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9篇
  免费   998篇
  国内免费   1495篇
测绘学   439篇
大气科学   1595篇
地球物理   1378篇
地质学   2625篇
海洋学   751篇
天文学   131篇
综合类   345篇
自然地理   80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缺测区域的存在是影响速度二次产品算法精确度的重要因素,在实际风场为线性分布的假设条件下,文中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VAD技术的迭代填补技术.在合理考虑迭代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应用实测多普勒速度数据,根据缺测区域类型随机制造非连续累积10°-180°缺口的缺测区域和连续累积10°-180°缺口的缺测区域...  相似文献   
52.
华东地区台风暴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坚 《大气科学》1991,15(3):111-117
本文利用一个空间滤波器将物理量分解为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以两个路径相似但环流形势不同的台风暴雨作为例子,对不同尺度的环流及其动能平衡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中、低纬环流系统能否进行相互作用是决定台风暴雨强度和范围的一个重要条件。在8209号台风过程中,这种相互作用是明显的,因而,8209号台风暴雨的强度和范围均显著大于8304号台风。同时,8209号台风暴雨的能量过程突出地反映在次天气尺度的动能场上,相反,在8304号台风过程中,以天气尺度的能量过程为主要的能量特征。本文还特别指出,不能简单地认为登陆台风是一个动能的“准封闭系统”,在8209号台风过程中,台风从中、低层向外输出的次天气尺度动能是造成台风环流之外暴雨的一个重要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53.
王瑞春  龚建东 《气象》2016,42(9):1033-1044
通过背景误差协方差构建动力平衡约束是变分同化框架设计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帮助实现变量间的协同分析,提高观测使用效率,还能改善变分极小化问题的性状。本文在系统梳理通过背景误差协方差引入动力平衡约束的方式、流程的基础上,对求解目前全球和有限区域变分同化系统普遍采用的准地转平衡和静力平衡约束的共性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作了归纳总结。分析了求解准地转平衡约束的三类方案:动力平衡方程方案、统计方案和动力-统计相结合方案的优缺点。对照比较了不同垂直离散方案下求解静力平衡约束时遇到的欠定问题的表现以及解决途径。最后,展望了基于背景误差协方差构建动力平衡约束在赤道等特殊地区、高分辨率同化系统、以及集合-变分混合同化系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54.
介绍应用于美国凤凰计划的Allen望远镜阵(ATA)的对数周期馈源(LPA)概况,初步给出此种馈源的基本参数及性能,仿真估算了其驻波比和方向图,并结合正在进行中的我国500m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计划,探讨了应用这种宽带馈源的可能性及其限制。  相似文献   
55.
根据ODP186航次的温度测井资料,对日本海沟地震断裂带进行研究。利用温度测井数据求取地温梯度,由放射性资料计算生热率,进而分析地震断裂带和温度以及生热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破裂带处由于冷却泥浆侵入影响,使得所测温度相对平衡地层状态偏低,在断裂带之上的地层地温梯度随深度衰减,在破裂带之下地层地温梯度随深度缓慢增加;在破裂带处,裂缝间含有黏土,含有的放射性元素比较高,因此,在破裂带比较多的地层生热率也会增大,反之亦然。总之,地温梯度在宏观上指示了断裂的分布范围,而生热率在微观上反映了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6.
中国北方疆域辽阔,多种植被类型交错分布,陆面过程较为复杂.研究该区域地表能量平衡及分配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气候变化.本文使用"中国北方协同观测实验"观测资料,选取中国北方四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荒漠草地、玉米农田及半干旱草地,在深入认识地表能量分配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环境因子对能量分配的影响.结...  相似文献   
57.
赤道不稳定波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道不稳定波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赤道附近, 通常于每年的春末夏初出现, 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 波周期为20~40天左右, 波长约为1000~2000 km.本文利用一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在赤道附近的热量输送进行分析, 表明赤道不稳定波产生指向赤道的热通量, 从而部分抵消了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由Ekman辐散和温度平流导致的强冷却效应, 维持热带地区的热量平衡.其对赤道冷舌区的增暖作用可以消除和减弱气候模式中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的系统性冷偏差, 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 对气候模式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潜在贡献.赤道不稳定波还可以改变赤道海洋上空低层大气层结稳定度, 导致近地层强的风场辐合辐散, 并进一步影响大气混合层的温度、 风场等气象要素.模拟分析结果还表明, 赤道不稳定波对大气强迫产生二次响应, 改变赤道上空逆温层的垂直位移和逆温强度.研究赤道不稳定波对热带海洋气候及其海气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蒋小珍  雷明堂 《中国岩溶》2018,37(5):786-791
文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岩溶地下水气压力监测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该技术在监测成孔、孔口的密封及监测频率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工艺方法,能真实、及时且充分地反映出岩溶管道裂隙系统中的地下水气压力变化特点,可为岩溶塌陷的机理研究、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岩溶地下水气压力监测技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经过20多年的改进,已成功应用于全国11个典型岩溶塌陷区,服务于高铁、水源地、油气管线、市政建设等潜在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安全降深、监测预警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9.
郯庐断裂带南段新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郯庐断裂带南段的第四纪地层不发育,尽管断裂构造岩松散而未固结成岩,也难以应用地层变位法来确定它的最新活动时代和活动方式。笔者在发育断层泥的断裂露头剖面上,采集断层泥样品9个,通过扫描电镜——石英碎砾刻蚀形貌法来确定它的新动活性。根据石英碎砾的刻蚀形貌类型判定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和活动方式;蠕滑?粘滑?从而确定郯庐断裂带南段的最新活动时代在N_2—Q_1或Q_2,活动方式以粘滑为主。  相似文献   
60.
We present a field‐data rich modelling analysis to reconstruct the climatic forcing, glacier response, and runoff generation from a high‐elevation catchment in central Chile over the period 2000–2015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iffering contributions of debris‐covered and debris‐free glaciers under current and future changing climatic conditions. Model simulations with the physically based glacio‐hydrological model TOPKAPI‐ETH reveal a period of neutral or slightly positive mass balance between 2000 and 2010, followed by a transition to increasingly large annual mass losses, associated with a recent mega drought. Mass losses commence earlier, and are more severe, for a heavily debris‐covered glacier, most likely due to its strong dependence on snow avalanche accumulation, which has declined in recent years. Catchment runoff shows a marked decreasing trend over the study period, but with high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directly linked to winter snow accumulation, and high contribution from ice melt in dry periods and drought condition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local‐scale processes such as snow avalanche accumulation and spatially variable debris thickn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s of different glacier types to climate change. We highlight the increased dependency of runoff from high Andean catchments on the diminishing resource of glacier ice during dry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