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1篇
  免费   907篇
  国内免费   1835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2133篇
地质学   3256篇
海洋学   72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74篇
自然地理   40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沟谷的隧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研究沟谷应力场的一般规律对于岩爆机理和岩爆预测研究是重要的。V字型沟谷应力场的弹性解析解表明,在沟谷横断面上,存在一个大致平行于沟谷轮廊线的切应力高值区;在轮廊线的内法线方向,切应力单调减小,直至过渡到正常应力区,沟谷的隧道效应是显著的。沟谷的下切形成的二次应力场除了关于沟谷中线基本对称外,不具备轴对称特征,从坡顶到坡角,切应力高值区内切应力量级和高值区的宽度逐渐增大,在沟谷正下方达到最大,甚至有可能突然增大。沟谷深度和坡度越大、构造应力量级越高,切应力越大;在沟谷横断面上,塑性区的厚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变化,坡顶大,中间小,沟谷正下方又增大  相似文献   
102.
主应力轴旋转对剪切带形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软土的剪切带形成对于研究土的工程性质、土体稳定性评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可以考虑主应力轴旋转影响的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关口-太田模型, 分析主应力轴旋转对剪切带形成的影响, 得出最可能发生局部剪切变形的方向同主应力轴的旋转角有关, 但主轴旋转对激发变形局部化失稳的影响不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3.
冰川沉积物成因确定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冰川沉积物的成因鉴定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体现在讨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的成因确定问题方面,传统地质学从冰川沉积物的沉积学和地貌学特征方面来讨论其成因受到了挑战,本文试图从沉积砾石中寻找与冰川成因直接相关的应用信息,进而提出用砾石的声发射应力测量法确定其冰川成因的新认识,首先对现代冰川砾石进行声发射应力测量,将此测量值丙与 石所受的实际铅直应力值比较,研究显示二者对应很好,说明冰川砾石是能够记忆上覆冰层所造成的应力,其次,无争议的第四纪冰川砾石亦具有对应的应力记录,最后讨论了有争议的庐山地区第本四冰川沉积,研  相似文献   
104.
燕山地区现今的构造、地貌景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而形成的。从沉积建造及构造形变特点来看,自元古宙至古生界,本区构造运动平缓,建造和改造的特点主要反映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是燕山地区主要造山作用期,基本特征是强烈挤压形成线状褶皱及推覆构造系统。
中生代时期,本区构造形变显示水平应力作用的主导性,新生代时期,则以均衡代偿导致的隆升作用为主。本文侧重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及变形挠度场的重塑,借以恢复本区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形成的力学过程及运动程式。   相似文献   
105.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力场。这些层中最大压应力方向可分别采用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平分线、震源机制解和井孔应力测量等方法加以确定。根据对亚洲中—东部下层与多震层应力场的对比表明 ,大部分地区二者的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表明了下层对上层的控制 ,这对了解板内应力场的一般趋势与格架提供了基础。靠近驱动边界的局部地段 ,由于上部地壳直接的传递作用 ,往往导致上、下层应力方向的显著偏差 ,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了解深浅层联系和差异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6.
莺歌海盆地周边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莺歌海盆地周边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分析表明,该舅地形成和演化构造应力场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古新世末至早渐新世印支地块快速向南东方向挤出,同时伴随着地块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第二阶段,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运动逐渐减弱,华南地块整体仍然相对稳定。莺歌海盆地处于左旋剪切状态。第三阶段,中、晚中新世随着印度地块逐渐楔入欧亚板块内部,印支半岛的挤出运动进一步减弱。至中中新世末,华南地块整体开始挤出。第四阶段,上新世一第四纪印支地块相对稳定,华南地块挤出运动继续进行,两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呈右旋剪切运动。莺歌海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应力场演化受太平洋板块、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控制。其中,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所导致的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相对运动,是决定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7.
杨忠  秦咏梅 《贵州地质》2001,18(4):257-259,267
受浅埋岩层影响,土质地基易产生应力集中。一方面,应力集中程度过大易使地基发生强度破坏,另一方面,应力集中促使厚度偏薄地段产生较大的沉降,从而使整个地基的变形趋向协调。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以叶戈罗夫(К.К.ЕГоров) 关于应力集中理论为基础,以工程为实例,分析了不均匀地基中应力集中程度与基础宽度,压缩层厚度的关系,计算了应力集中对地基强度与变形的影响,提出了在不均匀地基的计算过程中不宜应力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08.
在围压(外压)或孔压(内压)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致密砂岩及泥页岩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及机制仍有待厘清.本研究从Terzaghi有效应力理论和国内学者提出的新有效应力概念出发,基于松辽盆地高台子组致密砂岩、青山口组泥页岩三向动、静态泊松比测定结果,剖析了两类岩石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岩石样品三向泊松比变化曲线的分布呈现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9.
在胶东地区招远-平度断裂带上的大磨曲家金矿区选取了典型的构造区域进行岩石磁组构研究。沿着断裂带在不同构造部位的36个采样点钻取了112个定向岩心样品,所有样品均沿勘探线布置。磁组构研究显示,研究区以弱磁性岩石为主,总体上,胶东群变质岩的磁化率值较高,而玲珑黑云母花岗岩的磁化率值较低,尤以碎裂程度高的强蚀变岩的磁化率值最低;磁化率各向异性方位主要为NE向挤压,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与大磨曲家矿区的区域挤压应力方向是相同的;对具不同程度矿化的81线的Au含量与80线磁组构各向异性度(P值)进行对比研究发现,P值与金品位呈负相关关系;弱矿化糜棱岩中的金矿化在磁面理发育的岩石中较为发育,成矿晚期,Au元素含量随着岩石磁性的减弱而增加,特别是在强应变后弛豫阶段矿液充填于相对张性的石英脉中Au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0.
复合地基是通过褥垫层的调整作用,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作用,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基于复合地基的实际工况,设计了一种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系统,既体现了褥垫层的调整作用,又可测得复合地基中桩体、桩问土、复合地基的荷载与其相应的沉降,同时可得出复合地基受力过程中桩土荷载分配过程与桩土应力比,提示了复合地基工作机理。通过工程实例测试,探讨了复合地基的工作机制,为复合地基的科研、设计与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