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0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659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648篇
地质学   2177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本文分别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区域1/100万现今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1/50万燕山期、新构造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模拟和分析。区域模拟结果表明:坝区不存在发生大于5级地震的构造应力场背景,库首区模拟结果表明:坝区不存在发生大于3级地震的构造应力场背景。  相似文献   
912.
伶仃洋南部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资料研究了伶仃洋南部断裂构造的位置、延伸方向和产状特征。结果表明,在伶仃洋南部的断裂是陆域断裂在海域的延伸,以基岩断裂为主,少数断裂影响到第四系沉积物,并表现出分段活动性。海域NE—ENE向断裂与两侧陆域的NE—ENE向断裂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NE—ENE向断裂构造体系。NW向断裂活动时代晚于NE—ENE向断裂,其右行走滑运动将NE—ENE向断裂截切和错移。形成这一构造格局的主要动力来自新生代以来南海的拉张作用以及澳洲板块南北向的推挤作用。  相似文献   
913.
针对侧风、强风、湍流等飞行环境容易造成航空影像运动模糊,严重影响航空影像质量,同时航空影像数据量大,手动挑选模糊影像费时费力的问题,为了提高航摄内业人员的工作效率,该文研究一种适用于航空影像的自动模糊探测方法,以主流的无参考再模糊算法Reblur和无参考结构清晰度算法NRSS为基础,结合航空影像具有丰富地物的特点,对影像进行分块处理,计算所有字块的Reblur和NRSS模糊探测值,最后得到整幅影像的模糊探测值。其中,再模糊算法通过计算待测影像和参考影像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方向上的灰度变化来评价图像模糊度;NRSS算法在结构相似度SSIM算法基础上加入梯度信息提取和高斯滤波等改进,通过计算结构相似度评价图像模糊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文研究的无参考模糊影像探测方法适用于航空影像数据,其评价结果与人眼主观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够准确地缩小模糊影像的查找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航摄内业效率。  相似文献   
914.
针对船舶与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CFDST)导管架平台碰撞问题,利用ABAQUS/Explicit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导管腿导管架数值模型,对船舶碰撞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1 m/s、2 m/s和3 m/s的3种碰撞速度下工况下导管架抗碰撞性能、耗能及损伤。从碰撞力、碰撞区域变形以及导管架能量耗散等方面详细研究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导管腿作用下导管架整体的损伤模式和动力响应。结果表明:CFDST导管架在船舶碰撞荷载作用下主要由CFDST导管腿耗能,有效控制了结构整体位移变形,提升了整体刚度,有效发挥平台各构件之间组合耗能,结构抗碰撞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15.
吕建生 《黄金地质》1999,5(3):32-36
构造层次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由一定方式的构造力作用在岩石或岩石组合中形成一套特定的构造形迹群,不同类型、样式及组成的构造形迹群代表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构造变形产物。与此相应又有深部,中部及浅部层次的划分,以及居于其间的多个过渡类型。不同层次构造变形的代表性物质组成是变晶糜棱岩带(构造片麻岩带)、糜棱岩带,构造片岩和破裂岩等。据此提出深层次构造变形与变晶糜棱岩型金矿有关、中、深层次构造变莆  相似文献   
916.
在应用地质力学方法系统划分中国北方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构造体系控盆、控油气源区、控油气聚集带、地应力控制油气、低次序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发育新华夏系、西域系、纬向系、祁吕贺兰山字型等构造体系,控制了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的成生发展。构造体系具有六个特征:阶段性、迁移性、继承性、差异性、转换性和复杂性。构造体系在多个方面控制油气分布,包括构造体系多级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叠加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复合联合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多期控制油气、低序次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分布等。以构造体系控油为主线,综合考虑油气成藏条件,指出了油气聚集有利区。在优选的有利区中相继获得了新的油气重大突破和发现,证实构造体系控油研究及油气聚集有利区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这些有利区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17.
森林的高度和垂直结构剖面都是重要的森林空间结构信息,极化干涉SAR的出现使定量获取森林结构参数成为可能。在分析比较三阶段法、DEM差分法和相干幅度法估计森林高度的基础上,采用相干幅度算法提取的树高,通过勒让德多项式展开以及单基线极化干涉数据提取森林的垂直结构剖面。利用仿真SAR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表明,通过极化相干层析技术,能够获取准确的森林垂直结构函数。  相似文献   
918.
系统结构模型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结构模型是一种描述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 ,是概念模型到定量模型的中介 ,特别是对一些难以量化的系统常采用这种模型加以描述。以往矿产勘查系统模型对系统要素结构分析不够深入。文章在系统结构模型介绍的基础上 ,以滇西北地区喜山期富碱斑岩有关Cu Mo Au矿产勘查为例 ,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本区该类矿产勘查的系统结构模型 ,对模型要素的矿产勘查意义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19.
通过对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磁组构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岩石磁化率百分率的各向异性H值较高,均大于10%,这说明岩石曾经历了较强烈的韧性变形。根据岩石最小磁化率从主轴K3方向推断的岩石变形期,最大的主压应力方位主要有SN向、NE-SW向、NW-SE向。岩石磁组构费林(Flinn)图解表明,大部分岩石磁组构具有磁面理发育、磁线理不发育,岩石磁化率量值椭球体呈压扁状的特点。部分岩石磁组构还具有磁线理发育、磁面理不发育,岩石磁化率量值椭球体呈拉长形的特点。因此,该区域构造应变型式具有压缩应变和拉伸应变二种型式。岩石磁组构研究还表明,该区具有SN向挤压、NW-SE向挤压、NW-SE向伸展滑脱三期构造应力。这说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岩石曾经历了SN向逆冲推覆构造作用,NW-SE向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和NW-SE向伸展滑脱构造作用过程。构造应力场的转变及其构造作用,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自白垩纪末~始新世晚期发生的弧~陆、陆~陆碰撞,和始新世晚期以来,强烈的陆内汇聚造山与青藏高原剧烈隆升,及区域伸展滑脱构造作用过程的响应。  相似文献   
920.
Summary The earthquakes of 19 September 1985 (18.2° N, 102.7° W and a magnitude of 8.1 Richter scale) and of 20 (17.6° N, 101.8° W and a magnitude of 7.5 Richter scale) September 1985, caused the total or partial destruction of more than 2000 structures in Mexico City. The most affected areas are located along the fringes of and bordering old roadways, earthworks (dikes), aquaducts and pre-hispanic population centres. Ancient construction artificially modified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basin of the Mexico Valley Lakes making the sub-soil of Mexico City more rigid near to the surface, and producing deviations of the surface seismic waves (Rayleigh waves and Love waves). Also, when earthquakes occur on the Pacific coast, seismic waves travel quickly through plutonic, metamorphics and continental and marine rocks of different ages, having high seismic velocities. When the seismic waves enter the poorly consolidated lake sediments having low seismic velocities in the Mexico City Basin, they produce an energy buildup that causes the phenomenon called magnification.There exists a direct relation between the amplification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presence of rigid bodies that are buried in the sub-soil. The length of these bodies is of the order of tens of kilometres horizontally with thicknesses less than 50 metres. These Rigid Barriers produce reflections and refractions of the surface waves along their borders with destruct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building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s and the houses damaged and destroyed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prehispanic construction on the sub-soil has been made which shows that the most damage happened in the borders of old roadways (i.e. Tlalpan road), perimeter walls (i.e. San Lazaro), aqueducts (i.e. Chapultepec Avenue), pyramids (i.e. Templo Mayor) and population centres (i.e. Tlaltelol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