mesozooplankton, mainly Calanoida (Copepoda), some year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Transient (EMT), a climatically induced shift in hydrography. The samples from seven stations on a transect from the Ionian Sea to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Levantine Basin were collected at closely spaced vertical intervals from the surface to water depths of 4250 m. Data from January 1987, June 1993, January 1998 and October 2001 from the main site of investigation, south of Crete,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before (1987), during (1993) and after (1998–2001) the EMT.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mesozooplankton fauna is dominated by three Calanoida species along the west–east transect, with varying abundances in different depth‐zones: Haloptilus longicornis in the epipelagic zone, Eucalanus monachus in the mesopelagic zone, and Lucicutia longiserrata in the bathypelagic zone. A drastic change in mesozooplankton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ccurred at the main site during the EMT, whereupon increased abundances of Candacia elongata and L. longiserrata were observed in the bathypelagic zone in the following years; L. longiserrata accounted for 43% of the total mesozooplankton in this zone. The hypothesis is posed that the Mediterranean deep‐sea ecosystem is able to respond quickly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memorizes these changes over time. We claim that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climatically induced changes can be easily monitored in the deep eastern Mediterranean Sea using calanoid copepod key species due to the hydrographically extreme, but ‘simply structured’ ecosystem. 相似文献
30.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秘鲁外海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种类,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规律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根据2003—2004年和2006—2009年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生产统计和海洋表面温度(SST)等资料,使用空间距离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各年间渔场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年产量重心的分布都存在一定差异,产量重心在经度上随月份整体上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在纬度方向上1~6月整体上呈向北移动的趋势,7~12月则表现出向南移动的趋势。聚类分析表明,2003、2006和2008年;2004、2007和2009年空间分布格局各为一类。空间距离分析表明,2006和2009年产量重心差异最大,其中前者平均产量重心为82°23′W、12°53′S,后者为81°47′W、14°27′S,南北相差约1.5个纬度。研究认为,渔场分布的月间变化是由茎柔鱼南北洄游所引起的,年间渔场分布差异与SST等海洋环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