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86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3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91.
李繁荣 《地理科学》2021,41(12):2158-2167
基于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建立基于“三生”空间系统的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策略。乡村功能的优化转型,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提供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研究表明:① 生产功能优化转型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活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优化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生态功能强化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组织功能复兴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整体功能优化需要乡村人才振兴。② 乡村振兴必须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布局,按照不同类型乡村发展特点,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③ 以乡村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过程中,要有效发挥乡村振兴政策和制度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92.
自国家“十五”规划起,中国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以填空白、补短板、大规模设施建设为主,但近年来人口的增长、流动、空间集聚和生活方式等均发生了新的显著变化。以人为本,科学实施“交通强国”国家战略,亟待开展适应人口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十四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从人口与交通系统耦合协同机制出发,在深入分析人口发展及其交通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人口发展的中国综合交通体系“钻石战略”。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城市群为“钻石”四极,以京沪通道、沪粤通道、粤川通道、京川通道为四边,以长江水陆通道、京港澳通道为十字骨架,以人口流入流出高强度的节点地区为枢纽,并提出构建适应人口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重点,支撑国家重大空间发展战略;实施交通强国、适应人口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打造高品质交通服务。  相似文献   
993.
李彦  许皓 《干旱区地理》2008,31(3):313-323
水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首要限制因素.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盐生旱生荒漠地区的降水与地下水位正在发生显著的改变;这些改变正导致荒漠植物用水策略的适应性变化,其种间差异性影响着荒漠植物群落组成与生态系统碳水平衡.本研究以中亚荒漠关键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象,在生理生态、个体形态与群落尺度整合研究两个优势种对自然生境水分条件改变的响应与适应.实验于2005-2006年生长期开展,在地下水位于5.2-7.9 m之间波动的典型原始生境,追踪自然降水过程并设置人工降水梯度.观测生境水分条件变化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叶水势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活动的响应;研究根系分布和地上生物量累积等个体形态特征的适应性改变;利用涡度相关系统测定群落碳水通量,从而揭示不同尺度上梭梭的用水策略和碳同化维持机制.实验数据表明,梭梭主要利用降水形成的浅层土壤水维持生存;极为有效的形态调节和较强的气孔控制是其维持光合能力以及适应降水变化的主要机制;适量增多且在生长期内均匀分布的降水可对其产生明显正效应,这预示梭梭可能在未来种间竞争和群落演替中占有优势.本研究表明,应对环境水分胁迫与改变,荒漠植物具有高效的自我协调与适应能力,不同水平调节适应机制之间存在内在协调性;生理、个体、群落尺度整合研究是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过程与植物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4.
全球LAI地面验证方法及验证数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面积指数(LAI)的地面验证是LAI反演算法研究及LAI产品验证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为了验证遥感参数产品以及对大气、地表的系统性研究,国际上在全球主要大洲开展了多个针对主要植被类型的大型观测项目,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地面采样框架与全球尺度不同植被类型的地面验证数据集。国内外已开展的大型观测项目采用的采样框架对以后观测试验中LAI的地面验证框架的制定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已观测到的全球LAI地面验证数据集是开展全球LAI算法及产品验证的基础数据集,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全球LAI地面验证方法及验证数据情况做个综述。首先综述全球主要LAI地面观测项目及其所采用的地面验证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各大观测项目中所采用的地面测量方法、采样方法及像元真值估算方法。最后,指出全球LAI产品地面验证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5.
过去30年间,在层序地层学及旋回地层学等沉积学理论引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在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继提出幕式聚煤作用、海侵过程成煤作用、海侵事件成煤作用以及超厚煤层的多阶段泥炭地叠加成因模式等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可容空间概念的聚煤模式,并将可进行区域对比的等时性地层单元(层序)与传统岩相古地理研究相结合,重建中国各聚煤期等时性岩相古地理,进行富煤带及聚煤中心迁移规律分析。随着煤层气及煤系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煤相及沉积有机相研究作为煤及泥质岩生烃潜力评价的重要方法重新受到关注。“含煤系统”概念将含煤盆地中各种地质信息进行融合与集成,包括古泥炭堆积的原始特征、含煤岩系的地层格架及煤层丰度、煤中硫含量与分布特征、煤变质程度或煤阶等。近年来,煤层作为“深时”古气候信息的载体,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煤中丝质体含量可用来研究古泥炭地火灾事件及大气氧含量变化,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深时”时间尺度度量方法,可用来研究古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及其所反映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大气CO2变化趋势。未来含煤岩系沉积学将会进一步加强研究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样式、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优质煤炭资源与煤系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预测模式,以及煤层在地球长、短周期气候变化旋回中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只有把握机遇、更新理念、提高素质,坚持“全方位零距离”服务,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为新区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97.
Firm relocation as adaptiv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weather extrem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owing scientific evidence suggests that human-induced climate change will bring about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changes such as sea-level rise and coastal flooding,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nd agricultural disruptions. The speed and extent of these changes and the expected impacts on social and corresponding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ystems are now moving to the forefront of debate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lead to significant disruptions to firms which might ultimately create the necessity of a geographical shift of firm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away from regions high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Such a shift might become necessary due to (1) direct disruptions through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firm operations, for instance through droughts, floods, or sea level rise, and due to (2) disruptions in a firm's supplier, buyer or resource base that lead to flow-on effects and adverse consequences for a firm. We propose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firm relocation decisions into firm adaptiv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The framework consists of three assessment steps: the level of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t a firm's loc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relocation, and associated costs and benefits. We apply the framework to two case examples. The first case of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firms in Victoria/Australia illustrates how the relocation (undergrounding) of cables could decrease the vulnerability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to bushfires and the risk of electricity-caused fires, but would require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The second case of firms in the Australian pastoral industry points to geographic diversification of pastoral land holdings as possible adaptation option, but also to constraints in form of availability of suitable properties, ties to local communities, and adverse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Implications for adapt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998.
长江中游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及其优化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翀  林樱子  顾朝林 《地理研究》2018,37(6):1193-1207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国际上区域韧性(regional resilience,也译作区域弹性)研究领域正在兴起的概念,着眼于城市网络结构对区域应对冲击并恢复、保持或改善原有系统特征和关键功能的影响力,对区域空间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经济、信息、交通三类联系网络的基础上,借助于Gephi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尝试评估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结构韧性能力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具有一定韧性能力,结构韧性的层级性和匹配性差异较大,传输性和集聚性差距不明显;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形态模式差异化、分区形态模式错位化、网络联系特征多样化的特征。进而,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在总体结构、片区结构和要素流动等方面的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9.
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洲里处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带,承担了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成为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借助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已经具备发展口岸经济的基本条件。文章以满洲里口岸经济现状为出发点,运用SWOT技术路线,分析满洲里口岸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满洲里口岸经济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00.
关注旅游网络口碑的扩散现象、掌握网络环境下旅游口碑的再传播规律是旅游地及相关企业实现病毒式网络营销的关键。通过对收集到的982份有效问卷进行因子分析以归纳旅游地网络口碑再传播的因子,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旅游地网络口碑人际再传播和群体再传播的具体因素。结果表明:对人际再传播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口碑趣味性、网站可信度、关系强度以及再传播者的帮助他人动机和知识自我效能动机;对群体再传播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关系强度以及再传播者的帮助他人动机、帮助网站动机、自我提升动机和知识自我效能动机。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旅游地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