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5篇 |
免费 | 151篇 |
国内免费 | 1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141篇 |
地质学 | 472篇 |
海洋学 | 157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1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圣帕”、“碧利斯”影响湖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气象、水文加密观测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两个严重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圣帕、碧利斯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碧利斯"和"圣帕"影响期间,湖南降水在强度和范围上存在明显差异,"碧利斯"强降水主要位于低压环流的东南侧,在湘东南地区形成致洪暴雨,而"圣帕"降水范围大,湖南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强降水落区具有自东向西移动的特点,且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碧利斯"、"圣帕"登陆后低压环流移动路径不同以及结构的差异,且与之相互作用的南海季风强度不同,导致它们在动力结构、水汽辐合强度分布和垂直运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是造成它们不同的强降水分布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human fecal contamination in corals of the Florida Keys,US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pp EK Jarrell JL Griffin DW Lukasik J Jacukiewicz J Rose JB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2,44(7):666-670
Corals and reef environments are under increased stress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those in the vicinity of heavily populated areas such as the Florida Keys. The potential adverse impacts of wastewater can affect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high decay rate of bacterial indicators in coral reef waters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document the presence of microbial contaminants and to assign risks in these environments. Here we show initial evidence that microorganisms associated with human feces are concentrated along the surface of coral heads relative to the overlying water column in the Florida Keys. Bacterial indicators (fecal coliform bacteria, enterococci or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were detected in 66.7% of the coral surface microlayer (CSM) samples at levels between five and 1000 CFU/100 ml, but were found infrequently and at low number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column ( < or = 2.5 CFU/100 ml). Similarly, enterovirus nucleic acid sequences, an indicator of human-specific waste, were detected in 93.3% of the CSM samples and only once in the water column by cell culture. Results show that coral mucus may accumulate enteric microorganisms in reef environments, and may indicate a risk to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despite low indicator levels in the surrounding water. 相似文献
73.
Here we present a crustal folding or buckling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 rootless 3–5 km high Alborz Mountains in northern Iran as well as 10 km of Late Miocene to recent subsidence in the south Caspian basin and 3–6 km of subsidence in the central Iranian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the middle Miocene to recent Arabia–Eurasia collision. A key element of the mechanism is the presence of lateral and vertical lithospheric strength contrasts between the north Iranian continental and south Caspian oceanic crusts: when compression from the collision is applied across the region, the strong south Caspian oceanic crust, buried under > 10 km of premiddle Miocene sediment, interacts with the bottom of the mechanically strong continental upper crust of northern Iran, resulting in upward buckling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downward buckling of the oceanic crust. We test this mechanism using a finite-element numerical model with a Maxwell rheology and obtain result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The observations compiled here and the mode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this region a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studying the early stages of continent–oceanic collision, including processes like basin inversion, fault localization and, potentially, subduction initiation. 相似文献
74.
75.
藏南白垩系黑-红层沉积岩有机质组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白垩系黑层和红层沉积岩进行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层有机碳含量高于红层5~10倍,红层和黑层饱和烃主峰碳数分别为nC25和nC23;黑层和红层沉积有机质的母质来源都以水生植物和菌藻类等低等生物为主,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非常有限;但饱和烃的分布和主峰碳数的差异可能反映了有机母源物质在种群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是水体温度存在差异造成的,即红层发育时期水体温度可能高于黑层沉积时期.而在高温度条件下,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造成原始有机质产率和有机质沉积保存量低可能是红层沉积岩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惠民南坡前中生代断裂的平面分布和三维地震剖面特征的分析,识别出了一组在平面上相互平行,在剖面上具有负花状构造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通过对负花状构造的形态及其卷入地层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组断裂带经历过两期不同性质的走滑运动,在中生代经历了较强的左行张性走滑,在新生代经历了较弱的右行压性走滑。其演化过程与鲁西地块上北北西向走滑断层的演化过程一致,均属于郯庐断裂区域性走滑作用所形成的帚状构造体系的一部分,郯庐断裂在中生代的左行走滑和新生代的右行走滑是控制其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7.
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直井开发示范工程》成果为依据,以以往的地质勘查及研究成果为参考,对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南部柿庄南区块构造简单,煤变质程度高、煤层厚度大、埋深适中而且分布稳定,有利于煤层气生成,煤层吸附能力较强,储层渗透率较好,煤层气保存条件好,是沁南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利区块之一。开发利用该区块煤层气资源,可有效改善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降低后期煤炭开发风险,具有非常可观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8.
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与磁云有关的80起中强磁暴(Dst*≤-50 nT),对其主相期间不同发展阶数磁暴的行星际起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以及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在磁暴主相多阶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并对导致磁暴主相增加一阶的行星际起因做了初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有一半以上的中强磁暴主相具有多个发展阶段,其中一阶磁暴和多阶磁暴(包括二阶和二阶以上磁暴)在中等磁暴(-100 nTDst*≤-50 nT)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8%和46.2%,在强磁暴(Dst*≤-100 nT)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2.6%和57.4%;(2)随着磁暴主相发展阶数的增加,磁暴主相的平均持续时间也随之延长;(3)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磁云与其他行星际结构共同作用都可能引起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4)有46.5%的多阶磁暴是由鞘区磁场与磁云本体共同作用引起,有34.9%的多阶磁暴是由鞘区磁场单独作用和磁云本体单独作用引起,其余的多阶磁暴是由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引起;(5)在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的事件中,鞘区磁场结构是影响磁暴主相多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6)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与晨昏电场Ey、行星际磁场Bz南向分量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Ey和Bz阶段性的发展,磁暴主相也呈现多阶发展的趋势,且每阶Dst*极小值与该阶Eymax和Bzmin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耦合方程分别为Dstmin* =-34.62-11.89×Eymax 和Dstmin* =-5.90+8.50×Bzmin. 相似文献
79.
80.
我国南方主要锰矿找矿远景区中,大多发育由锰矿控矿褶皱、破矿断裂为主组成的控矿弧形构造带,为逆冲-推覆(重力滑覆)褶断构造带,其低角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双重逆冲构造常常造成含锰岩系地层的多次上、下重叠,较多较好地保存了原生锰矿层,但有些破矿断层将含锰岩系错断至深部,被保存下来成为隐伏矿。本文综合归纳逆冲推覆(重力滑覆)构造特征及控矿特征;研究了分布在湘西-滇东一带的湘黔渝毗连区、湘中、黔东南-湘西南、桂中、湘中南、桂西南、滇东南等主要锰矿找矿远景区中发育的弧形逆冲推覆(重力滑覆)构造带特征;对湘西-滇东地区发育的6个主要锰矿找矿远景区内弧形构造带进行了找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50余处,预测锰矿石资源量26亿吨,为未来锰矿深地探测及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提供新的找矿思路及调查评价方向。 相似文献