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1篇
  免费   647篇
  国内免费   739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747篇
地球物理   1218篇
地质学   1237篇
海洋学   881篇
天文学   1711篇
综合类   244篇
自然地理   103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407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利用1961~2019年贵阳8个地面观测站冬季(12月~次年2月)雨凇观测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气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资料,通过EOF、M-K、小波及合成分析方法,对贵阳冬季凝冻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全球海温场及欧亚水平风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9年贵阳市冬季及各月平均凝冻日数为10.7d,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多,开阳东北部凝冻日数达到20d以上;凝冻日数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12月与冬季凝冻日数变化为显著正相关,突变多发于20世纪70~80年代末,在1980~1990年及2005~2015年出现4a的显著周期变化;强凝冻年500hPa高度距平合成场欧亚大陆的位势高度呈现“北高南低”分布,强弱年差值距平场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表现为“北正南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格陵兰、北美及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一带为正距平;强凝冻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秋季海温距平为负,引起纬向环流加强,水汽交换增加;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偏北强风带南下低空冷锋生成,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到云贵高原东北部与北方的冷空气交汇,为凝冻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2.
费平 《地质与资源》2016,25(1):17-21
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以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大陆块体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为主线,划分了陆块构造演化阶段.辽宁省由胶辽陆块、晋冀辽陆块2个Ⅰ级构造古地理单元组成;Ⅱ级构造古地理单元3个,即辽东陆内、燕辽裂谷、燕辽陆内;Ⅲ级构造古地理单元11个;Ⅳ级构造古地理单元14个.利用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构造古地理单元时空结构演化关系,为研究辽宁省大地构造环境演化提供较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3.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e Program,简称ISCCP)提供的1998—2007年共10 a的深对流路径跟踪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对流系统(Convection system,简称CS)的时空分布及其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江淮地区的CS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多生成于江淮本地及我国中西部地区,呈现以江淮地区为中心的带状分布特征,越靠近江淮区域CS分布越为密集。依据源地不同,将影响江淮地区的CS分为5类,受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各源地CS参数特征差异显著,总体来说CS的水平尺度越大,其生命史、对流云团(Convective clusters,简称CC)数目及水平云温度梯度也越大。其中江淮中心区域(MID)区域CS水平尺度、生命史和CC数目的平均值均为最小;东南(SE)区域CS生命周期以中长周期为主,水平尺度、最大对流比和云温度梯度的平均值最大。梅雨期内江淮地区对流活动频繁,CS的水平尺度大、生命史长、CC数目多。

  相似文献   
184.
利用1960-2014年湖南省88个地面气象站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均一化资料,运用百分位阈值法统计暖日、暖夜、冷日和冷夜数,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湖南省55a以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湖南省暖日和暖夜数呈上升趋势,其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68d.(10a)-1、2.73 d.(10a)-1,冷日和冷夜数呈下降趋势,其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5d.(10a)-1、-2.46d.(10a)-1,夜间增暖幅度大于白天增暖幅度;(2)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暖日、暖夜数呈上升趋势,冷日数、冷夜数呈下降趋势,其中湘北、湘南部分地区变化趋势明显;(3)暖日、暖夜、冷夜数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其突变检验特征较明显,暖日、暖夜分别在2008、2003年突变增加,冷夜在1986年突变减少;(4)湖南省极端气温日数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着长短不同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85.
采用哈密地区6站1975—2014年逐日地面水汽压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哈密各站的大气可降水量、有效空中水资源量、自然降水产出率和人工增水潜力值,并分析了各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哈密地区年平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2560~4327 mm,年均有效空中水资源量约为232~828 mm,占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1/4~1/10;年均自然降水产出率在9%~28%,自然降水产出率与降水量成正比关系。哈密地区的年人工增水潜力理论计算值在844~2399 mm之间,潜力值在夏季最大,巴里坤和伊吾明显多于其它区域。  相似文献   
186.
四川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2008~2013年四川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分析,发现四川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的中心在雅安和峨嵋;从短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以及日变化分布来看,短时强降水在2008年是谷值年;短时强降水集中时段在7~8月,5月和9月短时强降水较少,特别是大量级短时强降水更少;短时强降水出现在00~04时最多,尤其是02~03时。根据落区分型对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建立预报模型,盆地西南部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主要是南亚高压稳定,高原低槽或切变发展配合中低层南风,近地层东北风与西南部地形的辐合抬升更容易触发对流发展,中低层的风场对强降水落区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7.
运用岩浆动力学原理探讨庄河地区光明山花岗岩复式岩体岩浆侵位的驱动力、上升通道、通道最小临界宽度和定位过程,指出光明山花岗岩复式岩体是由其岩浆在区域挤压力的作用下,沿由深大断裂所提供的最小临界宽度呈脉状上侵,并在地壳浅部以岩墙扩张的形式定位而成.  相似文献   
188.
以1986、1996和2006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采用最大似然法分类,并以同期高分辨率的SPOT5影像进行分类后处理,最后分类后变化检测法监测了福州市1986~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转移模式。结果表明,福州市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乡建筑用地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耕地数量却在不断下降。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府决策等因素是福州市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9.
随着愈加快速的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已全面启动,本文结合ArcObjects组件、Access数据库和VC 工具开发了一个土地利用时空分析系统,实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建库、地图查询分析、土地利用时空模型解算等功能。为土地利用时空研究提供功能集成的数据运算与图形处理平台,也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及其修编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0.
An investigation of soil-pile-structure interaction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a large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installed on an elevated concrete foundation (table top structure). A practical method is described for the dynamic analysis, and compared with a 3D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Two commercial software packages are used for dynamic analysis considering the soilpile-structure interaction (SPSI). Stiffness and damping of the pile foundation are generated from a computer program, and then input into the FE model. To examine the SPSI thoroughly, three cases for the soil, piles and superstructure are considered and compared. In the first case, the interaction is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that is, both the superstructure and soil-pile system are flexible. In the second case, the superstructure is flexible but fixed to a rigid base, with no deformation in the base (no SSI). In the third case, the dynamic soil-pile interact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but the table top structure is assumed to be rigid. From the comparison beteen the results of these three cases some conclusions are made, which could be helpful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