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8篇
  免费   1760篇
  国内免费   3310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2749篇
地质学   7845篇
海洋学   95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549篇
自然地理   516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309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472篇
  2018年   399篇
  2017年   395篇
  2016年   475篇
  2015年   484篇
  2014年   555篇
  2013年   545篇
  2012年   578篇
  2011年   562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514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573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477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319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328篇
  1998年   295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塔里木盆地内地表面巨厚的沙层是油气勘探的主要障碍。本文在构造解释中用切除法把地表面低速的、不稳定的沙层切除,然后通过折射波反演方法,得其厚度,从而提高了构造图的精度。  相似文献   
82.
本文讨论了岩石试样在加载全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不同岩石声发射全过程曲线的分类以及类型的确定方法;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油区井下和地表试样进行了统计、分类,确定出该油区泥岩、砂岩声发射全过程曲线存在Ⅰ、Ⅲ两种类型;白云岩、灰岩、玄武岩声发射全过程曲线具有Ⅰ型特征。   相似文献   
83.
油气形成的力化学作用--油气地质理论思考之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传统油气地质学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烃类形成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直接成烃的力化学作用在成烃过程中举足轻重,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在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基础上,结合高分子力化学分析,阐述了力化学作用的基本特点,沉积盆地中应力分布、成烃力化学作用方式、反应类型、影响因素和实验证据以及力化学作用与油气分布,以推进油气  相似文献   
84.
热穹隆构造及其对金矿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亚东 《甘肃地质》1999,8(1):28-32
热穹隆构造是在一个构造活动(逆冲)带中,由沿走向发生的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走向波浪机制)产生的构造穹隆中的热(液)活动事件,或是在这些部位由于中浅成岩浆岩的底辟式侵入而产生的热力性穹隆构造,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机理主要体现在适宜的浅层构造空间,贯深性构造通道及深源(下地壳)的岩浆源和矿质热液源的有机统一,主要的容矿空间为穹隆构造所产生的放射状(或束状)及环状构造裂隙系统。  相似文献   
85.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油田储层裂缝及地应力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大量裂缝发育特征的观察和统计工作基础上,结合油田开发动态和古构造发育史分析等,应用岩芯古地磁定向,差应变和波速各和异性等研究方法,结果认为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发育的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多具高倾角,并可构成规模较大的主裂缝,其在油田注水开发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分析表明,裂缝发育的密度与砂层的厚度成反比,与构造曲率成正比。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北西西向,近东西向裂缝为油田最有效裂缝组系。  相似文献   
86.
ABSTRACT

There are voluminous ultrahigh pressure-related orthogneisses and minor metamorphic supracrustal rocks in the northeastern Sulu UHP terrane (NSL), East China. The tectonic affinities of the supracrustal rocks are crucial for unravelling the deep continental subduction processes and locating the tectonic suture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CB) and North China (NCB) block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report new zircon U–Pb ages and Hf isotope data for the supracrustal rocks and metagabbros in the Zeku region of the NSL. In the Zeku region, the supracrustal rocks are spatially associated with granitic gneisses, metagabbros, and eclogites. Detrital zircon U–Pb analyses yield ages between 3.39 and 0.65 Ga that cluster as three major age populations including (1) 2.15–1.68 Ga with two subpeaks at ~1.83 Ga and~1.97 Ga, (2) 2.45–2.15 Ga with a peak at ~2.37 Ga, and (3) 0.79–0.65 Ga.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mall age population between 3.39 and 2.61 Ga. The youngest age population of 0.79–0.65 Ga indicates that the Zeku supracrustal rocks must have been deposited after 650 Ma rather than during the Palaeoproterozoic as previously thought. The 210–190 Ma metamorphic ages suggest that the Zeku rocks were affected by Triassic collision–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Most of the Archaean-Palaeoproterozoic zircons have negative εHf(t) values and two-stage Hf model ages concentrating at 2.4–3.4 Ga (peak at ~2.9 Ga), indicating that source rocks of these zircon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recycling of ancient crustal material. These ages, together with the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rock assemblages, indicate that the Zeku supracrustal rock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rocks of the northern Yangzte Block and have a tectonic affinity to the SCB, rather than the NCB. Our results, together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upracrustal rocks with different zircon U–Pb ages and tectonic affinities in the NSL. On the basis of new data, we suggest that the surface boundary between the SCB and NCB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complicated tectonic mélange zone rather than a single fault.  相似文献   
87.
广东从化石岭碱性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广东从化石岭碱性杂岩体进行了1:1万地质调查和填图,并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力学研究。其结果表明:杂岩体由霞石角闪石正长岩、角闪石正长岩、墨云母正长岩等岩性组成,为A-型花岗岩的分异结晶作用所形成,产于板内引张构造环境,与深大断裂有关。岩体本身已构成霞石正长岩矿床,具有较高的工业利用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8.
胡巍  隋旺华 《岩土力学》2011,32(Z1):743-0748
运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破裂井筒的各种治理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评价了钢圈加固和喷射混凝土套壁、壁后注浆、地面注浆、开设卸压槽等各治理措施的工程效果。结果表明,钢圈加固和喷射混凝土套壁强度相对较小,适合紧急的抢险处理和防止破裂混凝土坠落,难以维持井壁的长期稳定;破壁注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井壁与土层相对位移的增大,防治井筒破裂效果良好,且预防性壁后注浆效果更为突出;地面注浆防治效果明显,在注浆孔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孔位的合理选择对保证地面注浆防治效果至关重要;卸压槽可以有效吸收纵向变形以抑制破裂井壁的发展,其开设在破裂处上部时,效果最好。分析结果可用于指导破裂井筒治理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89.
高俊丽  张孟喜  张文杰 《岩土力学》2011,32(11):3225-3230
高密度聚乙烯(high-density polyethylene,简称HDPE)土工膜与土之间的抗剪强度较低是填埋场沿底部衬垫失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糙面土工膜与黏土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大,但随着应力积累,糙面土工膜很容易被拉裂,或者由于表面的颗粒被磨掉而使界面摩擦性能降低。在传统土工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非满布单层加肋土工膜,并进行大量的界面直剪试验,研究在不同正应力和加肋间距下土工膜与砂土之间的界面特性、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条状土工膜提高的是黏聚力,其内摩擦角有所下降,而块状土工膜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随着加肋间距的减小,黏聚力逐渐的增大,而内摩擦角超过一定值后,又随着加肋间距的增加逐渐减小,这说明加肋间距存在一个最优值。加肋土工膜相比于光面土工膜、糙面土工膜,在提高界面抗剪强度的同时,依旧保持其较好抗拉裂性能,是一种较好的新型土工合成材料。  相似文献   
90.
研究各向同性地基中含一个圆柱形弹性夹杂的地基沉陷问题。考虑全场的应力、变形特征,运用复变函数的罗朗级数展开技术,构造合适的应力函数,结合夹杂的边界条件和无穷远的性态,获得了全场复势的解析表达。数值结果显示:由于两相材料剪切模量之比的不同,在某个范围内沉陷量大于基底中点沉陷;在这个范围之外,则小于基底中点沉陷。当夹杂埋深为夹杂半径的5倍以上时,就可以运用所得结果,而不致引起太大误差;含圆形隧洞和刚性夹杂的问题可作为特殊情况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