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49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陈宇  王蕾  杨超  张莹 《气象科学》2017,37(6):832-838
本文利用辽宁省大连市2007年1月—2011年12月连续5 a的闪电监测数据,分析了大连地区闪电频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雷电频次和强度构建雷电危险度综合指数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地区闪电高发期集中在6—8月,该段时间内闪电数超过全年闪电总数的80%;6、7月雷电明显集中于午后和夜间,而从8月开始雷电发生时间向凌晨时段集中,午后明显减少,夜间闪电次数略高于白天。大连地区大部分区域的平均雷击密度值低于10次·km-2,两个极大值中心位于长海县和普兰店市;大连地区大部分区域的平均雷击强度值介于5~30 k A之间,平均雷击强度的极大值中心位于主城区、金州区、瓦房店市西部及庄河市东部,最大可达98 k A。本文依据模糊函数法综合闪电频次与雷击电流,构造雷电危险度综合指数预测模型,并以2011年4月14日雷击灾害为例,预报雷电危险度等级为4级。该模型可对大连地区的雷电危险度等级进行预测并发布预警,更加直观、方便、高效地为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相似文献   
172.
宋利宏  朱光  赵田  林少泽 《地质论评》2016,62(2):400-418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上出露了一系列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记录了丰富的变形过程。本次与前人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该区经历过两期岩浆活动,分别是中—晚侏罗世(167~148 Ma)和早白垩世(130~112Ma)。区内晚侏罗世蚂蚁山岩体记录了切过该岩体的一条北北东向左行韧性变形带,是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的产物。该走滑变形带在走滑隆升中又被脆性平移断层所叠加。走滑活动时间可以限定在148~130 Ma之间。研究区在130~112 Ma期间转变为强烈的伸展活动,区域拉张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并伴随着岩浆活动与区域隆升。在此伸展过程中,中—晚侏罗世荆山—涂山岩体与早白垩世淮光岩体记录了深部韧性伸展拆离变形带抬升至浅部被脆性正断层所叠加的变形过程,而其它岩体内均记录了地壳浅部的脆性正断层活动。这些岩体的变形记录,指示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发生在148~130 Ma期间,提供了在早白垩世克拉通峰期破坏中目前非盆地区构造过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3.
转换—伸展型盆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转换-伸展型盆地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其发育机制,走滑带的盆地,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沉积盆地,具有显著的不对称结构,其一例为陡倾的走滑断层,另一侧为与之近于平行的缓倾的正断层,表明盆地的发育受走滑作用及垂直走滑断层的拉伸双重机制控制。  相似文献   
174.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在兴  肖尚斌 《地质论评》1999,45(7):618-626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的分布在平面上具有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点,时代分布上,具孔店组、沙三段、沙一段、馆陶组4个相对富集时期和层位。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莫霍面隆起幅度和以郯庐断裂带为主的具走滑性质的深大断裂带控制了全区火成岩的分布概貌;坳陷内部与走滑断裂带相伴生的大断裂控制着火成岩的分布型式;凹陷内局部古应力场和古地貌决定着各期火成岩直接分布样式。  相似文献   
175.
南沙超壳层块边界断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超壳层块被性质不同的超壳断裂所围限,北张南压,东西剪切,共同以南沙软流圈顶面为拆离面而系统运动。其新生代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K2—E12,北界伸展,古南海向南俯冲,西布增生楔形成;E22—E13,西南海盆扩张,西布增生楔碰撞造山;E23—N11,中央海盆扩张,米里增生楔形成,北巴拉望南缘“A型”俯冲;N21—现在,南部边界大规模逆冲推覆造山,南海扩张停止  相似文献   
176.
THE GROWTH MODE OF ALTUN FAULT AND IT'S DYNAMICS  相似文献   
177.
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中砂砾质楔形体的定量统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一侏罗系沉积纪录可以看出,早中侏罗世以后整个盆地地层构型为一个板状特征,但在其近造山带一侧的盆地边缘又有大量的冲积粗碎屑存在,砂砾质粗碎屑楔形体在早中侏罗世主要位于龙门山前缘中北段,而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则明显地向南西方向迁移,盆地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和不同成分的砂砾质粗碎屑楔形体的时空展布显示物源迁移明显,这是龙门山造山带走滑作用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8.
2013年8月31日5.9级地震的震中地区位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北边界附近,地质构造复杂,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与NW向的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在此交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断裂带的曾大同断裂、里甫-日雨断裂带、郎中断裂、古学断裂等晚更新世—全新世表现出明显的活动迹象,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逆冲滑动分量,其全新世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3.5~4.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1.1mm/a。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具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水平滑动速率为1.7~2.0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6~0.7mm/a。该断裂与金沙江断裂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北边界。它是青藏高原EW向伸展作用下的一条重要的右旋走滑断裂,起着调节高原物质向SE运动的作用。据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震源机制解资料和滑坡崩塌体展布位置分析认为,2013年奔子栏M5.9地震的发生与德钦-中甸-大具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9.
人防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备工程,人防警报系统是人防系统的神经和耳目,是《人民防空法》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必须要求,战时用于人民防空,组织人员疏散时的告知手段,平时兼负着防洪、防震、防台风等抗灾救灾、旅游景区游客疏散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警和紧急报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由于多安装在既有建筑物中的人防警报系统不能被原有防雷装置完全保护,因此人防警报系统遭到雷击频率比其他行业的高。通过调查人防警报系统遭受雷击现场,分析了雷击事故原因,剖析出5种雷击危害和遭受雷击的途径,揭示了人防警报系统存在的5种雷击安全隐患,并针对人防警报系统特点提出了全方位的雷电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0.
闪电定位资料对仪征储油罐雷灾成因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民学  罗慧  焦雪 《气象科学》2007,27(6):679-684
本文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结合雷电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的结果,探讨2006年8月7日发生在扬州市仪征油罐雷电灾害事故。综合分析发现当时强对流回波达55 dBz、顶高14 km;在距油罐1 km范围内有闪电13次,负电荷集聚、强度多在20~50 kA之间。此次雷灾事故的直接致灾原因是强大的感应雷电脉冲电流在储油罐罐体与浮顶两根连接电缆上产生较大的电压,导致储油罐罐体与浮顶之间在密封处产生闪络,引起油汽外泄燃爆成灾。为减少此类雷电灾害的发生,提出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